到非洲去①|每年有1000萬坦尚尼亞人感染瘧疾,一群中國人想去改變它

2020-12-16 界面新聞

編者按:非洲,一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非常之洲」,一個落後與商機交織的「神秘之洲」。近日,界面新聞記者實地走訪了坦尚尼亞、辛巴威、肯亞和衣索比亞等國,試圖發現一個真實鮮活的非洲,勾勒出中國人在非洲大陸的援建生活和商業足跡。「到非洲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次需要精心準備的奇幻冒險。

中巴車在這間長得像普通人家院子的餐廳門前停了下來。

待客人落座,穿著坦尚尼亞常見花布裙的服務員端上來一碟碟米飯和蔬菜,再配上一碗雞肉。雞是整半邊的雞,吃起來需要費點勁。人還沒有動叉子,蒼蠅就成群結隊地飛了過來。伸手想趕走蒼蠅,手背卻準確無誤地撞上數量不會更少的蚊子。

這裡是魯菲季(Rufiji),位於東非國家坦尚尼亞的南部,距離該國最大城市三蘭港大約五個小時的車程。

蚊子歷史幾乎和人類等長,1.45億年前的白堊紀巖層化石裡,就已經發現了蚊子的蹤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每年約有1000萬至1200萬的坦尚尼亞人感染瘧疾,約佔該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每年有不少人死於瘧疾,抵抗力較弱的老人和孩子是主要受害群體。瘧疾和愛滋病、結核等疾病一道,成為坦尚尼亞最嚴重的公眾健康問題之一。

一萬公裡之外,跨越阿拉伯半島和西北亞,有一群中國人同樣關注坦尚尼亞的瘧疾問題。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中英坦瘧疾控制項目」現場工作組組長王多全,以及與非洲同道等30餘名同事,從2015年4月到2018年6月這三年多時間內,往返中國和坦尚尼亞十多次,每次共同在試點現場工作,這是中國在非洲大陸實施的第一個公共衛生試點項目。

「中英坦瘧疾控制項目」由三方進行合作——英國國際發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簡稱DFID)出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負責組織實施和技術支持,再由坦尚尼亞當地的伊法卡拉衛生研究所和國家瘧疾項目辦共同組織實施。

三年過去了,整個項目耗資了170萬英鎊,成功讓魯菲季試點地區的瘧疾感染率下降了80%以上,中國的瘧疾防控經驗也藉此被移植到了非洲大陸上。

2018年7月25日,坦尚尼亞魯非吉縣Mohoro村,中英坦瘧疾防控試點項目覆蓋的村子之一

熟悉的坦尚尼亞,陌生的坦尚尼亞

關於非洲,我們往往有著模糊的認知,甚至誤解。

每三年一屆的中非合作論壇已經持續了5屆,中國還有著數量龐大的非洲留學生和貿易者。廣州的小北路一帶是全國聞名的「小非洲」,可統計的非洲人就有2萬多人。但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非洲其實是由60個國家和地區組成,東西非之間有著迥異的語言、文化和習俗,很難只用「非洲」這個區域概念去概括這片大陸的多樣性。

坦尚尼亞連接印度洋,當地語言為斯瓦希裡語——在中國,有一個人能操熟練的斯瓦希裡語播廣播,他就是陳魯豫的爸爸,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斯瓦西裡語主持人。而1976年完工的坦贊鐵路,仍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之一。

坦尚尼亞、烏幹達和肯亞所環抱的維多利亞湖,則是尼羅河的源頭。V.S.奈保爾在《非洲的假面劇》中形容維多利亞湖注入尼羅河後的情景:它不像剛果河或者密西西比河那樣渾濁,河水在高高的綠色河岸間穿流,巖石將河水分流,水花在巖石上飛濺,迸發出活力。

1964年,坦尚尼亞推翻蘇丹王的統治,宣布成立聯合共和國。不過,這個先後經歷過德國和英國殖民的國家卻並沒有在獨立後獲得良好的經濟發展,2017年坦尚尼亞的GDP約為520億美元,還不到廣東省2017年GDP的6%。薄弱的公共衛生體系和疾病控系統是導致傳染病在這個國家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原因。

在坦尚尼亞,醫療系統分為三個級別,最高級的是衛生中心,往下一級是鎮醫院,而最基層的則是分布在各個村落裡的衛生所——在中英坦項目的試點地區,每個自然村落的1.5公裡內便會有一個衛生所。與中國類似,按照病情的嚴重程度,病人從低一級的醫療機構向上轉診。

烏提提醫院承擔著烏提提鎮(Utete)上絕大部分的醫療需求,這家由平房群組成的醫院坐滿了等待的病人。每個月,烏提提醫院都要接待500個疑似瘧疾的病例,其中有15%-20%會最終確診。這些繁重的工作由全院僅有的24名醫生分擔,而他們當中只有16位擁有正式的行醫執照。

但王多全和他們的團隊在開展瘧疾防控試點項目的最開始,遇到的問題還不是和公共衛生體系作搏鬥——從確定試點地區到政府動員,他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在拜訪村、鄉、鎮各級政府及當地社區溝通上,以獲得當地政府和社區積極支持。

在坦尚尼亞乃至許多非洲國家,地方領導人有著極高的號召力和權威,一如部落首領。烏提提是魯非吉地區一個重要的鎮,也是中英坦瘧疾控制試點項目覆蓋地區。無論你是中國來的衛生工作者,還是中國來的記者,每位到訪者都要得到鎮長的知情允許。

2018年7月24日,烏提提鎮醫院治療瘧疾的13歲男孩Abdul 
坦尚尼亞Kiwanga村,村醫務室所使用的抗瘧藥

在分歧和協調中抗瘧

一隻蚊子飛了進來,在車裡盤旋起降。

外來者緊張地盯著蚊子,畢竟這裡是全球瘧疾感染率最高的地區之一,誰都害怕被咬。Yeromin Mlacha看了一眼蚊子,輕鬆地說,這不是會致病的那種蚊子。

Mlacha是伊法卡拉衛生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在坦尚尼亞實施試點項目的這三年中,Mlacha一直參與其中。瘧疾是由一種由瘧原蟲感染人體引起,經雌性按蚊傳播的疾病。感染人類的瘧疾主要有四種,分別為惡性瘧、間日瘧、三日瘧和卵型瘧。 

瘧疾發病是個極為痛苦的過程,病人會發高燒、頭疼、畏寒。畏寒時,蓋幾床被子都不能控制全身發抖,但當轉而高燒時,又常高達40度。

在中國,瘧疾也曾經是流行極高的傳染病,新中國剛成立時,每年約有3000萬瘧疾感染病例,死亡率約為1%;1970年,瘧疾感染病例仍約有2000萬以上;但到了1980年後,中國的瘧疾發病開始大幅度降低。

1971年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提取獲得了青蒿素,成為繼乙氨嘧啶、氯喹、伯氨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並憑藉這項成就獲得了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也是在這一年,中國本地感染的瘧疾病例數減少至只有40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當一個國家能證明連續三年無本地感染的瘧疾病例,並能建立起完善的瘧疾監測響應機制時,便能獲得世衛組織所頒發的「瘧疾消除認證」。

中國瘧疾消除目標自2010年正式啟動,經過多年瘧疾防控,並總結了「1、3、7」的工作模式——也就是一天內病例報告、三天內病例核實和確診、七天內開展相應處置措施。中英坦瘧疾控制試點項目,結合世界衛生組織的T3策略(Test診斷、Treatment治療,Track追蹤),分享中國瘧疾防控經驗(如1,3,7工作模式),探討適合當地的瘧疾防控模式。

坦尚尼亞的瘧疾傳播情況和中國有著許多不同,當地瘧疾主要為惡性瘧。此外,中國的「1、3、7」模式是建立在網絡信息化基礎之上,但坦尚尼亞許多村落連用電都還未普及——2016年以前,中英坦瘧疾控制試點地區的所有疑似和確診病例都是以紙張記錄,直到後來才試用了手機app的介入。

牆壁上的科普海報,用斯瓦西裡語提示「不是所有發燒都是瘧疾」

基於當地實際情況,試點項目探討了適宜當地的基於社區的快速篩查和治療模式(「1、7」模式)。

「我們重點培訓並僱傭了當地社區的一批衛生員,每周同我們工作人員一起在社區裡開展快速篩查工作,一旦發現病人就及時進行治療,原則上既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T3,也分享了中國的「1、3、7」的模式經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說。

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和伊法卡拉衛生研究所的合作也是在不斷的分歧和協調中推進。文化差異也是需要磨合的。其中一件事,在非洲的時間觀念很是淡薄,說好8點開會,到了12點才開始。在英語裡還有African Time一說,來形容非洲人對時間的漫不經心。然而讓王多全等感到幸運的是,不到兩個月,雙方就建立起全新的信任來,「說9點鐘開始,甚至8:55車子就過來接。」

在當地,不通電是常事,蚊蠅烏泱烏泱而至。但挑戰中國人的還是當地的氣候,坦尚尼亞每年有兩個雨季,遇到高溫的季節,在戶外連續工作很容易中暑。

伊法卡拉衛生研究所除了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合作者,也是他們在本地的「嚮導」。為了讓當地人更多參與項目活動,試點項目也積極與當地社區聯合,通過舉辦當地人都喜愛的足球賽,傳播瘧疾知識,促進就醫行為改變等;一起工作的衛生員也都是當地的農民,當不需要種地的時候,便穿上粉色的統一服裝,在村落裡巡查、普及知識。

「我們像一個大腦,和中國來的衛生工作者交換我們的想法,告訴他們坦尚尼亞的實際情況是怎樣的。」伊法卡拉衛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Prosper Chaki說。和中國人一起待了三年,去了不下五六次中國,Chaki甚至能說一些簡單的中文詞彙。

早在中國人到來之前,坦尚尼亞政府和其它國際組織也在盡所能地降低瘧疾感染,預防是第一位。除了噴灑藥物,當地政府也給每戶家庭分髮長效藥物蚊帳。

王多全和他的團隊來到魯菲季地區之後,也會對蚊帳的覆蓋、配送和使用做宣傳和督導工作。「每年當地大概有少量蚊帳破了,我們會對破損蚊帳的給予一些必要補充。」王多全說。在此之前,試點地區的長效藥物蚊帳覆蓋率50%,但2016年9月以後,長效藥物蚊帳的覆蓋率上升為85%。

試點地區的Mohoro村,當地婦女Wanabi有一對年幼的子女,長效藥物蚊帳有效的保護了孩子,一雙兒女 至今沒有感染過瘧疾。
Wanabi家的蚊帳

睡前掛個蚊帳,在我們看來並不是多難的事,但在坦尚尼亞,這是1980年代以前都未曾有過的生活習慣,需要反覆教育、監督。可意想不到的是,蚊子又能「進化」到另一個地步——因為蚊帳的普及,夜晚叮咬變得不再容易,於是被叮咬的尖峰時段變成了傍晚或夜間人群戶外活動較多時候。

技術發展至今日,瘧疾篩查並不複雜,只需要花25美元,就可以買到一盒五個檢測瘧疾的試紙套裝。滴上三滴血,一槓是陰性,兩槓是陽性。但問題是,怎麼才能讓人及時就診。

幾個呈現陰性的瘧疾測試盒

在魯菲季,不乏沒電、沒自來水的邊遠地區,它們難以被當地醫療服務覆蓋,但正是瘧疾高發的地區。三年內,試點項目通過在魯菲季的邊遠地區建立了4個流動鏡檢站,每個站配備4到5個人,包括臨床醫生、調查人員和檢驗人員等,對發病較高地區進行快速篩查、治療。

在這些流動鏡檢站,病人所服用的藥部分來自桂林南藥所生產的青蒿素類複方抗瘧藥。桂林南藥以1.6美元的成本價提供了一共2.4萬人份的抗瘧藥。

保住抗瘧成果的下一步

今年6月,中英坦瘧疾控制試點項目已經結束,如何維持所取得的成果,以免瘧疾傳播再次反彈,成為眼下最迫切的問題。周曉農說,如果項目的防控措施中斷,試點地區的瘧疾病例數會很快上升。在一年多前,項目專家們已經向英國國際發展部建議繼續支持第二期項目的計劃,但隨著英國脫歐、英國國際發展部相關人士離職等因素,一切變得曖昧不明。因此,試點項目開始尋找新的項目贊助方,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是主要的接洽對象,一旦資金落實,項目組有望10月份在此返回坦尚尼亞。

蓋茨基金會在非洲投入多年,2015年還與中國商務部在西雅圖籤署了《關於發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合作內容為非洲的農業開發和對非醫療工作。

不過周曉農也承認,不可能永遠這樣下去,我們會儘快把中國的抗瘧經驗傳遞給坦尚尼亞衛國家瘧疾控制項目辦公室,使更多地區受益。

但是坦尚尼亞的瘧疾問題遠不是建立起完善的疾病防控體系就能根除的。

從三蘭港到魯菲季的五個小時車程裡,除了偶然經過的村落,目之所及便是廣袤的草原和灌木叢。在過去60年,中國之所以把瘧疾的發病降至幾近消除的程度,除了醫療水平和疾病防控體系的進步,也要歸功於中國的城市化——正因為建築物取代了荒地,排水系統和垃圾收集有效地改善了衛生條件,蚊子的繁衍才得以控制。

然而在坦尚尼亞絕大部分地區,人類和動物更像是鄰居,每一個水窪和灌木叢既屬於角馬和斑馬,當然也屬於蚊子。

這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

相關焦點

  • 身在非洲坦尚尼亞的中國人,做好防護工作,一切回歸到正常生活
    今天非洲生活終於回歸到正常了,雖然坦桑政府一直都沒有每日對外公布疫情數據,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很恐慌,也每天都對這個政策持荒謬態度,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發現客戶,朋友,員工都相安無事,從未聽說有確診案例,就連呼嘯而過的救護車也少了很多。除了剛開始的時候,有幾個中國人確診的,但都自愈了。
  • 非洲-坦尚尼亞-先令
    坦尚尼亞先令與人民幣的匯率較低,一般徘徊在200-300先令=1人民幣之間。面值有:有500、1000、2000、5000和10000先令。 500坦尚尼亞先令:
  • 女子在非洲被蚊蟲叮咬感染瘧疾 以為感冒沒在意在杜拜去世
    據了解,感染瘧疾的是湖南姑娘李娜(化名),現為寧波某食品公司員工,被派駐非洲工作。前往杜拜參加食品展前,李娜曾在非洲當地被蚊蟲叮咬感染瘧疾。昨天,記者通過杭州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北京時間2月27日下午6點左右,雖然在駐杜拜總領館大力協助下,當地醫院全力搶救,但李娜還是不幸去世。
  • 如果此生只去一次非洲,那一定是坦尚尼亞
    這裡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早在300萬年前,其境內就有原始人類繁衍、生息。現代的坦尚尼亞則以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於世,有非洲「旅遊王國」之譽。坦尚尼亞東部海面上的桑給巴爾島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島嶼」島上丁香飄香,椰林遍布。綠松石色的印度洋環繞著桑給巴爾島美麗的白色珊瑚海岸,像顆璀璨的寶石一般鑲嵌在印度洋寧靜的海面上。
  • 在你去坦尚尼亞之前你需要知道什麼,如何計劃你的坦尚尼亞之旅
    要獲得籤證,您必須有證據證明您計劃在抵達後3個月內離開坦尚尼亞。與所有籤證事宜一樣 - 請聯繫您當地的坦尚尼亞大使館以獲取最新信息。健康與免疫預防接種,如果您直接從歐洲或美國旅行,法律無需進行任何免疫接種即可進入坦尚尼亞。
  • 它依然是坦尚尼亞人最方便最便宜的選擇
    自行車站裡有幾個車夫,聽說是幫人做一些短途運輸的。他們讓我在站裡等著。不久,一輛摩託車經過,車夫把它攔下,讓我上車。他說,摩託車能帶我去伊法卡拉。  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行駛了近兩個小時,摩託車把我帶到了另一個自行車站,收費2.5萬先令(註:約合人民幣120元)。司機讓自行車站的一個車夫把我帶到伊法卡拉車站。
  • 去非洲的坦尚尼亞,讓你獨自享受非洲最具野性的一面!
    坦尚尼亞,當許多人想起非洲的時候,他們事實上想起的是坦尚尼亞。正是在這兒,這片大陸一些最生動的形象向你撲面而來:積雪覆頂的吉力馬札羅山。傲立於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的犀牛,角馬(牛羚)奔騰而過,蹄聲雷鳴一般地迴響在塞倫蓋蒂平原上。
  • 為什麼看動物大遷徙要去坦尚尼亞而不是肯亞?
    想像自己也在一望無際的非洲草原感受大自然的野性,看到非洲人民多年來為保護珍惜動物所做出的犧牲和努力。只有站在了那裡,才會真切的對這個世界敬畏,認識到這個地球上的生命從來就不止有人類。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每年的12月到5月之間,非洲的食草動物們悠閒自在的生活在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保護區內,充足的水源和鮮美的青草保證了它們的生活質量。
  • 非洲務工,中國人去哪些國家多?
    非洲不但是中國人熱門的旅遊目的地,而且還成為中國人海外務工的優選之地。如今,在非洲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據保守統計,長期在非工作、經商、定居的中國人已逾100萬。
  • 為什麼會玩的人都選擇雨季去坦尚尼亞?
    眾所周知,非洲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去那裡看動物是很多人的夢想,旱季有旱季的優劣,而雨季也能體驗到旱季所不能體驗的樂趣。美的實在太不像話了上天似乎特別眷顧坦尚尼亞,把地球上最好得看的顏色都給了它,尤其是雨季後的坦尚尼亞,以至於再也找不到其他地方,比它更絢爛多彩、更生機勃勃了。有圖為證
  • 雨季和旱季去坦尚尼亞旅行有什麼不同?
    首要,接下來的一個多月的時刻裡,東非大草原上的遷徙大部隊都在坦尚尼亞境內活動。東非大草原的動物追逐水草,每時每刻都在遷徙,但好在有規則可循,5月份它們就在坦尚尼亞塞倫蓋蒂的中部,往北遷徙。也就是說,要想看到紀錄片中動物遷徙的大場面,去坦尚尼亞再合適不過。
  • 坦尚尼亞村民:中國技術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在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中國減貧樣本落地後,長期的粗放發展模式得以改變,中國人帶去的農業技術因地制宜,使當地人擺脫了「吃飯靠天收」的困境。  這裡是坦尚尼亞莫羅哥羅省一個叫做瓦辛巴的小村子。村裡的各家各戶都在清點和處理上個月剛剛收割的玉米。
  • 傾聽昆蟲振翅有多重要?可幫我們對抗瘧疾
    為了這個項目,布萊德嘉德等人已經花費數萬美元。但是當他帶著自己的研究生學生塞繆爾·詹森(Samuel Jansson)進入小鎮,邊喝啤酒邊瀏覽手機上的聯繫人時,他們開始想到,或許還有挽救這次行程的方法。雷射雷達可能是識別昆蟲的尖端工具,但雷射雷達方案的核心依然是優雅而古老的昆蟲學原理。幾乎所有的飛行昆蟲,從飛蛾到蚊子等,都有獨特的振翅頻率。
  • 有關非洲的誤解,從坦尚尼亞開始
    文/Andrew Liu坦尚尼亞,作為非洲較早和中國建交的國家,留給人們的印象更多是坦贊鐵路和貧窮落後。沒去坦尚尼亞之前, 我也以為這裡什麼都沒有。去過之後,才知道這裡的情況和電視裡的不太一樣。坦尚尼亞大部分領土都在東非高原上,只有狹長的沿海平原地區是炎熱的熱帶氣候。其他地區一年四季都涼爽的,部分地區在7-9月份還需要穿棉襖。以前有個新聞不是說非洲留學生嫌棄南京夏季太熱,要回坦桑尼避暑嘛。這個真的不是誇張。
  • 狂野的非洲,被稱為草原上的盒子,一生值得去的旅行
    奔放到無法收拾一嗎那個狀態啊這些形容詞太多了主要聊什麼呢跟他們聊非洲非洲非洲大草原上有兩隻獅子在散步你是可以看到這個狀態的真的可以看到這個相片是的嗎對我們說在坦尚尼亞這種蝨子特別多的國家你是可以看到不只是兩隻是一群獅子一個獅子的family非期貨。
  • 專訪|坦尚尼亞駐華大使:未來5年吸引10萬中國人赴坦旅遊
    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海拔5895米的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更是世界聞名。2016年,坦尚尼亞GDP增長率為7.6%,是非洲大陸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旅遊業成為該國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之一的同時,也是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每年有來自全球的100多萬遊客,推動坦尚尼亞旅遊業的迅猛發展。
  • 寧波女子感染瘧疾在杜拜去世!出國旅遊一定注意防蚊
    該女子為浙江寧波某食品公司員工,被派駐非洲工作,在前往杜拜參加食品展前,因在非洲當地被蚊蟲叮咬感染瘧疾。2月17日抵達杜拜參展時,她已感覺身體不適,頭痛發燒,以為身患感冒便沒有在意。6天後,病情加重,昏迷不醒,被送往杜拜當地醫院搶救。經診斷,其病情已發展為嚴重的腦型瘧,儘管當地醫療條件一流,但缺乏青蒿素等特效抗瘧藥物。
  • 如果給自己一個去坦尚尼亞的理由,那絕對是這裡的國家公園
    坦尚尼亞位於東非,這裡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坦尚尼亞國土三分之一的面積都是國家公園和森林保護區,當地共有15個國家公園,5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1個生態保護區,2個海洋公園,2個海洋保護區。這些國家公園共同打造了一個充滿原始和野性的非洲國家,而這就是我去坦尚尼亞的理由。
  • 到坦尚尼亞要小心了!當地華人頻遭搶劫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越來越多中國公司和中國公民到非洲等國經商淘金。非洲人普遍認為中國人比較富裕,部分非洲人漸起歹意,幹起了針對中國人的搶劫勾當。 近日坦尚尼亞連續發生搶劫華人的犯罪事件,此類犯罪活動甚至呈現越發猖獗趨勢。雨果
  • 走,去非洲做網紅
    與Tiktok不一樣的是,Vskit雖然是中國人製造的,但卻是真正非洲土生土長的視頻應用,生於非洲長於非洲,內容也是非洲,他們是以尼日尼亞為突破口。據Vskit官方公布,截止到2018年12月,上線7個月時間的Vskit用戶總數已突破1000萬。成為了非洲排名第一的短視頻App。Vskit籤約非洲本土網紅數量將近500人,視頻總數量已經超過2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