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底,市二中原副校長李起龍被發現心臟房顫很厲害,醫生說隨時可能有意外。他心裡陡然冒出一個念頭——寫回憶錄。
從醫院回來後,當時已81歲高齡的李起龍立馬拾起紙筆,將親歷過的滄桑起伏一一化為文字,幾次落筆兩三行,淚水就已經打溼了稿紙。
李起龍近照 記者 黃欣雨 攝
這一過程只持續了三個月時間,回憶錄就完成了,起名為《奮鬥的接力》,從祖父輩的艱苦奮鬥故事說起,講述三代人奮鬥精神的傳承。厚厚一疊寫滿字跡的稿紙,光筆芯就用了60多支,「得爭分奪秒地寫啊,就怕自己來不及了。」
李起龍所著《奮鬥的接力》 記者 黃欣雨 攝
近日,記者見到了老人,今年84歲的他身體健朗,腰杆筆直,足見當年講颱風範。
不舍晝夜,一天掰做幾天用
「父親十二歲那年去他祖父家借一斤鹽,祖母怕他還不起,只用酒盞裝了不足一兩。後來他租種湖田,三更睡五更起,終於將荒地種出了大豐收。」借著一盞茶的氤氳,李起龍向記者聊起他的父親李谷生,他心目中最合格的農民。
李谷生,1898年出生於湘潭縣龍華鄉。父親前半生的故事,是李起龍夏夜納涼或是冬夜圍爐烤火時聽他說的。「他講了太多遍,有時我都能猜到他要說什麼,就搶先說出他要講的。」
在收割稻子的農忙季節,李谷生屁股上曾長過一個雞蛋大小的瘡癤。起初,他並未在意,但是瘡癤越長越大,到了半夜鑽心地痛,整夜睡不著覺。「有天起床時,沒注意到屁股硌到床沿上,把膿包弄穿了,那一下把父親痛得差點暈過去了,膿血順著褲腳一直流到地上,把我母親嚇得哭了。」
李起龍回憶道,母親強摁著父親臥床休息,祖父也囑咐他休息幾天,父親卻只休息了半天,稍微好點就立刻下田去了,「他哪裡放得下啊,稍一鬆勁,就可能少做許多事。」
現在提起父親,李起龍腦海裡滿是他瘡癤流血仍然在田地裡耕作的身影,「真的是不舍晝夜,一天掰做幾天用。」
這樣的例子,李起龍可以一口氣說很多個,因為這就是父親的日常生活,「奮鬥」也是李谷生白手起家到發家致富的首要因素。1935年時,除種田外,李谷生還辦起了蒸酒、熬糖、打豆腐等副業,家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甚至一躍成為當地有名的大作戶。
幾次讀不成書,貼上父親的救命錢
祖輩、父輩辛苦一生奮鬥的成果,在日本全面侵華後,被付之一炬,李起龍的少年時期,幾次差點沒有書讀。
第一次是在李起龍念完高小後,同村比他年紀低的孩子都已讀中學去了,他只能天天幫著土改工作隊隊員寫標語,「看著他們,內心羨慕極了,又很著急。」家裡當時窮得連吃飯的錢都是個問題,沒有錢讀書,他忍了又忍,終於有一次趁著父親高興,鬥膽說了出來,當時他已停學一年半了。
父親嘆息了一聲:「我是討米都想讓你去讀書的啊!」邊說著,辛酸的眼淚又掉了下來,吃足了「光眼瞎子虧」的父親,對李起龍讀書的事其實看得很重。
後來,家裡通過變賣家什,東拼西湊,甚至貼上了父親的救命錢,最終硬是將他培養成了村裡少有的大學生。「所有家具,連同母親的嫁妝什櫃也變賣了,這是我已故外公外婆情感的承載物,為此,母親還暗暗哭過。」
為了省錢,從上高中到大學,李起龍每學期往返學校都是步行。「有次想抄近路,從通向攸縣縣城的古商賈小道走,幾乎沒有人煙。」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李起龍,在灌木叢生的密林中艱難行走,幾乎只能是鑽行,身體裸露的部分被茅葉、荊棘劃出很多血痕。「後來在茶亭小憩時,聽聞山中有虎,真是萬幸自己平安過來了。」
李起龍從湖南師範學院(現湖南師範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株洲市二中任教,從一名普通生物教師到任職副校長,一輩子勤勤懇懇,苦盡甘來,耕耘屬於他的一方「土地」。
「看書,那是必不可少的。」現在的李起龍,每天也常拿本書,坐在書桌前靜靜地讀。他最愛看毛澤東的作品,不管是詩歌、文集還是延伸的影視作品,「對從黑暗社會走出來的人來說,這些是不可割捨的情懷。」
奮鬥精神的延續
有什麼品質或者精神,是你從父親身上學到的,又傳給了下一輩?同一個問題,記者先後問了李起龍和他的子女,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奮鬥精神。
李起龍的兒子李費明(化名),是家中的第三代。讀大一時,李費明的英語口語並不好,被編入英語普通班。但他不甘人後,暗下苦功,大學二年級就在全校外語競賽中名列榜首。
「他的書架上全是英語書籍,就連床頭也放滿了。」李起龍回憶說,為了提高口語成績,兒子一籮筐的磁帶全是英語磁帶,還抓緊在晚上熄燈前和午睡前的時間讀上幾段英語,背幾個單詞。
李費明大學畢業後,又繼續攻讀碩博學位,後前往歐美著名大學從事研究工作。「我挖一個坑,就要一直挖下去,直到挖到金子才肯罷休。」他坦言,自己從小受到父輩奮鬥精神的影響。
目前,這個家族第四代孫子陽陽已經長大,剛從國際名校碩士畢業,其他同輩也都是海外碩士學歷以上。
這四代人前後綿延逾一個世紀,每一代人的成長都有賴於上一代傾盡全力的託舉,他們身上有著一些連續的相似的美好品質,即一種奮鬥的精神,還有對知識的渴求。
記者:您為什麼想要寫這樣一本回憶錄?
李起龍:這本書自費出版,只印了100多冊送與親朋好友。我是想讓後人對先輩更了解,以傳承奮鬥的好家風。同時,也想通過記錄一個家庭的歷史,展現社會的小縮影。這本書中,沒有一點添油加醋的內容,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四處逃難,朝不保夕。我想讓後輩懂得,如今的生活多麼來之不易。
記者:您平常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李起龍:我對子女的要求,一是要誠實,誠實的品質是做人的根本;二是要勤奮節儉,勤以養德;三是要有志向,有志向並不是要做大官,而是要做雷鋒那樣,樂於幫助別人的人。這些要求,我不是光要求子女,身教要大於言教。
記者:回顧這一生,您有哪些人生感悟?
李起龍: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人生的意義,不僅在於生命的長度,更在於生命的寬度和厚度。
(株洲晚報記者 黃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