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年末歲尾,都是繼往開來的周期交匯點。在這個2019年,餐飲人過得怎麼樣?抓住了哪些行業變革帶來的風口?餐飲老闆內參主筆道哥用十個關鍵詞,總結了餐飲行業的2019年,分享給大家~
1、2000億
10月中旬,海底撈股價創新高,市值突破2000億港元。整年漲幅122%。創始人張勇夫婦憑此登頂新加坡首富。海底撈系的「頤海國際」也表現出眾,3年漲了19倍。
不管你是否認同餐飲上市,都要正視資本的力量。放眼全世範圍內的公司發展,「資本化」都是更先進的賽道。
2、合縱連橫
2018年,資本併購餐飲;2019年,餐飲併購餐飲。
8月底,百勝中國擬收購黃記煌;9月底,皇璽餐飲集團入股臺灣菜度小月、茶餐廳天創、飲品Forever Drinks;11月,海底撈擬收購中式正餐「漢舍中國菜」及旗下麵館「Hao Noodle」。
戰國時代的合縱連橫之勢正在上演,餐飲業正在向「BAT」聚合。
3、複合競爭
過去,「口味壁壘」是一堵牆,現在牆已被打破。海底撈、撈王、太二酸菜魚打入重慶;巴奴、喜家德今年也殺進上海。
隨著城市化進程持續,人口流動加速,口味壁壘將在菜系融合、口味融合之下逐漸被打破。經歷了O2O、網際網路營銷、小吃化、快餐化等系列洗禮後,餐飲業進入以「公司」為主體的複合戰爭,行業具有了超越「口味競爭」的力量。
4、新出海
近年來,小肥羊、海底撈、外婆家、阿香米線、楊國福麻辣燙等本土餐飲品牌相繼走出國門。
這是中餐的「新出海」。過往的「出海」是生意,以傳統的形象、傳統的口味,一解華人思鄉之苦。現在的新出海是事業,是公司的力量,是將中餐傳播海外,將中國文化傳播海外的決心。
5、精細化管理
門店運營層面,更細化的競爭已經開始。
挪挪桌子就能提效的時代來臨:一家有4張8人臺的餐廳,撤掉3張,換為11張2人臺,當天就實現盈利,因為購物中心客群往往4人、2人為主。
精細化管理的背後,是餐飲經營方式的轉變,粗放式經營結束,要從細枝末節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體驗。
6、多品牌
王品集團推出高端法餐品牌THE WANG、粵菜品牌「鵲玥「,目前大陸市場品牌達到10個;九毛九集團6月推出的那未大叔是大廚,這是他們第五個子品牌;
呷哺呷哺推出的新品牌「in xiabuxiabu」;西貝也推出了酸奶屋。
2019年的餐飲市場,餐企的多品牌矩陣,已經從「少品種﹑大批量」的「福特流水線」,走向了和"多品種、少批量"「豐田生產方式」。
7、人造肉
2019年,人造肉元年。
人造肉分兩種,一種是以動物細胞、組織為「種子」,在實驗室培養的「清潔肉」;一種是以植物,如大豆、豌豆等為「種子」,培養出的「植物基」仿真肉。今年火熱的是第二種。
今年,人造肉在餐飲屆擴展迅猛,肯德基、漢堡王、賽百味等國際大連鎖,均在今年開發了人造肉產品,大受歡迎;國內也有奈雪、wagas等品牌首波嘗鮮。
8、加盟合伙人
新的加盟方式已經在路上。瑞幸咖啡旗下品牌「小鹿茶」獨立,並提出「0元加盟費」招募合伙人。喜家德等推出合伙人式加盟,指明「本次合作不是特許經營(加盟),合伙人不等於加盟商」。
事實上,餐飲市場加盟的種種亂象,很大程度源於加盟費的利益驅動。減少甚至不收加盟費,是一種趨勢。
9、下沉
市場「下沉」就像明星下鄉賺錢,錢途廣闊。需要看清的是,它並不屬於所有人,它屬於老炮,屬於「明星」,屬於網紅。
羅胖帶紅的「古茗」是下沉市場的代表,它並不是網紅,而是老炮,在下沉市場開墾了很久。海底撈的「下沉」是明星效應;「網紅」的代表非譚鴨血莫屬,坐擁大量明星資源。
10、周期
從2013年起,餐飲一年一周期,今年已進入第8周期。
2013年,高端餐飲倒閉,而中端餐飲則抓住機遇快速發展。
2014年,餐飲業迎來O2O元年,餐飲經營從拼經驗轉向拼數據化
2015年,餐飲模式走向小而美。本質是降低成本。
2016年,餐飲業是品類競爭,爆品競爭成為共識。本質是提升體驗。
2017年,餐飲業是「小吃化」。燒烤品牌「很久以前」鎖定「羊肉串」。
2018年,餐飲業是「快餐化」。西貝進行三次快餐實驗。
2019年,餐飲業是精細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