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赴澳門特派記者 白雲怡 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葉藍】「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300名小朋友在大三巴牌坊前唱起《七子之歌》,將澳門回歸祖國的喜悅傳到全世界。17日,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這首歌再次在網絡上傳唱,戳中很多人的淚點。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赴澳門,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並視察澳門特別行政區。這將開啟澳門回歸紀念活動的最高潮。20年來,澳門創造了經濟神話,向世界證明「一國兩制」不但走得通,而且走得好。「澳門電臺」17日報導稱,當年《七子之歌》的合唱團成員近日在大三巴重聚。他們感慨沒有國家的支持,澳門就沒有機會不斷向好發展,表示希望可以見證澳門下一個更美好的20年。
「喜慶的大日子」
17日走在澳門街頭,《環球時報》記者看到,「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的標語隨處可見,金蓮花的圖案出現在大街小巷的電子屏幕上,整個澳門都沉浸在回歸紀念日倒計時的期盼氣氛中。
據了解,20日上午8時,澳門特區政府將在金蓮花廣場舉行隆重的升旗儀式,並於下午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運動場舉行「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體藝匯演」。22日晚,澳門還將與珠海在澳門旅遊塔及珠海橫琴金融島對出海面舉行「澳珠煙花匯演」,屆時將燃放16萬枚煙花,精彩可期。
「對於澳門人來說,回歸紀念日是個喜慶的大日子」,中學老師莊女士17日告訴法新社記者,自從回歸以來,澳門人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她列舉了政府的慷慨津貼以及內地的工作機會。法新社稱,澳門人均GDP僅次於盧森堡,位居世界第二。其賭場一周的收入可以與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一個月的收入相匹敵。在旅遊區做蛋撻生意的張先生說:「以前這裡只是個安靜的小城市,但過去20年,我們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習近平將於18日下午抵達澳門,在機場對媒體發表講話,並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系列活動。這讓澳門人非常振奮。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很多媒體回憶起習近平與澳門的「不解之緣」。香港《大公報》稱,澳門回歸至今習近平曾五度以不同公職身份前往澳門。《澳門日報》說,習近平兩年內三次給澳門回信,從高教科創到澳門青少年學生,再到澳門長者,體現出他對澳門民眾的關愛。香港「文匯網」則提到,習近平多次提及《七子之歌》。2014年視察澳門大學時,他曾引用這首歌談愛國,稱「永遠能聽出新意,備受感動」。
澳門特區政府新聞局17日晚發布消息說,習近平18日下午抵澳後將接見澳門特首崔世安。19日,他將陸續接見澳門現屆官員和各界人士,傍晚出席特區政府的歡迎晚宴和文藝晚會。20日,習近平將出席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大會暨第五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就職典禮,並接見新任行政、立法、司法官員,之後於當天下午離開澳門。全國政協澳區委員鍾小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與5年前相比,習主席此次視察澳門的時間從2天增加到3天,將更深入了解澳門情況,增強澳門的凝聚力及向心力,提升澳門居民對祖國的歸屬感。
在這樣一個重大的日子,澳門是否會收到「回歸20周年大禮包」,外界對此期待頗多。《澳門日報》稱,5年來中央已出臺多項重大政策支持澳門發展,包括由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是推進「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香港《明報》17日評論說,澳門面對的是比過去20年更多變也更難得的歷史機遇。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澳門可能被賦予更多國家戰略層面的定位。
什麼成就澳門「經濟神話」
「20年GDP增8倍,澳門創經濟神話」,香港《大公報》17日以此為題的文章說,澳門回歸之初,正面臨經濟連續4年負增長、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困境。隨著澳門博彩業發展、內地試點個人港澳自由行、內地與澳門籤署《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等舉措逐一推進,澳門經濟一步步從衰退的泥沼中走出,GDP從回歸之初的539億澳門元增至2018年的4403億澳門元,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澳門神話」。
為什麼澳門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被提到最多的就是「一國兩制」。香港《明報》評論說,習近平5年前曾在澳門留下「只要路子對、政策好、身段靈、人心齊,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戲」的形象評價,澳門「一國兩制」模範生的定位由此坐實。20年來,澳門與中央不斷升溫的互信,將把其發展引向全新的歷史新方位。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回歸以來,澳門經濟的種種變化展現了「一國兩制」的強大生命力,而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繼續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政策紅利。
立法工作在澳門的順利推行,為「一國兩制」保駕護航。香港《文匯報》的評論文章說,《基本法》第二十三條在澳門早已順利立法。在「一國兩制」架構內,中央政府權力和特區政府治理有機結合,使「一國兩制」順利在澳門運行。香港《東方日報》評論說,立法為澳門社會政治、經濟帶來穩定。一方面中央能夠在毫無顧慮的情況下,最大可能地支持澳門的發展,另一方面,澳門特區政府和全體市民能在「零政治風險」的環境中,努力打拼經濟與生活。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吳志良1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回歸20年後,澳門的城市面貌得到翻天覆地的改變,博彩業的開放帶來城市的發展,也讓民眾收入顯著上升,享受到免費的教育和醫療,失業率更接近於零。「澳門民眾能安居樂業,和政府的關係也更容易進入良性循環。」
「在回歸前,我完全沒有什麼身份認同。」31歲的平面設計師鄭先生17日向香港《南華早報》回憶起自己兒時經歷的葡萄牙殖民統治澳門時期。《澳門日報》報導稱,「2018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顯示,近八成澳門中學生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愛國愛澳」成為澳門青少年的主流價值觀。
隨著澳門回歸紀念日臨近,澳門也迎來內地遊客高峰。走在澳門的街頭,《環球時報》記者隨處可以聽到行人用普通話談笑,各個商鋪用微信和支付寶也十分方便,無不讓人感到20年來這座城市與內地日益加深的融合。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16日在倫敦說,回歸20年來,澳門這個僅有30平方公裡和67萬人口的海濱小城,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用「四個自信」向世界展現了「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成功實踐。
香港特首林鄭將率團赴澳
「澳門回歸這些年來,確實做得好,成績有目共睹。香港確實不能再固步自封。」香港光頭警長劉Sir17日的這條微博,獲得超過6000次點讚。香港《東方日報》評論稱,回歸前在部分港人眼中,澳門只是香港的後花園,只是港人休閒度假、買杏仁餅、賭錢的地方。但是回歸後,澳門全體市民及特區政府全力配合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大局當中。
「以前我們澳門人要吃好東西要坐船去香港,現在是香港人來澳門過周末。」澳門立法會前主席曹其真1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澳門百姓很擁護「一國兩制」,就連立法會裡的反對派議員,雖然會批評澳門特區政府做得不對的地方,但他們都不反對「一國兩制」,因為正是這一實踐帶給澳門平靜繁榮的生活。
《文匯報》評論稱,在國家的支持下,澳門不僅在經濟民生上得以長期繁榮穩定,更上一層樓,還將在地理空間的拓展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的澳門比回歸前在面積上已經增加數倍,年輕人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7日傍晚發布消息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19日至20日率領港府代表團訪問澳門,出席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
香港《商報》評論說,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6日在北京述職,中央充分肯定其勇氣擔當,林鄭覺得「受到了鼓舞」。雖然香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但相信有中央的堅定支持,在港府帶領下,全社會各界一齊努力,一定能走出困局。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