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億救企業,2萬億全民撒錢,中國為什麼不抄美國這份作業?

2020-12-11 新浪財經

來源:智谷趨勢

◎智谷趨勢(ID:zgtrend) | 路口大爺

抗擊經濟衰退成了全球性難題,中美選擇了兩條不同的刺激道路。

在3月的金融大震蕩裡,美國密集祭出一張又一張王炸。

美聯儲丟出了直降100個基點至「零利率」的重磅炸彈後,還拿出史無前例的「無限量QE」核武器,美國印鈔再無底線。川普籤下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2萬億美元經濟救助法案(CARES Act)。目前,美國的刺激規模粗算已達6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28%。

在抗疫和復工的平衡術中,中國對經濟刺激計劃仍在保持定力。

最新的政治局會議,高層發出最強刺激信號:「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

本周一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降息20個基點,標誌貨幣政策進入了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的階段,周二國常會釋放定向降準信號,步子邁得更大了。

不過,在發達國家看來,中國一直不願加入大放水行列,不夠意思。

中國一直在消化四萬年刺激計劃帶來的負面影響:累積風險的地方債務,高歌猛進10多年的房地產,投資回報率日益走低的實體經濟,動力不足的內需……

從最近摩擦不斷的局勢來看,金融危機時中美聯手開啟大規模刺激的畫面,2020年再現的難度非常大。

與此同時,美國的全民發錢讓中國民眾一邊眼紅,一邊又擔心美元將要淹沒我們的資產,通脹捲土重來。

在疫情防控之外的經濟戰場上,我們究竟該關心什麼?

美國的全民發錢,幾乎像是社會主義國家才會幹出來的事情。

前幾天美國的同事很激動地跟我們分享了一則消息。看完讓人不得不驚嘆美國財政部的大手筆。(下面提到的美元單位,請大家自行乘以7換成人民幣)

這是美國3490億美元救助小企業計劃中的一部分,叫薪資保護計劃(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目的就是為了通過保小企業來保就業。企業可獲得的貸款最高達1000萬美元。從貸款總量看,也就夠給100萬人申請。

如果只是硬給低息貸款,也不是稀奇事。但更牛的是這筆貸款可以不用還。

如果企業能保持工資單上的員工數量達8周,且這筆貸款主要用於支付工資(佔75%)、租金、抵押貸款利息或者電費等公用事業,美國聯邦小企業局會免除你的這筆貸款。簡單說,就是白給錢。

美國這個2.1萬億的財政刺激規模之龐大,讓人咋舌。

更關鍵是,幾乎從行業巨頭到困難的小蝦米,全都被照顧到了。

數據單位:十億美元

圖片來源:WSJ

首先,美國家庭能分到301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萬億)美國政府直接向成年人發1200美元、每個小孩發500美元。發錢的數量也會隨著收入超過75,000美元(家庭收入超150,000美元)逐步遞減,到年收入超過99,000美元(家庭收入超過198,000)的高收入階層就不能享受這項福利。

這項計劃唯一不方便的地方是,一些老年人和其他通常不申報納稅的人需要提交一份簡單的納稅申報單,才可能拿到錢。

其次,擴大失業保險2500億美元。在各州的救濟金以外,每周還額外發放600美元,為期4個月,受惠人群也擴大到一些平時沒資格申請的人,比如臨時工、自由職業者、休假的僱員等。

第三,企業獲得的貸款補助,面向小企業貸款有3490億美元,受疫情衝擊嚴重的企業獲得救助有5000億美元。(全部約合人民幣6萬億)比如,航空公司能獲得250億美元的貸款,還有250億美元的撥款用於支付員工薪資和福利。

另外,3400億用於支持醫保,1500億撥給了地方政府。

美國政界雖然黨爭嚴重,但就抗擊經濟衰退還是達成共識的,那就是這2萬億美元的行動只能緩解經濟休克,下一個階段要從穩定轉向刺激經濟。

美國國會已經開始尋求更大規模的財政刺激,川普還呼籲加入一個「龐大和大膽」的2萬億美元基建投資計劃。

美國政府釋放了一個信號:要不惜一切代價,2萬億美元只是首付款,更大的刺激還在路上。

對比之下,中國的紓困方案溫和了許多。

經濟停擺了1-2個月後,中國的中小企業、低收入困難群眾都在勉力支撐,餐飲、酒店等服務行業和大量出口工廠出現了失業風險。

在2月份以來,中國宣布了一系列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措施,以及增加對困難群眾的生活補助,不過目前尚無金額統計。

目前中國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支持有:

對小微和個體工商戶等支持減免物業租金、減免增值稅。

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3項社保費單位繳費,預計2-6月減免額度超過5000億元。

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中小微企業,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從原本年度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最高提高到100%。截至3月24日,全國已有146萬戶企業享受失業保險穩崗返還222億元,惠及職工4951萬人。

在此期間,有一些政策是民間或智囊提出,自下而上推動決策的出臺。可以看出高層聽民聲,但也恰恰說明,中國需要提高決策的前瞻性。

不得不說,美國對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的救助思路很值得大國學習。

用真金白銀激勵企業保障員工崗位和薪資,讓小企業和個人在無收入期間免於破產和崩潰。當然,美國得以實行這些措施,也得益於更為完善的信用制度、救助制度等。

比如,即將發行的特別國債,有專家預計會達到4萬億。

這筆規模不小的特別國債,部分用於對家庭收入的轉移支付,這是完全可以抄的作業。如果擔心這筆錢會被民眾儲蓄起來而不是花出去,發放消費券、食品券也未嘗不可。

中國要「加快釋放國內市場需求」,保障民生、提高民眾收入確實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更大的問題來了,美國大放水,不怕大通脹嗎?

短期來看,美國更擔心通縮。

美國的第一要事是疫情防控,第二就是免於經濟陷入通縮、衰退甚至大蕭條。

美國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8萬例,商業活動陷入全國性停滯,失業人數開始飆升。

美國聖路易斯聯儲總裁布拉德直接悲觀預測,二季度美國失業率可能飆升至30%,GDP則可能出現50%的大幅萎縮。

美國經濟最慘烈的時候是1929年-1933年大蕭條,GDP萎縮了30%,失業率達到20%。

感受一下美國激蕩五十年的失業人口曲線,從史上最低失業率,到可能飆升至千萬級別、超越大蕭條期間的慘烈,僅僅花了幾個星期而已。

在美國2019年的21.43萬億美元GDP中,家庭消費就佔了68%,達到14.56萬億美元。

美國《外交》雜誌分析,受到疫情直接衝擊的食宿服務、娛樂服務和運輸服務,消費額加起來有2.09萬億美元,佔了GDP的10%。如果美國消費者像中國一樣,減少了在汽車和其他大件家電上的消費,那麼衝擊領域會增加近1萬億美元。如果美國消費一年下降2萬億至3萬億美元,則意味著每個工作日損失約100億美元。

這就是內需驅動型經濟,美國必須發錢救助家庭。

在疫情沒有好轉之前,6萬億美元能不能抵抗經濟衰退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所以美國還會繼續刺激。

至於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很低。美國的金融體系已經比2008年健康了許多,美聯儲也因為此前的縮表,超額儲備從3萬億降到1.3萬億,留出了足夠的抗風險空間。

長期來看,美國任性印鈔舉債,是因為有「美元霸權」的底氣。

美國不是辛巴威和俄羅斯,即便政府債臺高築,美國也不會無力支付債務,以美元計價的高額外債可以通過美聯儲印鈔清償。

而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即便超發也會被全世界的生產力分擔,用美元向全世界交換低價商品,所以過去沒有引起美國國內的通脹,未來也不會。只要美元一天是核心資產,全世界都必須買帳。

只是會進一步破壞美元的信用。

比起美國民眾,身處「世界工廠」的中國人卻更擔心通脹。

我們先看一張數據圖,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前兩輪QE與中國的通脹。

《Impact of U.S.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on Chinese Inflation》,下圖同

國內不少研究認為,美國第一輪QE釋放的流動性被美國本土吸收,所以對中國通脹沒影響。而第二輪QE開始,流動性向國際溢出,推動了中國在2011年6.5%的通脹。

其實在我看來,兩者並非直接相關,而是間接傳導。

量化寬鬆造成了美元貶值,也刺激了市場需求,因此帶來了大宗商品需求回暖和價格上漲,輸入型通脹就來了。下圖綠色曲線是中國進口商品價格指數,往往領先於CPI和PPI的上漲。

另一方面,是國際熱錢的溢出。一旦經濟復甦的預期增強,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就會大大降低,資金也會從低風險的發達經濟體向高風險的新興經濟體外溢。

國家外匯管理局 2010 年 12 月 30 披露的數據顯示,2010年2月份到年末有 73.4 億美元「熱錢」因銀行違規辦理外匯業務進入中國,而房地產行業成為境外資金投資套利的重點領域。

美國6萬億美元,至少42萬億人民幣,足夠國人對手裡的錢感到貶值恐慌。

不過,全球大放水之後,中國可能有輸入型通脹的壓力,但大通脹卻不會有。

經濟金融全球化已經讓通脹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央行官員李斌和伍戈在其研究中發現,現在的通脹更多是「結構性通脹」。

一方面全球化加速了資源的重新整合與配置,由規模經濟效應以及外包等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得以強化,生產和供給能力增加,抑制了一般性商品通脹;

另一方面,發展中經濟體加入全球市場也大大增加了對初級產品和資產的需求,這類產品的重要特徵是供給彈性有限,在需求增長和通脹預期上升時容易出現持續快速上升。

還有就是,富人通過股權、房產等資產更容易獲得超發的貨幣,大放水不會在全社會漫灌,但會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

也就是說,日常消費品總體穩定,資產價格更容易上漲。

除了國際傳導,中國通脹還有一個更關鍵影響因素,我們也都知道,是國內貨幣的供應。

至今沒有太多苗頭顯示,中國會延續08年大基建、大放水的節奏。

最新的政治局會議已經給出了中國版經濟刺激計劃的輪廓:「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降準降息的預期很高,降低存款基準利率也被納入工具箱中,但這一輪刺激政策中財政政策才是重點。之前我們提過很多次,在《股災蔓延!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一文也分析過,這裡就不再贅述。

現在是考驗中國「房住不炒」有多大定力的最關鍵時刻。如果刺激房地產,很可能會在金融、政府信譽上帶來危機或影響。

政治局會議對今年的目標任務從2月份的「努力實現」,升級為3月底的「確保實現」,這個思路轉變是宣示保增長的決心。

與此同時,官方又在適當調降全社會對GDP目標的預期,央行政策委員有一名官員明確建議中國今年不設GDP目標,另一名認為保持適度正增長即勝利。

如果熱錢無法流入中國的房地產,那未來就會淹沒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資產,錢總是要找到去處。

比起擔心未來的通脹,2020年全球經濟能否走出衰退還是巨大的未知數。

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表明,G20的20個大國財政合力產生的效果,是各自單獨行動的兩倍。

但是,國際社會至今沒有表現出令人樂觀的多邊合作精神。

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可能會遠遠超出我們目前能想像的程度。

舊金山聯儲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將歷史上幾次大流行病和戰爭對經濟的影響做了比較,研究發現,大流行病會造成投資低迷,儲蓄增加,給宏觀經濟帶來的影響長達40年。

期間實際自然利率也會被長期壓制,大約20年後達到最低點,降低約2%。

而戰爭帶來的效果恰恰相反,風險溢價、有形資產的破壞造成了資本稀缺,利率走高。

《Longer-Run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Pandemics》,下圖同

低利率帶來了更低的資產回報率,但也給各國增加了可喜的財政空間。

過去我們盯著貨幣的指揮棒,未來卻可能是財政的舞臺。

一次新冠疫情,會帶領人類駛入未知的領域。

未來我們應該怎麼辦,這個研究倒也是給出了樂觀的方向。與利率曲線成鏡像的,是工資的增長曲線。

時代讓你經歷低利率,就會通過工資的增長補貼給你。

所以各位,少點杞人憂天,腳踏實地,好好幹活吧。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右下點在看,右上點【···】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個最靠譜的保險號,T博士教你買保險(DrTbaoxian)。

T博士,超級學霸一枚,育兒期間自學考上中山大學博士。從業多年,連續多次拿下國際壽險行業最高榮譽,現今為美國百萬圓桌會員,已服務過上千個家庭!

一家四口,先給誰買保險?

同樣的保障什麼她可以少花三千元?

保險公司會不會垮?垮了怎麼辦?

在T博士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關鍵是,她不為任何保險公司站臺!

你總感覺疾病離你十萬八千裡,但人一生中遭遇重大疾病的概率高達72%,我國重大疾病保險賠付平均年齡僅為42歲。

選對保險,才是對自己、對家人最切實際的禮物。

相關焦點

  • 2.3萬億!美國,又一輪大收割開始了!
    阿爾卑斯楊米宅海外吵了幾個月,在美國政府又要快關門的最後一刻,美國民主黨共和黨,終於通過了2.3萬億美元的政府撥款法案,其中還包括9000萬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這項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援助法案之一。這份經濟刺激計劃,長達5500多頁,其實主要內容就兩個字——撒錢!也對,都啥時候了,說一大堆的沒用,沒有什麼比直接發錢來得更實在。
  • 明裡救窮 暗裡援富 美國2.2萬億救助法案遭抨擊
    原標題:北美觀察|明裡救窮 暗裡援富 美國2.2萬億救助法案遭抨擊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美國國會3月27日批准2.2萬億經濟救助法案後,不少美國人都對擺脫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困境充滿希望。然而,近日多家美國媒體調查發現,和普通人得到的1200美金補貼相比,救助法案居然讓很多富豪悄然獲利。媒體指出,雖然富人不符合接受補貼的條件,但卻可以通過抵消納稅的方式,獲得最高達上百萬的好處。
  • 海外關注:全球各國教育投入美國6.2萬億日本1萬億中國是多少?
    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也是全球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據統計,美國在教育上的投入高達9500億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6.2萬億元),人均教育經費約為2900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9萬元)。美國在教育上的巨大投入也促進了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美國在科技領域稱霸世界,擁有一大批高科技巨頭,如蘋果、微軟、Facebook、谷歌等。這些高科技企業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
  • 美國埋下一顆2萬億美元的「定時炸彈」
    據中國界面新聞報導,經濟學家指出,雖然巨額財政刺激能暫時平息市場對疫情的恐慌情緒,但這一政策治標不治本,只有將疫情防控放在首位才能加速推動經濟金融回歸平穩軌道,不僅如此,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還將給美國經濟埋下長期隱患。
  • 大撒錢!拜登推1.9萬億美元刺激計劃,每人再發1400美元
    距離就任不到一周的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經準備好了他的經濟刺激計劃。當地時間1月14日,拜登推出了一項規模高達1.9萬億美元的新冠病毒救助計劃,為飽受疫情困擾的美國經濟提供救援。該計劃不僅包括提高給個人的直接支付,還會向病毒測試、疫苗接種以及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幫扶。
  • 原創 | 面對疫情:美國為什麼不抄中國「作業」?
    然後網友紛紛嘲弄——現成的中國經驗擺在這裡,而且世界衛生組織也明確給出了結論——中國模式是唯一能應對疫情最有效的辦法。你們怎麼抄作業也不會啊?各國為什麼不抄中國作業?答案恰恰相反——他們一直在抄中國作業!只不過,它們是以自己的方式抄中國作業。
  • 美國總資產368.2萬億美元,日本總資產10883萬億日元,中國多少?
    目前我們國家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家了,而且要知道我們國家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很不容易的。目前美國的疫情還在蔓延,整體的感染人數已經突破了210萬人,對於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現在也有人探討我們國家的GDP超過美國GDP的時間會不會提前,確實這些年我們國家的GDP增速都穩定在6%以上,而且今年的GDP增速也是有可能為正的,放眼全球是比較少見的。
  • 2萬億又2萬億 美國印鈔機馬力全開!美元危機來了?
    距離上周五籤署2.2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方案才剛過去幾日,美國總統川普周二(3月31日)又呼籲推出另一個高達兩萬億美元的法案。川普表示,在美國利率處於零水平的情況下,是時候「大膽」實施基礎建設法案的時候了。此舉導致了當天美元指數承壓回落,較日高已經跌去了90點。
  • 印鈔650萬億,日本物價為什麼不漲?
    從1990年到2020年,無論是美國股市還是歐洲股市,基本都漲了10倍以上,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大城市的房價,也普遍上漲了3倍左右……正如前兩天中國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文章所說,如果將這些資產價格的上漲納入通脹,那麼就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麼歐美國家印了那麼多鈔票,基本消費品卻基本沒有上漲。
  • 2020年美國GDP接近21萬億美元,中國約15.22萬億
    從最近幾個月公布的各項數據來看,今年中國GDP大概率是要超過15萬億美元了。比如,8月份中國的投資、進出口、消費、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等全面實現了增長;三季度,中國的商品出口增速高達10.2%——重新回到兩位數。
  • 日本對世界各國GDP預測:2028年美國28萬億,日本7萬億,我國呢?
    2019年GDP高達14.34萬億美元,一如既往超過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繼續穩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雖然我國的經濟增速已經達不到從前10%、8%這種高速,但在全球來看,增速依舊保持前列,讓很多國家羨慕不已。經濟不斷增長,也誕生了很多體量巨大的企業。不管是國有還是私營,在世界500強中有超過1/4都來自中國,數量每年仍在不斷增加。
  • 美國,直升機式撒錢遮羞布被揭開,後果嚴重!
    美國面臨的自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未免經濟滑入深度衰退,美國開啟了「直升機撒錢」模式,一印就是3萬億美元。這種「輸血式」的經濟刺激措施隨著時間過去,越來越被詬病。美國最富裕的600人就獲得了相當於3.3%美國全年GDP的資產增值。可對於絕大部分美國人,這一筆「意外橫財」只能留下用來支付房租、信用卡等生活必要開支,多一分也不敢花,近一半的美國民眾表示他們增加了儲蓄,減少了消費。
  • 2024年GDP預測:美國逼近25萬億,日本超5萬億,中國呢?
    2020年,可謂是不尋常的一年,一場「公共事件」給全球多國經濟造成了衝擊。就拿全球第一經濟體的美國來說,在疫情的影響下,也導致了失業人數大量增加,許多失業者由於沒有積蓄要靠政府來救濟。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也不容樂觀,不僅美股「破天荒」地接連暴跌熔斷,原油期貨價格也下跌成為負值。
  • 2020年,中國GDP總量或14.6萬億美元,美國、日本呢?
    王爺說財經導讀:據美國CNN最新報導稱,雖然其他國家還在應對疫情,不過,中國的經濟已經再次大步向前。 據CNN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經濟總值將達到14.6萬億美元,大約相當於全球GDP的17.5%。
  • 直升機撒錢,舊秩序解體的開始
    當年11月一個月時間內,美元兌紙馬克的價格已增長了8912%,4.2萬億紙馬克只能兌換1美元,魏瑪政府信用掃地。1923年,一名德國家庭主婦將紙馬克塞進爐灶燒水相似的情景在六年後於日本再次上演。連年巨額的戰爭消耗以及關東大地震、「昭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事件,疊加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當時尚不完善的日本金融體系遭到毀滅性的衝擊。
  • 上半年美國GDP仍超過10萬億美元,2020年全年或將繼續超過20萬億
    其中,美國的居民消費在二季度「年化下降34.6%」,這主要是因為疫情使得不少居民「減少了設計活動」,收緊了支出,並增加儲蓄,以應對疲軟的就業市場。此外,企業投資和商品出口在二季度也出現了較大程度的縮減。
  • 2.2萬億美元計劃恐落空!美國欲印鈔轉移危機,中國央行早有預備
    今年3月份,美國為了提振該國經濟,不惜祭出了一項價值2.2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而這些資金大多通過美聯儲"印鈔"得來的。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美國正準備將該國危機轉嫁給其他國家,但是目前種種跡象表明,美國這一計劃或將失敗。近期美國亞特蘭大聯儲GDPNow模型顯示,這2.2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可能已經"打水漂"了。
  • 誰是中國第一個萬億美元企業,誰是下個千億美元公司?
    美國目前有四家科技公司的總市值成功地跨過了一萬億美元門檻,成為萬億美元俱樂部成員。這四家企業分別是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截至7月13日收盤,它們對應的市值分別為1.66萬億美元、1.57萬億美元、1.55萬億美元、1.03萬億美元。2019年,整個大中華區,包括大陸、港澳臺在內,實現GDP15.395萬億美元,即不到十個蘋果公司市值之和大。
  • 明年中國母嬰市場規模將達2萬億 僅次於美國
    除了奶粉,如今母嬰企業正不斷深入「衣食住行」全產業鏈。張衡年/攝影  如今,母嬰行業已成為國內消費市場的熱點,國內最大孕嬰童產業展(CBME)主辦方UBM中國預計,明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2萬億元。  近期,UBM中國在杭州召開秋季產業發展峰會,蒙牛、三元、飛鶴、貝親、孩子王、愛嬰島等涉及奶粉、護膚、嬰童用具等超過400名品牌商、代理商和渠道商人士與會,聚焦如何分羹這塊「萬億大蛋糕」。  母嬰市場將達2萬億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孕嬰童產品消費國,僅次於美國,到201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萬億元。」
  • 兩個10萬億!廣東江蘇GDP領跑中國,卻打不過美國一個州
    而浙江和河南也在四五名的位置虎視眈眈——特別是浙江,借著網際網路的東風和民營企業的活力,這幾年也勢頭強勁。 但在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中國經濟"兩強格局"已經形成。這也預示著,中國經濟的最強力量來自中國最有實力的兩個三角洲:長三角和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