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都說三歲定八十,其實大致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孩提時代就可以看到他一生的性情。可以說一個人的童年就是他整個人生的塑造初期。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孩子為什麼小時候那麼乖,但是長大了性情大變。其實這些性格,早在他小時候就已經展露出來了。
就像很多「啃老族」,其實在他小的時候就已經會這樣的苗頭出現。
一、不喜歡在他人面前認自己的爸媽
《我的醜娘》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進城打工的農村青年王大春從小由母親一人撫養長大。
但他因為自己母親長得醜而倍感羞愧。甚至於害怕他的母親會影響到自己談戀愛,在跟女友相處時說自己父母雙亡。
雖說故事的結局王大春和自己的妻子說明了事實,一家人最重要也都在一起了。但是這個過程中王大春對於母親的態度著實讓人心寒。
試想一下:自己辛辛苦苦帶大的孩子,哪怕自己捨不得吃穿也要供他上學。他踩著父母的心血得到了更好的生活,可轉臉就嫌棄自己爸媽上不得臺面?那是何等的心酸?
都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這一類人在小時候就會有體現,例如:父母從事擺地攤、食堂打飯等讓他們覺得不夠體面的工作時,他們不喜歡在別人面前主動介紹這是自己的爸媽,甚至直接不認!
可別說那是為了保全他們自己的面子,以至於父母自己都覺得自己職業給孩子丟人了,甚至反過來覺得對不起孩子。
丟人的是職業嗎?堂堂正正賺錢,辛辛苦苦養兒,有何丟人?丟人的是他那顆嫌貧愛富的心!
二、逼迫父母給錢以滿足不符合他消費能力的虛榮心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存在對比。因為某方面不如別人而自己去努力,以此彌補自身不足,那是正向發展。但明明比不過別人,還心存嫉妒不從自身考慮問題,將過錯都推給別人,那就是負面發展。
就像現在很多孩子在追求奢侈品上很有一套,明明知道父母為了供他上學日子過得緊巴巴,還一味地朝他們要錢,甚至以買補習資料等名頭哄騙他們手裡的錢,就為了買昂貴的包包、化妝品、球鞋。
這樣還不算,拿了錢之後不僅不知羞愧,感恩父母的不容易,反而責怪父母能力不夠,沒給他們優渥富貴的生活。
但偏偏有的父母不僅一味地縱容孩子,竟然還認同他這套歪理,認為自己沒給還以為優渥的條件才是原罪。甚至於在他為了滿足自己膨脹的購物慾望而犯了錯誤時,還要拿這套歪理去替他辯解。
可別糟蹋窮人了!這世上多的是人窮志不窮的寒門貴子,能有這種想法的人,完完全全就是教育失敗的產物!
要想自己的孩子孝順、懂得感恩,首先父母自己的思想要擺正。工作不分高低貴賤,分三六九等的永遠決定於人的品格。
這倒不是說有情飲水飽,只是一個人的機遇、能力在那,並不是說所有人都能夠大富大貴,這是不可能的。
只不過在這個能力內,家長已經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和生活品質,那就沒什麼可指責的。
當然這其中並不包括連自己飯都吃不上,還非要生好幾個孩子的無知者。糾正自己的想法,別自卑,再來塑造孩子的三觀。
家長應當給孩子灌輸的兩個理念,具體如下:
1、工作不分高低貴賤
其實所有的工作從本質上來說都屬於勞動,只不過一些是體力勞動,一些是腦力勞動。有人總覺得腦力勞動比體力勞動更高貴。實際上並不是的。
就好比一個建築工程,那些腦力勞動者屬於構建整個工程的輪廓,具體打地基、搬磚、和水泥的活都是需要工人們一步一步去實施的。
可以說一個大廈的建成除了腦力工作者的智慧,還有那些工人們的汗水是分不開的。
家長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向他灌輸某某工作很丟人,上不得臺面這樣的話。
就像現在很多家長用來嚇唬孩子的話,「你要是不好好讀書,以後就跟那個撿垃圾的一樣沒出息!」
看,父母先給工作分了三六九等,才會讓孩子那些體力勞動者很丟人。
如果父母從來沒有給他灌輸過這種思想,而是讓他明白無論什麼工作都是平等的,他自然不會因為父母的職業而感到羞愧。
2、父母有贍養義務,但並不是要滿足他的所有需求
父母對於子女有贍養義務,但這個贍養義務指的是保證孩子的教育和基本的生活水平。可不是說給孩子滿足他根本不符合家庭收入能力的消費。
很多孩子自己想要什麼東西,家長給錢是天經地義的。如果家長不加以引導,反而默認了他的這種做法,他是不會去體諒父母,更不懂得如何感恩別人的付出。
因為他覺得這是應該的,父母的錢不給他,難道給別人嗎?
有時候崇尚父母有多麼無私。但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更應該「自私」一些,不要總想著委屈自己去滿足孩子可笑的虛榮心,讓他認識到應該感恩別人的付出而不是理所當然才是最重要的。
家長其實偶爾可以跟孩子互換一下身份,讓他體會一下父母賺錢、做家務的不易,培養他的責任心和感恩的心。
歸根結底,孩子性格歪曲是因為在苗頭露出來的時候家長不僅沒有去修正,反而默認了他這一行為是正確的。該講道理的時候千萬不要含糊其辭,必要時甚至可以制定懲罰措施。
至於要在什麼情況下懲罰他,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情景:
①用親情綁架、威脅父母
大致意思就是他想要什麼就鬧著說要離家出走、絕食等方式脅迫父母同意。這是絕對不可以的!父母必須立即制止,表明自己的立場,制定懲罰措施。
②嫌棄父母的身份
③責怪父母沒有錢、打扮不時髦
④看不起作為家庭主婦媽媽的付出
④消費水平明顯超過家庭收入水平
從來沒有生來就註定走向歪路的孩子,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錯誤的引導或忽視,才讓他在歪路上越走越遠。
其實最值得反思的倒不是那些不孝子孫,而是那些養出不孝子孫的父母。教育的疏忽,才造就了失敗的產物。
希望天下父母共勉之,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承擔起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