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寄成績單,補考不及格則勸退,高校學生告別「混日子時代」
大學紮緊袋口 開啟「嚴進嚴出」模式
漫畫/餘寧山
長沙晚報記者 嶽霞
近日,深圳大學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給學生家長寄成績單,快遞信封內包含《致家長的一封信》、個人的成績單和成績換算方法以及輔導員、班主任的聯繫方式。這種操作,在學生們中間「炸開了鍋」。都上大學了,還要像小學生一樣拿著成績單請家長籤字?父母還要跟大學輔導員打電話了解情況,進行家校互動?
這種「熱鬧」的事情並非孤例,今年秋季開學時,湖南已有不少大學生因成績不合格而被退學、留級。當「大學紮緊袋口」時,也就意味著學生「混日子時代」的落幕。
熱議 學校寄成績單給父母,大學生網友抗議「侵犯隱私」
有大學生網友表示,「此舉侵犯個人隱私」,不過大部分網友為此舉措叫好。有家長網友表示,「作為家長十分支持,深大此舉太好了,每年花那麼多錢給孩子讀書,以前連老師的電話都不知道。」
對於「侵犯隱私」一說,有網友懟道:「那些說是隱私的人,這個所謂的隱私全世界的人都能知道,但父母就是不能知道。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拿著父母的錢去讀的,他們會覺得心裡不安,他們覺得父母不應該知道這成績,所以對他們父母來說,這就是他們的隱私啊,但是對無關緊要的人來說,這就不是隱私。」
還有網友調侃表示,「你都是成年人了,父母還給你交學費,說明父母是你的投資人,懂不?投資人有理由也有必要知道投資的產出結果。」
「這與一般意義上的侵犯隱私是有區別的。」湖南湘晟律師事務所主任袁維民表示,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權利,是人格權的一種。法律規定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袁維民認為,在目前的中國社會,雖然大學生都已成年,但讀大學很多還是靠父母支持,還未真正脫離父母的撫養和支持,未實現真正的獨立。在這種社情下,父母想了解自己兒女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合理的。而且學校並沒有對外大範圍地公開學生成績,只是向學生家長披露,造成的影響是有限的。
原因 讓家長多了解學習狀態,學校加強「學業預警」
為什麼要給父母寄成績單?這其實是高校落實「學業預警」的途徑之一。
「學業預警」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學校通過在學習進度推進的不同階段,密切關注學生動態,對缺課達到一定數量的學生採取提醒、教育等預先警示方式予以指出並責令改正。
「中學時,家長盯著老師管著,那些時候老師家長的口號都是『現在苦點累點,考上好大學就可以輕鬆點』。大學確實放鬆了不少,用在遊戲上的時間太多了。」在一所211高校機械系就讀的大二學生張曉磊表示,不少科目都是靠「考前臨時抱佛腳」僥倖過關,而且在選課的時候,不點名不掛科的課程會成熱門。「這樣的成績,我其實是不太好意思讓父母或者以前的老師知道的,畢竟他們對我曾寄予厚望。」張曉磊表示,從這樣的心理角度來說,如果寄成績單成為常態,對大學生確實會有一定的約束作用。
閆志成是湖南一所高校的輔導員,他非常贊成把成績單和輔導員的電話寄給家長,「我就親眼見過孩子因為缺課一學期被學校開除,家長還茫然不知的案例,從嚴格管控的中學時代到完全失控的大學時代,大學生其實並沒有那麼成熟可以處理這些變化,家校多聯繫,家長要多了解孩子在大學期間的成長狀態。」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相關工作人員張洋表示,學院一直堅持「寬進嚴出」規範畢業「清考」,規定學生畢業清考門數,如果超出數量,學生須留校學習,並推遲一年畢業。「學院在每學期期末考試之後,對未獲得規定學分的學生進行學分警示,並將學分警示通知書寄給家長。學院每學年進行一次學籍處理,分類對未獲得規定學分的學生進行處理。」張洋介紹。
共識 教育部出文件給大學生「合理增負」,高校紛紛「紮緊袋口」
今年6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有人說,現在是『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這種現象應該扭轉。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
教育部近日印發的《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傳遞出來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嚴格考試紀律、嚴把畢業出口關,堅決取消『清考』制度。」
所謂「清考」制度,就是學校學生在期末考試、補考及重修均未能通過,部分學校會在畢業前安排統一的「清考」幫助學生畢業。
華中科技大學在2018年有18名學生因學分不達標,從本科轉為專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專科畢業;川北醫學院2018年有83名學生未能正常畢業,這在該校歷史上是首次;北京師範大學對167名學生給予預警,其中警示108人、建議降級30人、勸退29人;湖南師範大學對於在規定學制內第三次學業警示者給予退學;10月初,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對2017—2018學年學生經補考後學業成績未達到要求的22名學生予以退學、40名學生進行留級……「中國高校袋口應扎得更緊些」已經成為高校和教育部門的共識。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宣統處老師陳茜告訴記者,學校在10多年前已經取消「清考」,近3年來學校1.8萬名學生中,有167名學生因為成績不合格被學校發出退學警示,每年都有少數學生因為未修滿學分無法拿到畢業證。「近年學校每年不能如期畢業的學生佔到10%,其中2018屆畢業生中有612人未能如期拿到畢業證。」陳茜說。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斌介紹,學校是湖南省學分制改革的試點單位,「這是保障人才培養的最後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李斌說,學校對於學生的學習狀況,在過程管理中有嚴格有效的預警系統。對該校學生而言,一次預警後,學校會把情況下發到二級學院裡,預警系統兩次警示後,學生將面臨勸退。
探索 畢業率低不代表「嚴出」,嚴格教育過程管理掌控教育質量
過去,進了大學就等於進了「保險箱」,這也是不少人對中國高校產生「嚴進寬出」印象的肇因。
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年開始招收首批本科生332名,首屆本科生中共290人於今年畢業,1人結業,1人在休學,30人延期畢業,10人退學。87%左右的畢業率被不少媒體稱之為「最難畢業的大學」之一,因為大多數的高校畢業率都在90%以上,不少高校以畢業率和就業率「99%以上」為榮。
美國高校「寬進嚴出」,中國高校「嚴進寬出」,是不少人對中美高等教育對比印象。
留學專家、新東方前途留學副總經理林琳表示,對美國高校其實有比較片面的看法,美國頂尖名校絕對是「嚴進嚴出」,也是全球錄取率最低的高校之一。 「頂尖名校教育資源增長速度跟不上來自世界各地申請學生的增長速度。」2017年,哈佛大學錄取率為5.2%,耶魯大學為6.9%,哥倫比亞大學為5.8%……林琳表示,當然,美國也有很多可以「寬進」的學校,一些兩年制的社區大學,幾乎報名就能入學;許多州立大學,對本州學生的入學條件也放得很寬。所以,美國高校的「寬進」與否不能一概而論,它與學校的性質和等級密切相關,「美國的轉學制度也很靈活,高校之間可以互認學分,對於那些跟不上進度的學生,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畢業於布朗大學的陳麟跟記者介紹,在國外的學習其實是一環套一環的,每一科成績由多部分組成,很難像國內高校同學所稱的「辛苦一星期,幸福不掛科」。
除了取消「清考」制度,教育部印發的《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還要求嚴格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淘汰「水課」;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這些措施都將為「嚴出」打好組合拳。
「大學時代,應該是最有激情、最有創造力的時期,保持適當的外在壓力是必要的,這些措施來得正是時候。」張曉磊表示,作為00後大學生,他點讚這樣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