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三屆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按類別在濟南、阜陽、南京、福州、廈門、武漢等地六所高校舉行。大連海事大學的31支參賽隊伍在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朱斌等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在線上參加了除專業組以外全部10個大類的比賽,經過網絡演示、評委提問等環節的激烈角逐,大連海事大學共斬獲國家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12項,在參賽院校獲獎總成績排名全國第二,是大連海事大學該項競賽歷史最好成績。
由於疫情影響,本年度的大賽由現場賽改為了網絡賽。大連海事大學參賽學子在比賽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將客觀情況造成的影響最小化,並在決賽中發揮了高超的競技水平,展現了海大學生的風採。
此次比賽充分展示了近年來大連海事大學在深化高校教學改革、加強創新創業教學實踐、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的成效。學校通過組織學生備賽、參賽,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興趣與潛力,鍛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近三年大連海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結項數,學生獲得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獎項數均逐年提升。
「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由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軟體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主辦,是我國計算機類影響力最大、參與面最廣的創新創業競賽之一。
一等獎作品展播
基於Faster R-CNN的魚類分類識別算法設計及應用
作品簡介:海洋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主要來源,但隨著人們大範圍的海洋捕撈,使珍惜魚類遭受誤捕,導致珍惜魚類的數量大大下降。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破壞海洋生態環境。
本作品所設計的算法框架的應用場景是針對上訴所提到的問題進行解決,算法主要部署在船上的固定嵌入式設備中或者漁民可攜式設備中,通過對攝像頭採集的視頻流的快速處理,分別輸出船上有目標魚類的定位框和魚品種識別結果,並伴隨語音報警提示。由於目標檢測的要求較高,提高檢測率的同時還要保證實時性,所以算法主要採用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來完成目標檢測和識別任務。希望通過本作品,能夠讓更多的漁民了解捕撈上來的魚是否為珍惜魚類並方便漁業監管,進而來保護我們的海洋資源。
一次學會Dijkstra算法
作品簡介:(1)教學目標:「枯燥乏味又難懂」,是很多同學對算法的印象。本次微課作品:一次學會Dijkstra算法,利用生動形象的生活化語言,解構晦澀難懂的算法語言,讓基礎薄弱或者第一次接觸該算法的同學,能夠儘快理解該算法思想,融入到算法的學習中。
(2)教學難點:採用動畫式講解的創新方式,將複雜的算法思想、語言具象化處理,讓學生更易接受,更好吸收。
(3)課程結構:一次學會Dijkstra算法分為三部分展開講解,首先,利用生活化的「校園導遊」的例子引入Dijkstra算法,其次進行算法核心的講解,包括基礎背景,思想內核和代碼介紹,最後提出三個問題,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整體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邏輯規律,主線清晰,做到了複雜問題具體化,簡單化的設計,內容飽滿,通俗易懂。
微波暗室VR虛擬實驗平臺
作品簡介: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重要知識點提煉出來,結合本校研究生使用的實驗環境——微波暗室,基於虛擬實境與增強現實技術,開發出一款自主設計驗證性虛擬實驗平臺。平臺主要分為AR端預習APP、VR端實驗操作平臺、輔助計算系統、教師管理端四個部分。
基於廣域語義圖像外推做數據擴充的結直腸息肉檢測方案
作品簡介:結直腸息肉檢測的難點在於它需要依賴帶有標註的大型數據集的監督訓練。基本的圖像翻轉、旋轉、平移等操作實現的圖像擴充很難大幅度提升檢測系統的效能;另外,由於圖片上的息肉都是由醫學專家利用專業知識、花費大量時間標註而成,具備真實性及權威性,而使用生成對抗網絡進行息肉的生成就會面臨真實性無法判斷的問題。因此本作品使用語義圖像外推的思想,提出了一種新穎的應用於醫學圖像的數據擴充方案。它首先對現有數據集的息肉部分進行裁剪,保證息肉的真實性;然後採用廣域語義外推技術進行息肉外圍圖像的生成,從而實現對數據集的進一步擴充。同其他方法相比,該方法生成的圖像更具有說服力, 實驗效果驗證了該數據集檢測結果的優越性。而後,我們構建了Yolo-V3網絡實現了結腸息肉的檢測,實驗結果顯示,經過數據擴充後的模型指標取得了明顯的提高。
「管道醫生」—自適應變徑式油氣管道裂縫診斷機器人
作品簡介:管道運輸是一種被廣泛應用的物料輸送手段,由於油氣管道的長期使用很容易發生腐蝕穿孔情況,容易引發嚴重的人身和公共財產安全事故。因此管道也需要醫生來定期「查體」,我們團隊開發了管道醫生—自適應變徑式油氣管道裂縫診斷機器人。 機器人採用六輪徑向輻射支撐式結構,保證其有足夠的驅動力,其獨特的變徑結構配合受力傳感器、自動控制算法實現機器人在管道內的自適應調節,可以在不同半徑下管道內穩定爬行。 此外,手機、電腦端可實時觀測回傳畫面並結合人工智慧算法進行管道裂痕自動診斷、不同的裂痕數據歸類判級等,最終給出管道洩露預警結果。 通過外攜其他設備,可利用手機控制,完成腐朽點定位、管道補漏等工作,其拓展性高。(通訊員:羅胤 高劍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