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大潤發

2020-12-19 聯商網linkshop

1998年,大潤發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大賣場。在此後十幾年裡,憑藉主攻二三線城市的開店策略、極其精細化的門店運營、總部集權加門店分權的混合管理模式,大潤發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到2009年,大潤發已在全國21個省市及自治區開設了143家門店,年營收達到404億元,單店業績超過3億元。

作為獨立零售品牌,大潤發超過家樂福和沃爾瑪,成為了中國規模最大、運營效率最高的零售商。事實上,自那時起,大潤發就一直保持了中國零售業領頭羊的地位。

不過,就在大潤發登上零售業寶座的同時,中國的消費市場環境正在醞釀著一場大變局。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僅帶來了新的零售業態,而且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這些變化很快就波及了大潤發。2011年開始,雖然大潤發總營收仍在持續增長,但作為商超行業最重要的經營指標——同店銷售增長趨緩,並在2014年進入了負增長。

據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2014年年報顯示,同店銷售增長減少,主要原因在於整體消費市場增長放緩、用戶消費渠道更加多元化。

面對年輕消費者的不斷流失,傳統大賣場該何去何從?

時任大潤發董事長的黃明端很清楚,大賣場要生存下去,必須進行轉型升級,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怎麼能夠與年輕消費者建立連接。既然年輕消費者都去了線上,大賣場也必須到線上去。

於是,2013年底,大潤發上線了自營B2C電商飛牛網,開始了網際網路化、數智化的探索。然而,這條路並不好走。高倉儲成本、高履約成本、高流量成本、低配送效率,讓飛牛網陷入持續虧損的窘境。

3年後,飛牛網轉型,以店倉合一的模式,兵分兩路,探索線上線下整合。

一路是開發大潤發優鮮App,為門店周邊5千米內的顧客提供B2C生鮮一小時到家服務,滿足年輕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另一路是推出大潤發e路發App,為門店周邊的中小超市、餐飲、娛樂、企事業單位等提供B2B進貨服務。

2017年底,阿里巴巴投資高鑫零售,大潤發的數智化轉型進入了快車道。

到今天,大潤發在中國大陸地區開設的414家大賣場都完成了數位化改造,除了大潤發優鮮App,還通過阿里系的淘鮮達、餓了麼、天貓超市等多個埠,為門店周邊5千米內的顧客提供一小時到家服務,為5千米~20千米內的顧客提供半日達服務。

截至目前,大潤發線上會員已有1000多萬,其中20%~30%與線下門店會員重疊。線上日單量接近40萬筆,線上銷售額佔到總銷售額的20%,未來希望能達到50%以上,相當於再造一個線上版大潤發。

2019年,大潤發生鮮電商實現全面贏利,並且同店銷售增長指標在連續5年的負值之後開始轉正。

把自己送上雲端

大潤發的賣場遍布華東、華北、東北、華中、華南五大區域,服務覆蓋全國29個省市及自治區,擁有10多萬名員工和10萬多名導購,每天為400多萬顧客提供服務。

為了方便管理,也為了避免可能的斷網給門店生意帶來影響,大潤發的基礎設施系統採用了分布式架構,區域總部系統、門店系統、POS機系統都是相對獨立的,基本上每個門店都有自己的一臺伺服器。

總部系統和門店系統之間並不是實時在線,它們之間的信息交換是以日結的方式批次上傳或下達。

當新的時代推動傳統零售企業轉型升級,需要它們到線上做生意,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時候,一道坎擺在了它們面前——分布式架構無法支撐線上生意,更無法適應線上線下一體化。

大潤發CTO陳俞安解釋說,如果零售企業想基於LBS,以店倉合一的模式,給門店周邊的用戶提供到家服務,不僅需要集中式架構來承接所有用戶的App或第三方平臺,還需要讓部署在集中式架構中的業務系統與每個門店的系統進行數據交互,這樣,就構成了一個混合式架構,即一部分業務系統在集中式架構中,一部分業務系統在線下的分布式架構中。

2016年,盒馬出現了。這種以門店為中心、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零售模式,讓大潤發看到了機會,因為這種模式比較匹配大潤發的核心優勢——供應鏈和門店網絡。

於是,大潤發決定轉型,開發了大潤發優鮮App和e路發App,分別為門店周邊的消費者和企業客戶提供到家和進貨服務。

由於線上訂單需要線下門店發貨配送,所以,集中部署在混合雲上的線上零售業務系統需要與每家門店的業務系統,進行會員、支付、庫存、營銷、物流等數據的交互,由此形成了混合式系統架構,既有原來門店的分布式架構,又有能夠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雲端集中式架構。

2017年底,獲得阿里巴巴投資後,大潤發開始將部署在第三方雲上的系統和設備遷移到阿里雲上。大潤發原來的雲架構由此變成了本地IDC+阿里雲的混合雲。

當然,無論是混合式系統架構,還是混合雲,都不是大潤發的最終目標。陳俞安透露,大潤發的混合式架構相當複雜,數據流轉需要從總部到門店,門店到雲端中臺,雲端中臺再到阿里中臺,中間只要有一個地方斷開,整個系統就會出問題。

所以,他們希望能夠簡化數據流轉路徑,而要做到這一點,只能把所有系統都集中到雲上,這樣就能直接在雲裡進行操作。

為此,大潤發準備用兩三年時間,把原來線下的系統都搬到阿里雲上,將現在分布式和集中式混合的系統架構,徹底升級為部署在雲端的集中式架構。

同時,現在的IDC會在伺服器到期後不再購置新機器,部署在IDC的業務系統則會遷到阿里雲上。到那時,IDC+阿里雲的混合雲配置,就會變成純阿里雲。

用數位化連接所有顧客

大潤發在成立之初,就導入了ERP系統。有了ERP系統,再加上多年的功能開發和優化,大潤發線下門店的業務流程基本實現了信息化,供應鏈、商品、交易、會員等數據都沉澱在系統中。

2013年,面對電子商務的猛烈衝擊,大潤發開始探索線上零售,推出了飛牛網自營電商,以期觸達日益壯大的線上消費群體。

但是,飛牛網這種模式挑戰太大,在連續虧損幾年後,大潤發看到了新零售的機會,於是,放棄自營電商的想法,將飛牛網轉型為線上線下融合的門店配送業務。

消費者通過大潤發優鮮App,可以享受最近門店的一小時到家服務,商戶則可以通過大潤發e路發App,獲得最近門店的次日達進貨服務。

不過,無論是大潤發優鮮還是e路發,拉新能力有限,其用戶大多來自線下門店的原有用戶。阿里的投資則為大潤發打開了一個廣闊的線上市場。

2018年3月,大潤發開始接入淘寶的淘鮮達項目。跟大潤發優鮮一樣,淘鮮達項目也是針對生鮮食品的1小時到家服務,所以,對大潤發來說,等於在大潤發優鮮App的基礎上,又多了一個觸達線上消費者的埠。

更重要的是,這個埠位於手機淘寶上,後者的巨大流量不僅給大潤發門店帶來了可觀的線上銷售,也讓大潤發迅速獲得了大量的新用戶。

此後,大潤發又入駐餓了麼平臺,還與天貓超市達成「共享庫存」的合作,為門店周邊5千米內的用戶提供一小時達服務,為5千米~20千米內的用戶提供半日達服務,進一步擴大了大潤發的線上流量和用戶數量。

至此,大潤發的新零售業務就有了四個線上埠,消費者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埠下單。門店收到來自不同埠的訂單後,會通過同一個履約系統進行配送。

「我們前端不一樣,後端完全一樣。我們把鄰近社區的訂單合成一批,交給一個小哥去送,訂單夠密集,配送效率才高。」陳俞安解釋道。

截至目前,大潤發所有414家門店都已接入一小時配送到家服務,有200多家門店已上線天貓超市半日達服務。線上用戶數已突破3300萬,活躍用戶數超過1000萬;e路發商戶數超過53萬,活躍商戶接近24萬。

據大潤發新零售事業部總經理吳春相介紹,線上四個埠的用戶人群雖有部分重疊,但總體區隔明顯。

大潤發優鮮以家庭用戶為主,大部分是大潤發的忠誠用戶;淘鮮達和天貓超市主要是白領階層;餓了麼則屬於更年輕的外賣群體,主要購買零食和水果。

除了線上的數位化埠,大潤發也在嘗試社區團購模式來觸達更多用戶。

一方面,大潤發跟菜鳥合作,由後者把菜鳥驛站的站長發展成團長,讓他們去建立和運營社區團購群,然後在小程序下單,由大潤發門店統一配送到社區。

另一方面,大潤發自己也組建了專門的團隊來開發團長,還有e路發的業務代表也可以開發團長。

在拓展線上銷售埠的同時,大潤發也對所有門店實施了新零售改造,使它們具備線上運營能力。門店使用了阿里雲POS機和自助收銀機,既打通了跟阿里的商品和庫存數據,也將門店支付環節變成了消費者數位化觸點。

為了提高揀貨效率,在20分鐘之內完成場內揀貨,門店安裝了懸掛系統,並部署了快揀倉。

陳俞安解釋說:「門店貨品,尤其是生鮮品和快消品,基本上都是線上線下共用的。對於周轉比較快的貨品,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線上顧客下單了,門店還沒來得及揀貨,貨品就被門店顧客買走了,或者貨品已被門店顧客放入了購物車,但還沒有結帳,線上庫存仍顯示有貨。為了避免類似的缺貨,我們對周轉慢的長尾貨品不做區隔,對周轉快的貨品,就專門建了快揀倉進行物理區隔。目前,我們出貨的缺貨率在0.6%左右。」

讓業務運營實時在線

為了保障線上線下全渠道業務高效、流暢的運營,尤其是大潤發在線上有多個零售埠,又要對接線下各個門店的分布式系統,大潤發需要一個中間的系統來實現線上線下的對接和交互。

2017年上線大潤發優鮮App和e路發App,開始做新零售時,大潤發就建立了這樣的一個中間系統,並稱之為大潤發中臺。這個業務中臺當時部署在大潤發的IDC+第三方雲的混合雲上。

獲得阿里投資後,大潤發加快數智化進程,在門店引入了阿里雲POS機,並接入了淘寶的淘鮮達項目,於是就把業務中臺遷到了IDC+阿里雲的混合雲上,以便跟阿里中臺進行交互。

未來,等到混合雲變成全部阿里雲的時候,大潤發業務中臺也會集中到雲端。

現在,業務中臺以秒級速度實時跟大潤發優鮮App、餓了麼、阿里中臺進行交互,同時也跟所有門店的業務系統進行交互,以獲取庫存、價格、商品、物流等數據。

只是大潤發門店的ERP系統是單機系統,沒有服務能力,所以大潤發又在各個門店部署了一套本地系統,作為業務中臺和門店系統之間的中轉站。

通過雲端的業務中臺,大潤發實現了多渠道業務同時上線,並能夠進行統一的資源管理、數據管理、運營管理、業務管理,有效推動了整體業務的穩定增長。到2019年底,大潤發線上零售業務已經實現贏利,而門店的同店銷售增長也開始轉正。

在全渠道新零售業務卓有成效的同時,大潤發也在用數位化、移動化手段重構門店的底層效率。

以前,由於採用ERP系統,門店的移動管理比較少。每天,基本上都是一早打出一大堆報表,分發給門店相應的人員,他們拿著報表去做上面列出的任務,所有任務做完,再把報表交回。

現在,大潤發利用PDA設備,把門店收貨、理貨、上架、揀貨、包裝、配送、盤點等作業,都做成了移動化管理。

「很多工作可以通過系統分派到相應人員的PDA上,他們接到任務去完成,然後直接在設備上點擊上報就行了。」陳俞安解釋說。

大潤發還開發了一個店總參謀App,店總在自己的手機上就能隨時查看門店的銷售、履約等情況。

用數據驅動運營

ERP系統讓大潤發門店基本實現了信息化,而利用系統中沉澱的進銷存數據,大潤發建立了非常強大的商品管理能力。不過,除了進銷存,其他數據比如會員,更多時候就只是數據了。

2014年,大潤發推出飛牛網,開始做線上。「我們知道,在線上,人跟交易是要關聯的,而且是單個人和他的交易,所以,我們需要把交易都抽取上來。」陳俞安說。

剛好,當時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熟,大潤發就利用一個大數據開發框架,在自己的混合雲上建立了數據中臺。只是這個開發框架採用開源系統,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風險。

所以目前,大潤發正在跟阿里合作,利用阿里的DataWorks大數據開發平臺和MaxCompute大數據計算服務,在阿里雲上重建數據中臺。

預計今年年內,大潤發會先把會員、交易、履約等相關數據導入新的數據中臺。到那時,大潤發就可以利用顆粒度更細的線上會員畫像,實現個性化精準營銷。

藉助阿里的產品和工具,大潤發可以預判新店周邊有多少用戶,分布在哪些區域。開店後,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周邊用戶已經開發了多少,滲透率如何,購買頻次如何,偏好哪些品類等。

對於線上訂單的履約配送,是大潤發和蜂鳥即配合作來完成的,整個過程完全靠數據來驅動。

當大潤發門店系統收到線上多個埠的訂單後,會自動將訂單分派給揀貨員,後者根據PDA上顯示的訂單信息分區揀貨。揀完貨、打好包後,揀貨員在PDA上點擊完成,訂單信息就會自動流轉給蜂鳥的智能調度系統,由系統自動通知騎手進行派單。

蜂鳥為大潤發定製了駐店配送模式,以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務質量,目前配送準點率達99%。

同時,蜂鳥系統會根據訂單覆蓋區域、配送路線,將同一區域的多個訂單集合起來,交給一個騎手進行配送,不僅極大提升了配送效率,也增加了騎手收入。

讓決策告別直覺和經驗

在陳俞安看來,接下來十年IT技術發展的方向,是智能化。數智化能力一旦沉澱在公司裡,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大潤發雖然有一套完整的ERP系統,能產出很多報表,但這些報表只是資料和信息。閱讀這些資料和信息,然後把它們轉換成一個恰當的決策,基本上還是靠人。

當然,決策也分不同層次,有些屬於日常型決策,有些屬於業務型決策,有些則屬於戰略型決策。

實現智能化以後,日常型和業務型決策是可以被取代的,這樣,經營效率會更高。

比如,大潤發做一小時到家業務,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庫存要準確,因為顧客下單後一小時就要送達。二是,要有足夠人力來配送訂單。

而要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得提前儲備庫存和人力。但是,儲備多少才夠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大潤發必須儘可能準確地預測訂單。

起初,大潤發預測線上訂單都用人工,提前一個禮拜,一家店一家店進行預測,準確率大概在90%。去年年初,大潤發開始嘗試利用阿里的智能系統進行預測。

「剛開始,智能預測有點笨,準確率在70%~80%,有時只有60%多,因為它需要考慮很多決策因子,需要不斷用數據進行訓練。」吳春相說。

經過快一年的調整和學習,今年4月1日,大潤發開始全面啟用智能系統預測訂單,而且預測的是每個門店每天的訂單,準確率已經超過人工。

「有了準確的訂單預測,我們就能提前準備好庫存和人力,經營效率就會得到優化。後面,我們會繼續對智能系統進行調整,讓它學習新的東西,希望未來預測能達到小時級。」吳春相補充道。

陳俞安認為,智能化帶來的是效率的提升。

大潤發是流通商,一頭連著消費端,一頭連著供給端,兩端之間就像一個管道,常常會有堆積的地方。如何通過一個更有效率的系統,讓這兩端之間不要有任何堆積,又能順暢地流通,是大潤發應該去做的事情。

比如,現在,門店跟總部的交互是日結,總部收集信息後反饋給廠商可能需要兩三天,然後廠商再發貨可能是一周以後的事了。這段供應鏈的信息流通其實是遲緩的。

將來,在網際網路和智能化的架構下,如果信息流通能變成秒級,這對整個供應鏈以及企業的經營管理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是值得探索的。

所以,在數智化轉型上,大潤發接下去要做的,是構建一個基於雲架構的更主動、更智能的IT系統,同時,利用阿里的資源和能力來培養大潤發的智能化能力。

「當我們有這樣的能力的時候,我們的決策就會比其他零售企業快一些,經過日積月累,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陳俞安憧憬道。

相關焦點

  • 潛水艇浮出水面 大潤發欲再造一個沃爾瑪
    憑藉大陸龐大內需市場,大潤發覺得,只有在大陸「才有機會再造一個沃爾瑪」。  「名正言順」的大潤發正準備挽起袖子,大幹一場。  同裡,如同多數江南水鄉般清淡雅宜、古味濃鬱。而河岸傍的茶桌上,卻時常散落著大潤發吳江店發放的廣告,儘管在遊客看來,這實在有些煞風景。但大潤發中國區CEO黃明端卻興奮異常,他會立刻提醒隨行的記者,「那是大潤發的DM」。
  • 黃明端正式交班林小海,大潤發歷史性迭代完成
    12月2日,一手創立並執掌大潤發23年的一號位黃明端正式交班給來自阿里集團的林小海。黃明端表示,退休這個事情已經考慮很久,大潤發各大區和總部各部門,也在一直培養接班梯隊。大潤發華南區、華北區兩位原區總經理:蔡必揚、吳春相,已於2018年陸續完成了交接班。
  • 零售大事件:黃明端交班林小海,大潤發歷史性迭代完成
    林小海表示要在未來10年再造三個大潤發。 作者 | 萬德乾 大潤發每年公司年會一般都會選在11月底與12月初,今年年會選在了今天(12月2日)。
  • 又見「山寨大潤發」?「大潤發惠民」碰瓷「大潤發」被判賠12萬?
    據嶽陽長安網信息,嶽陽市榮華縣一家「大潤發惠民」超市就被正牌「大潤發」告上了法庭,被判賠12萬。「大潤發」獲賠12萬「大潤發」(RT-MART)是由臺灣潤泰集團投資創辦的會員制大型連鎖綜合超市。中國商標網數據顯示,康成公司名下與「大潤發」相關的商標共有34件,包括「大潤發」、「大潤發E路發」、「大潤發優鮮 RT-FRESH」、「大潤發便利」等商標,主要註冊類別為第35類、第42類、第9類、第39類。
  • 黃明端正式退出大潤發CEO: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網際網路
    大潤發接管歐尚 2000年底,潤泰集團將臺灣大潤發67%的股份轉讓給歐尚集團。同時,雙方在香港設立了一家控股公司:高鑫零售,以歐尚和大潤發兩大品牌推進在內地的賣場業務。 根據當時的股權協議,潤泰通過控股公司(高鑫)持有內地大潤發66.38%的股權,歐尚持有大潤發33.62%股權。
  • 大潤發道歉了!
    大潤發道歉了!針對「女裝尺碼建議表言語不當」一事,大潤發官方微博11月12日上午發表聲明稱,確有此事,將加強內部管理,確保此類事件不再發生。網友發布的圖片顯示,大潤發商場一宣傳海報上,尺碼規格一欄中,S對應瘦,M對應美,L對應「爛」,XL對應「稀爛」,XXL對應「稀巴爛」,在「女裝尺碼建議表」下方標註「僅限18-35歲女生,根據身材請先諮詢客服」。
  • 阿里巴巴全面入主大潤發,黃明瑞再遭離場,這次動真格了
    高鑫零售即是臺資連鎖超市品牌大潤發的上市主體。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投資224億港元,入股高鑫零售,獲得36.16%股份。時隔3年,阿里不僅對大潤發大刀闊斧的進行了改革,如今更是直接股份翻翻,對大潤發來說是好是壞一時還無法判斷,但對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瑞來說就不那麼美好了。
  • 誰惹怒了大潤發?
    11月22日,大潤發發布了一個嚴正聲明,怒斥各地陸續出現的仿冒「山寨大潤發」超市,稱其具有明顯的欺騙性,嚴重侵害了「大潤發」的形象與聲譽!  在濟南,也上演了一出「大潤發」痛斥「大潤發」的戲碼。大潤發的「名字官司」是咋回事?李逵又遇李鬼怎奈何?
  • 廣州出現兩個大潤發 涉嫌假牛肉是「山寨」大潤發?
    臺灣「大潤發」稱涉事的嘉禾廣場「大潤發」是「山寨」,商標使用訴訟案正在二審階段。涉事的嘉禾廣場大潤發超市白雲區嘉禾廣場大潤發超市的熟食檔涉嫌賣假牛肉一事,上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日,另一間「大潤發」超市的公司負責人稱,涉事的超市為「山寨」,並非市民所熟知的品牌。
  • 大潤發又遭「山寨」:揚州某廣場虛假宣傳大潤發超市入駐
    大潤發(需求面積:20000-22000平方米)作為知名的連鎖超市被揚州人所熟知,目前揚州地區僅在主城區布點。近日,高郵網友發帖稱,高郵一家商業地產項目打出了「大潤發生活超市籤約入駐」的大幅廣告。而揚州大潤發方則表示,大潤發超市短期內不會在高郵開設門店。
  • 大潤發可以「淘寶」了
    中國江蘇網6月12日訊 記者昨日獲悉,大潤發宣布,全國已有100家大潤發門店完成天貓新零售升級改造。無錫的青祁路大潤發店也在其中,目前正在測試階段。這是阿里巴巴投資大潤發後,首次披露新零售合作進展。此時距離投資完成尚不足6個月,大潤發方面稱,未來其他門店也將陸續完成升級,大潤發的目標是探索建設適合大賣場的新零售模式,開啟線上線下全面融合的新時代。升級後的大潤發門店已經不是一家傳統超市,將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
  • 常州現超市版「找不同」大潤發瑪特超市不是大潤發
    這家名為「大潤發瑪特」的超市位於羅溪鎮空港新村綜合菜市場二樓,營業面積近5000平米。老遠就可以看到菜市場綜合樓樓頂的「大潤發」紅字招牌,只不過在「大潤發」之後還跟了兩個小字「瑪特」。記者了解到,這家從店外裝設計到內部細節裝飾都跟大潤發(臺資)賣場十分相似的超市,已給當地很多市民造成了誤解。這家超市剛開業,就有市民拿著大潤發(臺資)的會員卡去消費,結果被告知兩家超市不一樣,不能使用。
  • 大潤發首開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 中潤發來啦
    首頁 > 要聞 > 關鍵詞 > 大潤發最新資訊 > 正文 大潤發首開中型超市「大潤發super」 中潤發來啦
  • 大潤發公司介紹
    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由潤泰集團於1996年在臺灣投資成立,以最直接、最生活化的方式為消費者服務,網羅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運用電腦化營運系統,快速地在臺灣展店,目前在全臺已成立了24個服務據點,為顧客架構出完整的全臺服務網絡。
  • 馬雲成功收購大潤發後,大潤發創始人的一句話告誡了所有企業
    而馬雲也是在這個時候毫不猶豫地收購下了大潤發。就在去年,馬雲是順利的將我們國內最大的一家零售公司大潤發給順利的用兩百億左右給收購了。大潤發在此前也是被我們稱為國內的沃爾瑪,這樣一家公司可以說在之前可以說是做到了零售行業之最了,但是沒想到這樣一家號稱十九年都不曾停業的公司,被馬雲給收購了,之前建立的零售帝國也不復存在了。
  • 大潤發的「魅力」哪裡來?
    截至2016年11月底,大潤發已開設了357家綜合性大型超市。今年上半年,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實現營業額約529.43億元,同比增長4.4%;淨利潤14.32億元,同比下跌2.7%。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在行業普遍認為大賣場蕭條的前景下,大潤發依然穩固平穩發展,在大陸19年僅因物業原因關閉了一家店,這與大潤發的管理制度緊密相關。  近日,記者採訪了大潤發華北區營運區總經理楊偉、大潤發北京民族園店總經理張明健,揭秘大潤發規範管理的魅力。
  • 天貓大潤發融合加速 數百商品上架167家大潤發超市
    聯商網消息:進入2018年,天貓與大潤發融合加快,天貓新零售落地加速。1月2日,天貓宣布天貓超市數百貨品已在華東地區20個城市167家大潤發上架,涉及休閒零食、家清家居、收納日用、洗護美妝等快消品類,這也標誌著天貓和大潤發的新零售融合進入實質性階段。一個多月前,阿里巴巴224億港元入股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後者所經營的歐尚和大潤發正是中國規模最大及發展最快的大賣場運營商。
  • 家樂福離開,麥德龍被賣,沃爾瑪關店,大潤發為什麼越活越好?
    線上日單量接近40萬筆,線上銷售額佔到總銷售額的20%,未來希望能達到50%以上,相當於再造一個線上版大潤發。2019年,大潤發生鮮電商實現全面贏利,並且同店銷售增長指標在連續5年的負值之後開始轉正。這種以門店為中心、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零售模式,讓大潤發看到了機會,因為這種模式比較匹配大潤發的核心優勢——供應鏈和門店網絡。於是,大潤發決定轉型,開發了大潤發優鮮App和e路發App,分別為門店周邊的消費者和企業客戶提供到家和進貨服務。
  • 大潤發,這回錯大發了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13日電 (閆淑鑫)近日,因為一張女裝尺碼建議表,大潤發被"罵"上熱搜。儘管大潤發後來為其「稀巴爛」的表述公開道歉,但依然未能平「民憤」,不少網友留言,希望有關部門對其進行處罰。  律師指出,大潤發的做法可能損害了部分消費者的人格尊嚴。
  • 大潤發mini首店今日開業
    大潤發mini的底色是基於大潤發的供應鏈和人才團隊來運營。可以理解為「小潤發」,是大潤發探索社區小型業態的一個嘗試,這個業態離社區用戶更近,購物便利性更好。從商品內容看,大潤發的一些獨有商品,比如非礬油條、特色蒸包等,在大潤發mini都有售賣。大潤發mini首店做了幾個熟食櫃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