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心,爸媽之愛從未改變,為何很多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2020-09-03 爸媽快來看

每一個新生命呱呱落地,當我們面對皺巴巴皮膚孩子的時候,相信絕大多數父母的內心,對孩子、對未來都充滿信心,新生命的待遇也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但是不知為何隨著孩子變大成長,父母之愛發生了變化,甚至還有很多孩子一度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都說天下父母心,尤其是為人父母之後更能體會這句話,從孕育生命到培養孩子,整個過程可以概括為酸甜苦辣,孩子撒嬌時可以融化不開心的一切,孩子叛逆時真想舉棍一頓亂打。&34;這個問題,遲疑的只有孩子自己,因為父母不管何時面對&34;問題時,內心的答案都是深愛無疑了。

但為何很多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和父母之愛的方式脫不開關係,比如:

1、父母對孩子的期盼發生了改變

幼齡階段也就是0-3歲的孩子,對父母來說最大的期盼就是孩子健康成長,自古以來男耕女織是屬於一個自然過程,但現最不缺的就是不勞而獲的人,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太多家長把學習看得過於重要,對孩子的態度自然也發生了改變。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只要把學習搞好什麼事情都不用管,每天吃飯有人做、衣服有人洗、喝水上學都有人提醒。當&34;成為唯一要求的時候,孩子們被壓的喘不過氣來,又怎會學好習、做好事呢?這個時候家長也不會甩好臉色,畢竟為孩子掃平一切,只需要學好習這一件事情不能辦好,這該是有多失望呀?也正應了那句&34;

2、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當孩子上了學、年紀稍大些之後,尤其是媽媽們湊在一起,聊天的內容都是孩子上的是什麼學校、報的是什麼補習班?平時考試的時候分數如何?得過多少獎狀……家長們看起來聊得忘記時間,實際上各個家長的內心活動都不一。試問有多少家長情願聽到別人家孩子數不清的優秀,而自己家孩子無優秀說出口的尷尬?

這件事,說是攀比、實際上更是如&34;一樣的愛護心,家長不喜歡聽到不利於自己孩子的言語,說明在乎、重視孩子,但這份關懷也的確給孩子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傷害。當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重複某某孩子有多優秀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的眼神黯淡、失去光澤,因為在孩子看來&34;

3、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發生了改變

有很多以&34;的父母,他們總是在子女很小的時候保護過度,但是當孩子長大身上劣跡斑斑的時候,又責怪孩子不上進、不好學,可是父母哪裡知道,孩子的不會、不上進,都是家長沒有給機會施展,就拿學習這件事情來說幾乎沒有孩子學不會,只是學會的時間不同罷了。

那些在幼兒園學過基礎知識,和沒有學過基礎知識的孩子,他們上學之後往課堂上一坐老師就心知肚明,以至於不同環境、不同基礎,都會形成不同的結果,所以很多時候不是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對孩子的關愛發生了改變,小的時候對孩子過度保護,長大之後又擔心孩子太脆弱想要多訓練,那麼過程自然是容易得罪孩子,讓孩子形成&34;的思想。

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該如何預防這種患得患失的安全缺失呢?

1、正確看待孩子的成長

孩子的懂事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長大,成長亦是如此,當一個新生命降生後,我們懷著激動、欣喜的心情迎接,因為這是新鮮稀奇,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疲倦早已不知不覺取代了當初的欣喜感,取而代之的是厭煩、焦躁,但僅僅是焦躁而已,因為&34;,父母的存在不僅僅是責任,更是培養孩子之根本。

既然一切的事情不能隨心而欲,為何不靜下心來認真對待呢?因為倦了、煩了並不是擺脫現狀反而徒增煩惱,倒不如放鬆心態把視覺朝前看,不要過度糾結在一件事情並正確去看待孩子的成長。比如,當孩子摔跤的時候不要著急去扶,給孩子自己嘗試站起來的機會,你會發現驚喜的不僅僅是父母,還有孩子一顆動蕩的上進心。

2、正確看待孩子的學習

父母愛孩子方式的改變均來自學習方面的淘氣,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孩子沒有上學的時候是不是很少揍孩子?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卻總是兜不住自己的暴脾氣,其實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態度和關愛發生了改變,以至於在孩子心中形成了患得患失的感覺,總覺得爸爸媽媽變得不愛自己。

養孩子就像是我們工作一樣,如果我們同一份工作做了很久,每天上班都在重複一件事情,我們就會發現急躁和厭煩才是壓力的原始。養孩子還不能完全和工作相比,因為工作實在是幹得不順心了可以再找,但是熊孩子的教育不管有多麼糟糕父母都不能放棄。

所以對待孩子學習這件事情,父母糾正自己的心態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比如孩子此刻學習差勁、不願意學,父母就糾結孩子日後該怎麼辦,距離孩子以後的生活還有很長,我們怎麼就覺得孩子不行呢?故而相信你的孩子,才是正確看待孩子成長該有的態度。

3、正確看待孩子的關愛

拋開孩子的成長、學習不說,光是關愛孩子這件事情,很多父母都將關愛用錯了地方,幼兒時期是小心翼翼的過度保護,少年時期是成才成器的高期盼,青年時期又是對孩子這不行、那不行的指指點點,雖然父母之愛本質是希望孩子更優秀,但是孩子的學習卻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聆聽。

如果家長一昧地對孩子施壓,還時不時地幹涉這件事情怎麼做、那件事情怎麼做,孩子得不到自我能力發揮又怎能學得好?所以關愛孩子這件事情,請從適當&34;開始,你的小心翼翼保護只會讓孩子更嬌弱,將來弱不禁風的生活質量更是無限的後悔放大!

相關焦點

  • 父母可以不愛自己的孩子嗎?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就是母親。」這些是長久以來人們對於母愛的認知,母親愛孩子仿佛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最近,微博上有一個熱帖則顛覆了這種固有印象,有很多女性紛紛發帖表達自己是如何討厭自己的孩子的,並收穫了大量的回覆和轉發。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句話,是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作者:小晴天(爸媽進化論主筆)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是天下無數謊言的NO.1。有一些孩子真的完全想不起與父母的親密依戀,記不起父母的懷抱是否溫暖,感受不到父母所帶來的安全感和愉悅。
  • 學天下父母心
    至於天下大世界,那超過人的認知範圍,只能通過智能人,才能用高於人的認知和智慧去認識,各種生物看世界都不一樣,人只能看人世,和低於人世維度的事物。看人世,有專門的學科,有主流的知識,有高低的認識,又有中西方的差異,又有社會階層的差異,又有所處環境的差異,很多知識沒有辦法聊清楚,就天下人世,父母的心大致是一樣的,這個可以聊一點。
  • 【微分享】怎樣愛孩子(推薦給天下的父母必讀的文章)
    孩子需要你無條件的愛,它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愛他們,不管孩子的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如何,還有最難的一點是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都要愛他們。但是,我們該如何愛孩子?本人看到了一篇文章,再此推薦給天下的父母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性侵之下的孩子為何多年隱忍?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愛
    第一次被欺負,她疼得掉眼淚,好幾天走路坐下都疼,但是那是爸媽都忙,沒人陪,她又很乖,鄰居讓她不要說出去,她便沒說。後來遭遇表哥,那時候,她仍然不懂這件事意味著什麼,也沒有反抗。在後來有了性意識後,才明白過來,自己遭受的是什麼,卻不敢說,卻見到他們一次,受刺激一次,很害怕,又噁心,覺得自己很髒。
  • 那些愛打擊孩子的父母,自己卻不接受任何批評,你的心缺少同理心
    有種父母喜歡打擊孩子,他們並非不愛孩子,而是習慣性的用打擊甚至詆毀的方式來激勵孩子,讓孩子「憤而起之」來證明自己,專家稱這種情況為反向激勵。我媽媽就是這種人,畢業後我想考研,我把這個想法和我媽說了以後,我媽的第一反應是:你肯定考不上!氣得我和我媽狠狠地吵了一架。看到我沒動靜,我媽說:我就說你考不上吧,就是動動嘴而已。
  • 自己當了父母之後,才知道當年的爸媽,有多不愛我!
    這個年紀的人,很多都開始成為了新一代父母。比起很多人說過的,只有自己當了父母之後,才能意識到自己爸媽當年有多辛苦,養育一個孩子有多不容易,所以才會更加孝順父母,感情會更加和諧。可是目前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成為了父母之後,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我的父母真的不愛我!為人父母的心其實很多人在成為父母這件事情上,都是非常在意和上心的。
  • 傳統家庭的悲哀:父母明明很愛孩子,卻給不了他想要的被愛方式
    文|好孕姐很多傳統家庭的孩子,無論優秀與否,都會跟父母之間產生一些「隔閡」。因為傳統的父母,思想守舊,與孩子相處時缺乏親切與親密。在孩子眼中他們永遠高高在上,自己對他們只有尊敬、仰視與服從。比如,哥哥姐姐可以像父母那樣管她打她,而父母又像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存在,於她只有威嚴。我同學從小喊她父親叫做「叔」,我們還以為她是養在這家的孩子。後來才知道,早些年傳統家庭裡的孩子就是把父親叫作「叔」,我們現在聽著就有隔閡。所以,她很羨慕我們這些從小「喊爸」的孩子,能跟父母撒嬌,還能隨意開玩笑。她覺得,自己很不幸,父母一點也不愛她。
  • 「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父母怎麼做才是真的愛孩子?
    等到把孩子接回身邊時,已經出現了種種問題,比如,孩子根本不聽爸媽的管教、只有拿錢的時候會主動找爸媽、要不到錢就鬧事。這些溺愛孩子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在害孩子,這種愛應該停止。「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原句出自劉向的觸龍說趙太后。
  • 王鷗談及媽媽直言「冷血」,父母的偏心,孩子從未忘記
    演員王鷗從小出生在一個並不幸福的家庭,父母早離異跟著母親輾轉再婚,後來母親生下了一個同母異父的妹妹,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妹妹身上,自己很少受到母親的重視。 無論多麼努力,母親仿佛總是看不到自己,也從未獲得過表揚和讚賞,因為這份偏心,王鷗直到長大,也沒有放下。
  • 「爸媽給你丟人了」,大學新生報到,孩子嫌棄父母,該如何反思
    出身貧苦的大文豪狄更斯曾經說過:「天下最苦惱的事莫過於看不起自己的家。」的確,家是孩子成長的園地,父母用愛心和耐心,將嗷嗷待哺的嬰孩撫育長大,又引導孩子學習知識、明白道理。媽媽明白了女兒的意思,不但沒有責備女兒,反而賠笑臉說好話,還說自己給女兒「丟人了」。一句「丟人了」刺痛了多少父母的心,有人由此得出結論,說現在的孩子不懂事,嫌貧愛富,不尊重生養自己的父母,令人齒冷。
  • 孝道電影《天下父母》,道盡天下父母心
    由著名導演崔守傑執導的孝道電影《天下父母》,2018年5月13日母親節在全國百家影城免費上映。他曾獨立拍攝的孝道三部曲電影《我和父母》《爸爸媽媽我愛你》《再喊一聲爹娘》獲得業內好評,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孝道片導演。
  • 孩子無情不愛,與父母撫養有關,阻止孩子自私需從小抓起
    而這種無情不愛的具體表現,就是孩子在得到他人幫助後,覺得理所應當,根本不懂的感恩或者感激他人,甚至連句「謝謝」都沒有。這是對外人給予幫助的一種表現,對於自己的父母和親人,更是如此。這種無情不愛,不懂的感恩的孩子,打心眼裡認為,父母生養自己,供養自己上學,為自己洗衣做飯,輔導功課,甚至娶妻生子都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是很應當。
  • 致父母、愛人:愛我,你心累了嗎?
    01、父母家人篇父親曾言:作為我的孩子,不管你們有多優秀,那都仍然是有上升空間的,自古都是「父不誇子」的。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這樣啊?也不是,因為還有很多人,喜歡用稱讚和肯定來讓一個孩子成長的,甚至後者已經漸漸成了新時代的主流。然而,孩子的自知之明最好還是因時制宜吧,能讓其認知自己,可比外在的這些擾亂,更容易讓人明晰人生方向。
  • 是什麼讓我們不愛自己的父母?
    不是所有父母天然地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所有孩子生來就愛自己的父母。1嚴歌苓的《陸犯焉識》描寫了馮婉喻對陸焉識無怨無悔的愛情,但與之相對的,她也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馮子燁對父親涼薄的親情。我們悲哀地意識到,馮子燁也不愛他的父親陸焉識。
  • 子女小時候都愛父母,但為何後來愛越來越少,甚至恨父母了呢?
    有人說孩子在幼小時對父母的愛遠比父母對子女的愛還要深。那為何後來,不少子女對父母的愛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化為恨了呢?高中時我的眼睛發炎,直到影響視覺不能再堅持學習了。不想父母家人嗎?」「實話實說,我基本不想,因為我從小學學三年級至初三年級前,都是留守兒童,期間未曾和父母見過一面,說過一句話,已然獨立習慣了……」後來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想回家,父母來看我,我覺得他們是在「打擾」我,我總想出門躲在外面,甚至一看到他們的來電或是信息我就緊張、厭煩、抑鬱,難過好久。我希望他們永遠不要聯繫我,打擾我。
  • 我們對父母之愛,也是孩子愛的根本
    寶貝要考試,給自己設定的任務,長久要面對的事,感覺自己真的是對不起父母。比起我姐,我真的是沒有孝敬過父母幾分,不在身邊也不能成為藉口。甚至感覺,父母那麼不願意面對黑暗,年老將至的坦然比之前還少了幾分,好像都是因為我讓他們放心不下。好歉疚。每次和我姐們談起我爸,話說不完都會哽咽,心情是一樣的。讓父母年老的日子更晚一些到來吧,春夏秋冬父母常在!
  • 天下無不愛孩子的父母,但很多家長缺了這兩樣
    孩子需要「自由」發展,而不是被教育。成人應該是協助孩子發展的服務者,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教育者。』『所謂的教育,不在於人教給了孩子什麼而在於妨礙了什麼。』 中國家庭給予孩子的愛只多不少,甚至在全世界,站在父母的角度,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但是,怎麼愛?你會愛嗎?
  • 父母的愛:教育孩子,手腳疼,心更疼
    都說「不做父母,不知道父母的苦」。以前不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直到自己做了父母,才能真正地體會到,做父母的那種無法理解的行為。打是親,罵是愛!小時候,我們經常拿這個開玩笑,為的是取笑別的男孩子跟女孩子之間的打鬧。而這句話,完整的應該是:「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