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3》,感覺受益頗多,給大家分享一下,先分享一下書中的一個知識點,我感覺對父母很有幫助,書中把痛苦分為的兩種,一種是「神經性痛苦」,一種是「存在性痛苦」,下面我簡單給大家講講我的理解。
用我們中國的老話來說,這叫「杞人憂天」,簡單舉個例子。
比如,有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卻總是不放心,總是擔心,孩子吃的好不好,會不會吃了中毒的食物,在學校會不會被同學欺負,過馬路的時候,會不會被車撞到,更有甚者,擔心孩子會不會喝水的時候被嗆死。
結果一天在家,或者在單位,魂不守舍,焦慮的不行,嚴重的可能就直接輕度抑鬱了。
這就是「神經性痛苦」,簡答來說,就是一個人不斷的用焦慮來「折磨」自己的神經,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痛苦。
這是一種「主觀意識性痛苦」,如果覺得拗口不好理解,可以換個詞,這叫「沒事找抽型」痛苦,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和痛苦。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這種「神經性痛苦」,不僅限於幼兒園,這種痛苦是貫穿一生的,用咱們中國父母的話來說,就是「操一輩子的心」。
而這種「操心」是雙向的,可以是父母對孩子,也可以是孩子對父母,所以基本上貫穿了我們整個的家庭教育和家庭關係。
「存在性痛苦」,也稱為「客觀性痛苦」,如果覺得不好理解,我仍然給大家換個詞,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客觀事實,就算你覺得痛苦,也無法改變。
簡單舉個例子,還以上面「幼兒園的擔心」為例子。
當然我也的確看過不少新聞,幼兒園食物中毒,老師虐待孩子,發生火災,路上被車撞傷甚至殘廢,這的確是客觀事實。
但是這些畢竟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父母整天為這些事情擔心,這可能重新回歸到「神經性痛苦」了。
「存在性痛苦」是指,孩子在幼兒園,可能會吃壞了東西拉肚子,可能會玩的時候把腦袋摔破,可能會和小朋友吵架,可能過馬路的時候被車擦傷,就連喝水這個簡單的事情,也有可能被熱水燙傷。
但是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無法替孩子來承受這些「痛苦」,上面咱們總結了「神經性痛苦」是「沒事找抽型」,那麼「存在性痛苦」就是「抽你沒事型」,就是抽了你還沒有事,因為這是客觀事實,你能咋的?
而且,和「神經性痛苦」一樣,「存在性痛苦」也會貫穿人的一生,也是雙向的。
通過上面的解釋,大家或許能看出,這兩種痛苦之間的本質區別——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神經性痛苦」是主觀的,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這種痛苦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起到的是抑制效果。
而「存在性痛苦」是客觀的,是不隨咱們的主管意志去改變的,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歷練,能讓孩子逐漸走向成熟。
如果單純用主觀和客觀來區分,顯得比較學術化,不符合咱們的日常思維習慣,對老百姓來說,不管主觀還是客觀,重要的是實用。
所以我覺得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對孩子有沒有好處」。
這裡的「好處」是正向的,積極的,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好處。
比如孩子離開父母,獨自去遠方的城市打拼,如果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穿不暖,被同事欺負,甚至在這裡談戀愛,被感情欺騙,這就是屬於「神經性痛苦」,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
因為孩子去外面打拼,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歷練,可以讓自己更好的理解和融入這個社會,雖然在歷練的過程中,會有「存在性痛苦」,但是這會讓孩子更加的成熟。
如果父母擔心孩子承受痛苦,而把孩子「罩」在自己的保護傘下面,您覺得孩子能成長,能成才嗎?
所以說,以後父母為孩子感到痛苦和焦慮的時候,應該果斷拍一下自己的腦門,說「哦,我的這些擔心會阻礙孩子的成才,是神經性痛苦,完全沒必要」,還可以說「哦,我的孩子正在吃苦,作為父母,我很想替他分擔,但是這是存在性痛苦,他會讓我的孩子變得更加的強大,所以沒必要痛苦」。
我想,父母如果能有這種意識,肯定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痛苦,何樂而不為?
本著「由淺入深」的原則,我慢慢的給大家解釋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也基本讓大家認識到了這兩種對痛苦理解的方式,帶給我們的好處。
帶來好處是肯定的,我覺得大部分應該不會反對,不排除一些對自己孩子極度溺愛的父母,好吧,我也沒辦法做到盡善盡美,畢竟真理也不是百分百的人都贊同。
那麼,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具體能帶來哪些收益?
或許可以減少抑鬱症。
目前抑鬱症造成的自殺在逐年增加,所以這種病也逐漸被大眾重視了起來,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我不敢說一定不會得抑鬱症,至少我覺得可以減少抑鬱症。
抑鬱症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神經性痛苦」的升級版,大家知道我們的神經元是很珍貴的器官,雖然它很堅強,但是任何東西都是有極限的,整天承受痛苦,折磨自己的「神經元」,肯定會造成神經元的損壞,進而得「抑鬱症」,得「神經病」。
有很多得抑鬱症的人,都是在成長的時候,被父母「罩」住了部分甚至全部「存在性痛苦」,導致這個孩子一帆風順,不能禁受風浪。
簡單來說,就是只能接受順境,不能接受逆境,而現實生活中,所有的父母都應該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痛苦是人生的「必需品」。
如果這些孩子在成長的時候,經歷一些「存在性痛苦」,那麼肯定能建立一個強大的心理,能忍受更多的痛苦,不會動不動就「崩潰」「無助」「抑鬱」「自殺」。
我覺得收益還有很多,畢竟一個在外面「風吹雨曬」成長的樹木,和一個在溫室裡面培養的樹木,那個生命力更強,我想不用網盤多做解釋了。
所以,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絕對可以讓孩子和父母收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