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理性對待「痛苦」,讓孩子和父母收益一生

2020-08-21 太行山下小小強

最近看了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3》,感覺受益頗多,給大家分享一下,先分享一下書中的一個知識點,我感覺對父母很有幫助,書中把痛苦分為的兩種,一種是「神經性痛苦」,一種是「存在性痛苦」,下面我簡單給大家講講我的理解。

什麼是「神經性痛苦」?

用我們中國的老話來說,這叫「杞人憂天」,簡單舉個例子。

比如,有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卻總是不放心,總是擔心,孩子吃的好不好,會不會吃了中毒的食物,在學校會不會被同學欺負,過馬路的時候,會不會被車撞到,更有甚者,擔心孩子會不會喝水的時候被嗆死。

結果一天在家,或者在單位,魂不守舍,焦慮的不行,嚴重的可能就直接輕度抑鬱了。

這就是「神經性痛苦」,簡答來說,就是一個人不斷的用焦慮來「折磨」自己的神經,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痛苦。

這是一種「主觀意識性痛苦」,如果覺得拗口不好理解,可以換個詞,這叫「沒事找抽型」痛苦,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和痛苦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這種「神經性痛苦」,不僅限於幼兒園,這種痛苦是貫穿一生的,用咱們中國父母的話來說,就是「操一輩子的心」。

而這種「操心」是雙向的,可以是父母對孩子,也可以是孩子對父母,所以基本上貫穿了我們整個的家庭教育和家庭關係。

什麼是「存在性痛苦」?

「存在性痛苦」,也稱為「客觀性痛苦」,如果覺得不好理解,我仍然給大家換個詞,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客觀事實,就算你覺得痛苦,也無法改變。

簡單舉個例子,還以上面「幼兒園的擔心」為例子。

當然我也的確看過不少新聞,幼兒園食物中毒,老師虐待孩子,發生火災,路上被車撞傷甚至殘廢,這的確是客觀事實。

但是這些畢竟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父母整天為這些事情擔心,這可能重新回歸到「神經性痛苦」了。

「存在性痛苦」是指,孩子在幼兒園,可能會吃壞了東西拉肚子,可能會玩的時候把腦袋摔破,可能會和小朋友吵架,可能過馬路的時候被車擦傷,就連喝水這個簡單的事情,也有可能被熱水燙傷。

但是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無法替孩子來承受這些「痛苦」,上面咱們總結了「神經性痛苦」是「沒事找抽型」,那麼「存在性痛苦」就是「抽你沒事型」,就是抽了你還沒有事,因為這是客觀事實,你能咋的?

而且,和「神經性痛苦」一樣,「存在性痛苦」也會貫穿人的一生,也是雙向的。

怎樣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讓孩子和父母收益一生?

通過上面的解釋,大家或許能看出,這兩種痛苦之間的本質區別——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神經性痛苦」是主觀的,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這種痛苦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起到的是抑制效果。

而「存在性痛苦」是客觀的,是不隨咱們的主管意志去改變的,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歷練,能讓孩子逐漸走向成熟。

如果單純用主觀和客觀來區分,顯得比較學術化,不符合咱們的日常思維習慣,對老百姓來說,不管主觀還是客觀,重要的是實用

所以我覺得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對孩子有沒有好處」。

這裡的「好處」是正向的,積極的,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好處。

比如孩子離開父母,獨自去遠方的城市打拼,如果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在外面吃不好,穿不暖,被同事欺負,甚至在這裡談戀愛,被感情欺騙,這就是屬於「神經性痛苦」,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

因為孩子去外面打拼,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的歷練,可以讓自己更好的理解和融入這個社會,雖然在歷練的過程中,會有「存在性痛苦」,但是這會讓孩子更加的成熟。

如果父母擔心孩子承受痛苦,而把孩子「罩」在自己的保護傘下面,您覺得孩子能成長,能成才嗎?

所以說,以後父母為孩子感到痛苦和焦慮的時候,應該果斷拍一下自己的腦門,說「哦,我的這些擔心會阻礙孩子的成才,是神經性痛苦,完全沒必要」,還可以說「哦,我的孩子正在吃苦,作為父母,我很想替他分擔,但是這是存在性痛苦,他會讓我的孩子變得更加的強大,所以沒必要痛苦」。

我想,父母如果能有這種意識,肯定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痛苦,何樂而不為?

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具體能帶來哪些收益?

本著「由淺入深」的原則,我慢慢的給大家解釋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也基本讓大家認識到了這兩種對痛苦理解的方式,帶給我們的好處。

帶來好處是肯定的,我覺得大部分應該不會反對,不排除一些對自己孩子極度溺愛的父母,好吧,我也沒辦法做到盡善盡美,畢竟真理也不是百分百的人都贊同。

那麼,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具體能帶來哪些收益?

或許可以減少抑鬱症。

目前抑鬱症造成的自殺在逐年增加,所以這種病也逐漸被大眾重視了起來,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我不敢說一定不會得抑鬱症,至少我覺得可以減少抑鬱症。

抑鬱症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神經性痛苦」的升級版,大家知道我們的神經元是很珍貴的器官,雖然它很堅強,但是任何東西都是有極限的,整天承受痛苦,折磨自己的「神經元」,肯定會造成神經元的損壞,進而得「抑鬱症」,得「神經病」。

有很多得抑鬱症的人,都是在成長的時候,被父母「罩」住了部分甚至全部「存在性痛苦」,導致這個孩子一帆風順,不能禁受風浪。

簡單來說,就是只能接受順境,不能接受逆境,而現實生活中,所有的父母都應該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痛苦是人生的「必需品」

如果這些孩子在成長的時候,經歷一些「存在性痛苦」,那麼肯定能建立一個強大的心理,能忍受更多的痛苦,不會動不動就「崩潰」「無助」「抑鬱」「自殺」。

我覺得收益還有很多,畢竟一個在外面「風吹雨曬」成長的樹木,和一個在溫室裡面培養的樹木,那個生命力更強,我想不用網盤多做解釋了。

所以,區分「神經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絕對可以讓孩子和父母收益一生!

相關焦點

  • 孩子對待手機態度,會影響她的一生,父母要明白3點
    讓孩子過早、過多地接觸電子產品,會大大損傷孩子大腦發育,影響認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孩子對待手機態度,會影響她的一生,父母要明白3點!其實孩子玩電子產品,無論是過度放縱還是嚴格禁止都是不理性的,把握好分寸才是正確的做法。因此,爸媽可以給孩子規定玩的時間,比如每次玩不能超過半小時,如果這次按時歸還下次就還可以玩,如果這次不按時歸還下次就沒得玩,按照規矩來做,慢慢地孩子也會習慣於遵守。
  • 一句話讓孩子痛苦一生,痛恨親人一輩子!卻是父母口頭禪
    暑期開學了,最近一直跟父母溝通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 在最近一期的分享交流中,一個媽媽分享了一個痛苦的經歷,她長這麼大,最恨的人竟然是自己的表姐,迄今為止,她都不願意和表姐來往,而且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要比自己的表姐強,從上大學到找男朋友成家,生活,買房子等等。
  • 父母對錢的態度,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直接影響孩子金錢觀形成的第一人。很多家長要麼單純認為「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其實,真正的金錢教育,是教我們如何正確地獲得以及如何對待自己所擁有的。窮是一時的,自卑和懦弱卻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父母希望用窮養孩子,來教會孩子懂得不能貪圖享樂,要有責任擔當,但窮養未必就能養出一個吃苦上進的孩子,甚至有可能因此限制了孩子的眼界和格局。想要成為生活的強者,吃苦的確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家境貧寒,也要有著正確地引導,指引孩子去樹立志向,開闊格局,而不只是為錢奮鬥。
  • 父母不是超人,教育的力量就隱藏在對待孩子的真實中
    但是這種不平等會讓孩子覺得有距離感,家長懂得多不代表和孩子是不平等的,身為家長就是需要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保護他們的健康和安全,並且再進行一些適當的行為教導,告訴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是含蓄的,喜怒哀樂不行於色,做父母的要忍受痛苦和悲傷,壓抑憤怒不讓孩子知道,總覺得這樣讓孩子看到之後就是做了反面教材。
  • 孩子變身「追星狂娃」,家長要理性對待,不妨把明星變榜樣
    導讀:孩子變身「追星狂娃」,家長要理性對待,不妨把明星變榜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變身「追星狂娃」,家長要理性對待,不妨把明星變榜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的情緒能量,影響孩子的心理人格和一生幸福!
    我們每個人一生的幸福,都受情緒和情緒能量的影響。 負面和低頻的情緒能量,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最終導致我們的身體出問題。 要命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父母,一直用情緒而不是愛,在影響孩子的性格發育、人格發展以及心靈成長。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孩子越來越難管了,父母給孩子的愛也越來越少了。
  • 父母的家庭教育沒有做好,痛苦的不僅僅是孩子
    很多失敗的父母都愛說自己生了一個「白眼狼」,供孩子吃、供孩子穿,最後卻換來自己老了以後孩子不僅惡語相向還出現暴力對待的行為。 他們把一切的過錯都推給了孩子,卻不知道孩子的改變和自己的教育息息相關。 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不要怪孩子變成這一副可怖的模樣。
  • 面對孩子的頂嘴,家長不妨理性對待,「三步走」讓孩子受益匪淺
    當然也說明孩子此刻正處於叛逆的一個階段,這跟年齡大小沒有關係,有些三四歲的孩子也會經常頂撞父母。因此父母在對待頂嘴這個行為時要理性,雖說內心已經「氣憤」到了極點,但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還是需要做到「穩住」火氣。
  • 父母的言行裡藏著孩子的未來,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孩子睜開眼第一眼見到的就是父母,是父母給了孩子生命,孩子對於父母有一種本能的信任和依賴。孩子降臨到這個原生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孩子,而這種影響可能將會伴隨著孩子的一生。孩子一開始會模仿父母的語言和行為,將父母的言行當成是真理來踐行。
  • 13歲少女疑因父母鬧離婚跳樓身亡,成年人的痛苦不要讓孩子買單!
    直到有人告訴他父母不要他了,該男童情緒失控,這才想到跳樓以死來挽救原本不可能再複合的家庭。還有今年的3月份,南寧一17歲少女稱得不到家人關愛,欲跳天橋自殺。原來父母已經離婚,自己也不到父母任何的愛,活著非常的無助和痛苦,這才有了輕生的念頭。所幸以上兩起悲劇沒有人員傷亡,輕生孩子這都得到了及時的解救,也都放棄了輕生念頭。
  • 父母的肯定,決定孩子的一生
    支撐著楊迪往前走,給予他這份篤定的,就是父母的鼓勵。《弗洛伊德的使命》裡有一句話:「一個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生保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導致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獲得成功。」被鼓勵著長大的孩子,無疑是幸運的。他們內心有力量,身上有光芒,這種自信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 對待父母的態度,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父母是恩人,恩情難償還; 父母是貴人,付出難回報。 如若連父母, 總是橫眉冷對,總是冷臉相向, 如何還能溫情的對待, 這個世界其他的恩人和貴人?
  • 壞情緒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悲劇
    兒童心理學家曾說:父母的情緒暴力,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他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發展。雖然很多人說「不要用父母的錯誤懲罰自己,要放下不屬於自己的遺憾。」但是與父母和解真的需要太多的勇氣。如何理性教育孩子1.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我們都知道不應該隨意對孩子發脾氣,可是,事情真的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好像變了一個人。
  •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父母的一句斥責,可能就成了孩子一生的隱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去面對和處理孩子犯的錯,成為了不同水平教育的分界線。有些家庭裡,家長們擁有耐心、愛心和包容力,面對孩子犯下的錯誤,採取理性的教育模式;後一種做法,會給孩子的心理發展帶來一生的負面影響。許多父母可能不知道,父母在責備孩子時經常說的話深深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成為痛苦的回憶。即使一個孩子長大了,聽到有人說類似的話,或者表達了相同的態度,TA的內心就會形成條件反射,再次喚醒這種痛苦。
  • 「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製造痛苦...…」
    ▲家有男孩,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用「恐嚇」製造痛苦,除了透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喪失父母的威嚴,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任何正向影響。
  • 打罵孩子4個小時惹眾怒:被虐養的孩子,痛苦一生!
    短短的幾句話,戳的人心尖痛,該有多痛苦才想要逃離這個家。據了解,孩子的父親對孩子長期不管不顧,只有媽媽一個人帶,一旦犯錯,就會惹得媽媽大發雷霆,動不動就打已經成了家常便飯。這次,因為孩子丟了課本,從晚上8點挨打挨罵到了深夜12點,在大家的勸阻下才停止。
  • 男孩被母親打耳光後跳樓:愛並尊重孩子是父母一生要做的功課
    ——愛孩子,是我們做父母的本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晶瑩透亮的露珠是美麗可愛的,但卻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滾落破碎,不復存在。——尊重孩子,是我們父母一生都要做的功課。 愛孩子,更要尊重孩子。
  • 對待父母的態度,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片尾曲:等待 有人說:「在對待父母的態度裡,往往藏著世界對待你的態度。」 深以為然。 對父母橫眉冷目的人,生活也一定會對他張牙舞爪。 不孝父母者,一生哀怨。
  • 父母的偏心,可能是孩子一生的痛
    比如,那些被父母偏心對待的孩子,他們內心的創傷會伴隨一生。 松子一生都覺得自己很孤獨。就因為久美一直病弱,所以爸爸的眼裡和心裡都只偏疼憐惜她,這對松子又何嘗公平? 有些孩子會因此長期處於低自尊的狀態,更容易產生焦慮、自卑和抑鬱情緒,甚至導致行為問題。 而那個受寵的孩子也未見得就是幸運的。 父母的偏疼和過度溺愛,也有可能縱容出孩子的自私、傲慢和唯我獨尊。
  • 兩個兒子被父母罵成精神分裂:父母的嘴有多殘酷,孩子一生多坎坷
    老二說,自己在家待不下去,太煩太難受了,哥哥和弟弟就是被父母罵瘋的。兒子的父親面對精神病醫生,哭得心酸難過,可又有什麼用呢?看完這個新聞,我唏噓不已,原本父母是為孩子遮風擋雨的,可沒想到,父母卻成了孩子一生中最猛烈最殘酷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