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基隆市區地名由來》

2020-12-20 中國臺灣網


 
  1、基隆市 

  平埔「凱達格蘭」族老家,漢人聽成河洛語的「雞犬加籠」,後簡稱「雞籠」,清代把「雞籠」改稱「基隆」表示「基地昌隆」。

  2、中正區 

  原叫「八尺門」,與基隆港外的和平島以橋相連,光復後為紀念故總統蔣中正才改名。

  3、中山區 

  基隆港區有「白米甕」老地名傳說,光復後為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才改名。

  4、安樂區 

  取自區內的「安」和裡及「樂」一裡的裡名。

  5、信義區 

  原叫「田寮港」,光復後取自「八德」中第五、六德「信」、「義」作為行政區名。

  6、仁愛區 

  原名「石牌街」,光復後改為仁愛區。

  7 、七堵區 

  先民拓墾時期,防止當地先住民各族入侵的土牆,七堵就是第「七」座「堵」牆。

  8、暖暖區 

  平埔族暖暖社的故鄉。

  基隆原名雞籠,一由於基隆山形似雞籠,一認為起源於此地之平埔族,自稱Ketaganan(凱達格蘭)之刪去taga,譯Kenan之音為雞籠。清雍正元年(1723),漳州人從八裡坌、金包裡(金山)萬裡瑪鋉,移至雞籠,在牛稠港虎子山築魚寮,發展至仁愛區海濱,建街肆,稱崁仔頂街,是市街創建之嚆矢。光緒元年(1875)設臺北府分府通判於雞籠,並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稱基隆。

(來源:臺灣文獻叢刊)


編輯:齊曉靖
 

 

相關焦點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北市區地名由來》
    而景美區地名之由來乃因古人用木頭或竹子製作的大水槽稱作(筧)或(木見),在水槽尾端部份叫(木見尾)、(筧尾),後來叫成(景尾),再改為景美。至於木柵區地名之由來,乃因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漢人在景美溪邊興建木製的大型柵欄,防止敵人入侵。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8、鶯歌  「鶯歌」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此地的山上有一塊突出的巖石,其形狀類似鷹哥,所以此地命名為「鷹哥」。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鶯歌石莊。民國九年,日據時期改為鶯歌莊,民國二十九年,升格為鶯歌街,至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改稱為鶯歌鎮。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高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7、鳥松   地名由來有二說:  1.鳥松舊稱為鳥松腳,清康熙中葉移民入墾於此地,在鳥松樹(赤榕)下建村莊,所以得稱。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高雄市區地名由來》
    4、三民區   臺灣光復後取「三民」主義的三民作為區名。  5、鹽埕區   明鄭時期和清代有漢人開發為曬鹽區,河洛語廣場叫做(埕),如今為行政中心,依然保留開拓之初「鹽埕」的原始地名。前金之地名起源有兩說:一以該地西向鼓山,取「金」鼓相對,以地其名;另一是該地面山衿河,後人改稱衿為金,且以南段號為前金,北段叫做後金,因區公所設於前金,故以此為區名。  據臺灣通史,前鎮區為明鄭時期,大竹裡中提督前鎮屯墾之所,因而得名;或雲清領時代,土匪猖獗,府縣設哨置兵鎮守於此,乃有前鎮之名。  本區原名為「苓仔寮」,為漁民卜居及曬網之所。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7、霧峰  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此稱;第二種說法是認為「阿罩霧」是本地土著族地名之譯音,按臺灣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屬番社之譯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國九年時,改稱為「霧峰」。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新竹市各區地名由來》
    而香山地名之由來,傳說有二,據香山鄉公所調查:鄭成功治臺時代,此地為竹塹社番所居,當時尚未有固定名稱,等到漢人大量遷居此地之後,眼見大坪頂一帶,漫山遍野有一種無名花草盛開,氣味芬香迷人,故稱之為「香山」。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嘉義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布袋地名緣起於外繞沙嘴,深居舄湖內,似布袋狀而得名。昔稱「布大瑞」訛傳為「布袋嘴」,騷人墨客稱為「岱江」,也是日據時地方士紳以取七福神之布袋和尚雅號,以布袋延用至今。但「冬港」應為布袋最原始名稱,昔亦稱松仔港、蚊港、布袋嘴等。稱「松仔港」的原因是因臺灣廈門交通,以布袋為快捷方式,附近海水浴場壽島之松樹,蒼鬱青翠而得名。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2、鹿港   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命名為「鹿仔港」。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雲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其地名由來,是否起於初期入墾者,在坑谷內種植庵瓜故得稱待考。康熙中葉,有漳籍墾戶入墾,至嘉慶年間已形成村莊。  鄉名取自今口湖村之舊小字。地名即因地當四湖、後湖、內湖、施厝湖等以「湖」為地名聚落群之入口位置,故得稱。口湖原稱「舊口湖」,日據後改稱「下口湖」,以與在其東北東方新形成的「新口湖」,北方的「頂口湖」有所區別。此地之拓墾始於康熙末葉,至乾隆五十年全域墾成。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新營   地名由來於明鄭時期在此設鎮屯田。初期因有屯辦何積善等人在鹽水鎮之舊營裡屯墾稱為「舊營」,故與之對稱為「新營」。  9、六甲   地名之由來,相傳為鄭成功參軍陳永華駐軍在此開墾荒地,最初依據開墾面積取名有二甲、六甲、七甲等村。六甲位居中心,故取名為「六甲鄉」。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新竹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五峰 北埔 尖石 竹北 竹東 芎林   香山 峨嵋 湖口 新埔 新豐 橫山  關西 寶山   境內東側為油羅山脈,西為鹿場大山脈盤結之地域,有五指山、鵝公髻山、鹿場大山、石加鹿大山、油羅山等高峰林立,地名由來其境內五指山五峰並峙,故得稱。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澎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湖西   在澎湖島之東,有大武山與尖山,兩山之間為一小盆地,內有窪地瀦成一小湖,在其東西各有一村,稱為湖東、湖西,湖西之地名由此而來。  3、白沙   以白沙島名為地名。白沙島一帶,因布滿珊瑚砂礫,陽光照耀下,遠眺就像白沙成環帶一般,所以得稱。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桃園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4、龜山   本鄉地名的由來是取自於以前境內的平埔族社名「龜侖社」,後來將「侖」改為「山」而形成今天的「龜山」。  5、八德   八德舊名為「八塊厝」,是指以前此地初建聚落時,只有八戶人家居住。臺灣光復後,最初稱為八塊鄉,後來改稱八德鄉。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臺東   清光緒年間,臺灣建省之後,增設直隸州於此,當初以其位居臺灣之東部,故命名為臺東直隸州,「臺東」之地名便是由此而來。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529)  2、成功  成功昔稱為「麻荖漏」,是當地阿美族「麻荖漏」社的漢譯社名,民國九年時,改稱為新港,由來於當地為東海岸輪船重要停泊港之一。光復後,以其相近之日語讀音,改以吉祥的近音字「成功」為地名。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屏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舊時莊頭有一株木棉樹,樹身高大,形狀就如一個大車蓋故取名為「高樹」。  2.漢人開墾初期,在「高」位河階處建立聚落,又因此地屬於河川網絡縱橫區,水量充沛長滿高大的「樹」林,故稱「高樹」。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宜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羅東  「羅東」這個地名是出自於平埔族的譯音,由於相傳此地境內的路上有一塊形狀類似彌猴的大石頭,而平埔族人稱猴子的語音就類似「羅東」兩個字,所以就命名此地為「羅東」。  6、壯圍  當年吳沙率領壯丁來宜蘭開墾,吳沙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父志,來此地拓墾,在開墾完成之後,其子為了酬謝壯丁門幫助開墾的辛勞,就將此地劃分為壯一、壯二……壯七等,賞給壯丁,後來統稱此地為「壯圍」,成為今天的地名。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苗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苑裡   「苑裡」地名是由來於道卡斯族「苑裡社」的社名。  3、通霄   通霄原稱為「吞霄」,是道卡斯族的社名。日據時期時,以其當地的虎頭山平地突起,聳入雲霄,便改此地為「通霄」。  11、後龍   地名由來於聚落建立在後方有長條狀起伏的地方,故有「後龍」之稱。  12、三灣   因為本地恰位於中港溪中遊東岸的第三個曲流河階上,故稱為「三灣」。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中市區地名由來》
    1、中區   清代臺灣(鹽務總管)所在地,舊稱(鹽館)。  2、東區   臺灣府城(南門)遺址,今位居大臺中市(東)側故稱東區。  8、北屯區   原叫(三十張犁),因為臺灣的漢人計算田地,以每一張犁為計算標準,一個人在播種期間最多約可犁耕五甲地,因本區當年開墾了一百五十甲田地,一張犁為五甲地,因本區當年開墾了一百五十甲田地,一張犁為五甲地,所以舊稱(三十張犁),日據時期改稱(北屯)  臺中市昔稱大墩街或東大墩,因今中山公園北邊小丘稱。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南市各區地名由來》
    6、安平區  「安平」一名之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鄭成功在登陸此地打敗荷蘭人之後,懷念其泉州府晉江縣安平鎮的故居,乃將此地的原名「一鯤身」改名為「安平」(花松村,1996)。另一種說法是指本地往昔為臺灣南方的第一良港,船舶出入甚為平穩安定,故稱「安平」(安倍明義,1996)。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嘉義市各區地名由來》
    本市在臺灣本島西南部,位於嘉南平原之東北部。東與番路鄉相鄰;西與太保鄉毗鄰;南與水上鄉、中埔二鄉相接。市區東半部有番路丘陵盤踞;西半部為嘉南平原,地勢從東部市境界之一百公尺,向西至交流道附近,降為二十五公尺。嘉義昔稱「諸羅山」,見於荷蘭戶口表上之Tilaossen.Tirosen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