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廖湛兮
(原創不易,抄襲、洗稿、未經授權的轉載必究。)
這個問題,我問了3個有過考研經歷的朋友,他們如今的境況各不相同,有人成功上岸、有人屢敗屢戰、也有人欣然放棄,但他們給出的曾經決定考研理由卻大致相同,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①對現狀不滿,想提升自己的學歷,以便以後有一個更好的平臺,讓自己有更好的發展;
②對未來不確定,想給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緩衝期,讓自己可以在對自身有更清晰的認識之後再對未來做一個更好的規劃。
當然,坊間還有很多對於人們決定考研的描述,比如「逃避就業、不敢面對殘酷的社會、考研無用、瞎折騰」等等……
細看一下,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但凡自己真心實意去籌備過考試並真槍實彈經歷過考研的人,對自己初衷的描述大多是正向的,而很多吃瓜群眾反而對考研幾乎都是惡評。
究其緣由其實也很簡單——出於自我保護意識,人們會不自覺的想方設法去把自己的言行合理化,其中用言語支持自己的理論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做法。
但客觀的講,這樣的方式是偏向情緒化的,作為一個「不一樣的煙火」(皮一下^_^),也就是已經工作的成年人,其實我在決定考研之前,就想著要先儘量規避感性,試著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於是,我問了自己以下兩個問題,並且試著做出了解答。
根據中國考研網和中國教育在線相關數據顯示,從1995年到2019年全國研究生錄取人數約為898.4萬(取整數按900萬算),除以我國總人口約莫14億,最終得出全國研究生人數比例僅為0.64%。
這樣看來,擁有研究生學歷的人並不多。但為什麼最近幾年會流傳「讀研無用、研究生不值錢」的論調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①近年來出現「考研熱」,就2019年官方數據顯示,考研的報名人數達到了290萬人次,比2018年增長了52萬,而今年考研報名人數直接突破 了341 萬,同比去年又新增 了50 多萬。再加上各個院校不時有擴招的信息傳出,乍一聽,就會讓人產生一種「現在研究生怎麼那麼多?考研似乎並不難」的錯覺。
可實際上,無論院校是否擴招、報考的人數是否不斷增加,都只是政策和數據的顯示,我們要知道擴招也罷、報名去參加考試也罷,並不意味著就一定能考上。有不少人可能根本不在擴招範圍內,也有人報名了但因為各種原因可能壓根兒就沒去考試或者參考了但最終未能如願。
②大家時不時會在網絡上看見一些「研究生就業難」的報導,就此推斷出「讀研無用,浪費時間和金錢」的結論。
可如果你細讀那些文章就會發現,所謂難就業更多的情況是:高學歷求職者對工作和薪資的期望與現實差距較大,本人難以接受;或者研究生本身存在問題,比如在校期間沒有好好學習以至於名不副實,或者當事人會讀書但做事能力欠佳、無法融洽人際關係等,所以造成自身競爭力不強。
其實,這些歸根結底是心理和實力的問題,和學曆本身沒有絕對的關係。
現在,回到問題的關鍵——研究生學歷到底有沒有價值?
這裡的價值,我覺得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能給自己增值,助力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以便在自己的行業中能更接近成功。
我個人認為,在當下,我們要看高學歷是否有價值,就要看現在各行業大多數大佬們自身的學歷以及他們對於學習的態度。
因為他們是各行業的標杆和領導者、是成功人士的代表,他們的思想和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一個行業,也會間接影響在各個行業中的你我。
我們要去衡量高學歷是否有價值在一定程度就應該參考他們對其的看法,就像不清楚路線時要看路標行走一樣,以免自己走錯道。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大佬們的第一學曆本來就很不錯(幾乎都出身於211、985名校),但他們當中大部分人依然擁有碩士學位,有一部分人甚至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後仍舊選擇繼續求學,可見他們對於學習的重視。
有人可能會說,他們的成就不一定全是靠高學歷造就的吧?誰的成功還沒點運氣的成分呢?
客觀的講,運氣這種事情可遇不可求,誰也說不清更無法操控。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沒有實力,即便是運氣來了,你恐怕也很難把握住。
我認為,從學習本身來講,高學歷真正所帶給我們的不是能立刻變現的真金白銀,而是更廣博的知識量,對本專業更深刻的認識以及更好的分辨是非曲直(少交「智商稅」)和審時度勢的能力(能更好的抓住機遇和「風口」)。
這些素養都是在各行各業想取得成績所必不可少的,同時更是我們可以自己修煉和控制的。
換句話說,如果不從「及時收益」的角度來衡量碩士的價值,而是從個人成長和有利於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讀研對自身是有一定意義的,至於最後能將這份投入轉換成多大的輸出,不僅要看自身的努力和實力,同時還需要一些不可控因素的輔助,比如前面所提到的機遇、運氣……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要有能把握住那份氣運的能力。
面對不可控的因素,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很難使上勁兒,但是面對可控的那一部分,我覺得著實不該輕言放棄。
如果說讀研是為了更好的找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那麼已經有工作的我,還要不要考研呢?這是我問自己的第二個問題。
先說下,自己的基本情況:
我畢業於普通二本院校,專業是播音主持,目前就職於一個縣級電視臺,因為是合同工,所以無法享受和正式編制員工一樣的福利待遇,那點死工資只夠吃飯,要想有其他開銷,就要靠商業主持、婚慶主持以及給小朋友授課。但這部分收入也不穩定,因為競爭大、需要極善交際才能維持好和各方的合作關係,奈何本人性格內向、很宅,不是完全不會交際,而是對於過分的虛與委蛇實在牴觸,所以總體收入一直不佳。
同時,我個人認為主持工作本質上是一個「青春飯」,除非有幸能做到紅極一時或者專業能力登峰造極否則很難靠此謀得一生的飯票。
出於以上原因的考量,我覺得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備考,犧牲一些娛樂的時間和賺外快的機會,短期看好像有些損失,但如果我能考上研究生,換一個環境和平臺,重新審視、規劃自己的人生,那麼也不算虧。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個人其實挺喜歡和嚮往校園的氛圍、也能靜下心來讀書,所以我決定放手一搏。
(Tips: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建議在職的朋友們做決定前先分析下自己的工作現狀和職業前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做最後的決斷。)
①卸載一切社交軟體,除了必要的工作,幾乎與世隔絕
不比在校生可以全身心的備考,並且還能找到幾個志同道合的小夥伴互相鼓勵、監督。已經工作的人決定考研幾乎都是獨自上路,孤寂是必須要面對和接受的。
同時,我深知大多數人很難靜下心來讀書多半是因為世事繁雜,對於進入社會的人來說,很多應酬看上去幾乎是無法拒絕的,在各種喧鬧聲中,時間也就被消磨殆盡了。
為了避免此等情況的發生,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了工作以外,幾乎斷絕社交,預計把寶貴的時間留給學習。
前面有說到我本身性格宅,這點其實到這裡反而成了優勢,因為平時就少交際,所以沒有什麼大的朋友圈,相對而言接觸多點的人也都知道我喜歡獨處,所以即便「消失」,也沒人覺得很奇怪,最重要的是面對這種自我封閉我自己不覺得難受,心裡沒有牴觸情緒。
②卸掉各類常用娛樂APP,換成與考研有關的學習APP
說實話,對於宅的人來說,各類娛樂軟體更像是親密無間的朋友,獨處的時候,這些App就像是「精神的垃圾食品」一樣,雖然也知道沒什麼營養,但是耐不住它五花八門且「好吃」呀……
記得我最開始脫離各類娛樂APP時,真的很痛苦,主要是不習慣,畢竟例如遊戲、八卦類的App看起來不需要任何心力,只圖一個樂呵。而看學習類的App就需要收心、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記憶,這對於在業餘時間已經樂於玩耍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必須要邁過的坎。
我所用的適應方式很簡單,那就是用多次重複的有聲閱讀逼迫自己去熟悉、理解學習類App裡面的內容,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查閱,去挖掘知識本身的樂趣並且將其記錄整理到文本文檔中,差不多20天左右就開始逐漸習慣了。
③鍛鍊集中注意力
梁啓超曾說過,無專精則無能成。
可見,要想學習好,搞好注意力、做到專心致志是第一要務。
但我們都知道,人的大腦更喜歡碎片化的信息,時間稍久就會覺得無趣,進而就會開始走神兒,這對於學習來講是大忌,尤其是對於無人監督、鼓勵,需要自學的人來講更是毀滅性的災難,所以,如何鍛鍊集中注意力以保證學習效率成為了我當時刻不容緩的大事。
經過堅持不懈的摸索之後,最後我得出的對自己而言有效的方法是:在一個特定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情,並且把這件事細分化、關聯化、有趣化。
比如,在周末早上8點到12點的時間裡,我會專注於學習英語,將閱讀和作文兩大類同時進行。
儘管從本質來說,閱讀是一種輸入,而寫作是一種輸出,但是沒有輸入就不會有輸出,出於這個因果關係的考慮,所以我決定將二者關聯起來同時學習,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在逐字逐句破解大段英文的過程中去記憶、背誦單詞、短語、句型,並把全文理順;
接下來,我會試著用剛剛學到的單詞、句型去造句,並根據作文的題目去構思全文,試著用15個至20個句子去完成一篇作文。
這樣一來,雖然我連續學習了4個小時英語,但是內容並不單調枯燥,因為包含了兩個相互關聯的板塊即閱讀和寫作;同時,因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查閱、記憶、造句都會調動我的注意力,迫使我在某一個時間點專注在一項事情上,所以出現走神的情況也就越來越少了。
實際上,我也時常將此方法運用到學習政治上,即將枯燥的條款和新鮮的時事放在一起學習,內容一下就鮮活了許多。
④制定學習計劃,充分利用時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
當你無所事事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特別慢,而當你專注於某件事的時候就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甚至根本不夠用,在我逐漸進入學習狀態之後,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為了更好的利用時間,於是我制定了學習計劃,大致如下:
上班期間:
13點——14點:專業(新聞與傳播)
19點——20點:政治
20點——22點:專業(新聞與傳播)
22點——24點:英語
周末節假日:
8點——12點:英語
14點——18點:專業(新聞與傳播)
19點——22點:政治
22點——24點:專業(新聞與傳播)
現在回想起這時間表真的感覺很酸爽~~~
說實話,花了那麼多心血、時間。犧牲了玩耍、甚至部分賺外快的機會,我內心深處肯定是渴望能考上的。但是在這份渴望背後,現在回想起來是帶著些自卑和不自信的。
大家都知道,在「第一學歷」界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鄙視鏈,像我這樣普通二本的出身,其實不太敢奢望去考太好的學校,因為怕出現網上甚傳的歧視,最終敗在複試。
可既然參加考試了,太差的學校,自己也是無法接受的,因此我當時的目標是要實現二本到一本的跨越,這自然是不容易的,加上我的本專業屬於藝體,從我決定考研的那一刻開始其實也就意味著要「跨專業跨校」,這無疑又加大了我考研的整體難度。
蒙田曾說過,憎恨自己和輕視自己是人類特有的疾病。
這句話我深以為然,因為這兩種情緒幾乎伴隨著我整個考研期。具體表現為:我時不時會憎恨自己少年時期不努力以至於第一學歷差,想考研時真正心儀的學校只能望而卻步;也時常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多半考不上……
可能是因為我從備考到上「戰場」一直都被不自信推著走,心中早已預想過很多次失敗的畫面。所以,當最終成績未過線時,我雖然內心酸楚、難受,但又有一種終於釋然、解放的感覺,仿佛我一直都在期待著那一刻的到來。
現在回想起來真的覺得挺諷刺的,在事情還沒塵埃落定之前為何要自我否定呢?既然不相信自己又何必要開始呢?
實際上,我更多的感覺是有些許懊悔,因為我認為自卑的情緒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全身心的投入和潛能的發揮,如果能端正心態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至少自己會少些遺憾。
如果你問我是否後悔曾經備戰考研或者考研值不值,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答案都是正向的。
是的,我不後悔。同時,我覺得與我而言是值得的。實際上,我在這個過程中收穫頗豐,具體如下:
①鍛鍊出了寫作能力
前面有提到我大學的本專業是播音主持,主要學的是練聲、配音、出鏡、主持節目等。事實上,我所做的工作也和學校裡學的差不多。
細心的你會發現,大部分主持人幾乎不用自己寫稿,因為有專門寫稿的記者會把稿子寫好,我們只負責「二次創作」,也就是字正腔圓、聲情並茂的播讀並收錄到音頻,最後在鏡頭前出鏡。
在生活中,不少人對主持人的印象是花瓶。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確實有一部分主持人存在這樣的情況。其實我自己以前也是更注重在鏡頭前好不好看,不太注重內在的積累,甚至沒想過要執筆。
因為我知道要想寫出好的文章,就需要大量的閱讀輸入和深刻的思考,並且要有遣詞造句的能力,方能有所成,而我不太想辛苦的、刻意的去鍛鍊那份能力,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和寫作幾乎是絕緣的。
那我為什麼現在又成為了圖文創作者,加入了「碼字大軍」呢?
其實就是我在大量學習新聞與傳播的專業知識、甚至包括學習大量的英語閱讀和寫作以及政治時所累積出的知識量和鍛鍊出的思路和技巧幫助並造就了我。
從去年8月開始到今年2月,我在今日頭條的App上每月約莫4篇的發文量,半年內共獲得12篇青雲計劃和一次月度優質帳號。
這對於大佬們來說是不值一提的事情,但與我而言卻是質的飛躍,更是我一開始沒預想過的意外收穫,拋開13400+的收入不談,這其中所帶給我的精神鼓舞和愉悅感是難以言表的。
②更客觀的認識了自己
通過備戰考研的經歷,我實際上也更客觀的認識到自身的一些優缺點,比如我性格韌勁強,受得了孤寂,很能適應「延遲滿足」(即做事不會立刻要求回報,能等能忍)。
但同時我也發現自己在骨子裡含著一些自卑,或者準確的說是自尊不穩定,時而自信時而自卑,這就造成我做事容易遲疑和自我懷疑,最終就會影響自身實力的發揮和個人的發展。
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寫道: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我現在時常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自己先洩氣,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雜念太多,就很難真的盡心竭力的去把事情做好;同時,我也經常告誡自己失敗本身並不可怕、也不可恥,真正最讓人懊惱的是自己的失敗不是能力不足,而是自我設限所致,那種遺憾的感覺才最扎心。
③助力自己有了精神上的蛻變
在經歷考研之前,我其實是過著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的日子。除了娛樂八卦、小遊戲,就是死宅,沒什麼其他愛好,人也挺懶散的。
但是備戰的那4個月,自己的生活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雖然每天又要上班又要學習很忙碌但也很充實。最重要的是頭腦能保持一片清明,再也不是之前那種渾渾噩噩的感覺。
同時,我也開始了解除了娛樂玩耍之外的一些信息,比如我會關注國際、國內新聞,了解政經方面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開始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開啟了自身知識框架的重建。
也更懂得珍惜時間,會習慣性的在做事前有一個大致的規劃,不會任由光陰在指縫中溜走,會盡力讓每天都過得有意義一些,督促自己每天都進步一點,逐步去靠近自己的目標。
④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經歷
卓別林曾說,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是一齣悲劇,但用長鏡頭看生活,生活則是一齣喜劇。
很多事情當時想著很難受,但事過情遷再回望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不好的經歷最後都會變成人生的財富。
在職考研的這段經歷總的來說是孤寂、苦澀的,過程中汗水與淚水同在,歡樂與痛苦並存,希望和絕望時不時就會扭打在一起。
儘管艱辛的付出最後沒能得到最想要的回報即「成功上岸」,但在這個旅途中,我仍然有所收穫,至少我自認為我成為了一個比以前更好的人,同時也多了一份難以忘懷的閱歷和談資。
以上,就是我曾經的考研故事。
很個人化,也很普通、平凡,沒有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最終鎩羽而歸,也沒有能心想事成的歡愉。
如果你問我沒考上不覺得難以啟齒嗎?
我的答案是:我從不曾因考研失敗而覺得自慚形穢或者是羞於啟齒,在我看來考研本身就是一次鳳凰涅槃,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值得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得到了錘鍊和升華。
最後以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和大家共勉。
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