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牛胰島素,轟動了全世界!半個世紀後,當一位九旬老人在上海華東醫院悄然而逝,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專門發文講述了他的故事。作為世界學術界權威雜誌,《自然》載文紀念一位中國人,是不多見的。他的故事,應該讓每一個中國人知道。
他就是本期黨課講述的主人公——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原所長,人工合成胰島素課題的重要組織者王應睞。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故事。
上世紀三十年代,王應睞考取庚款留英,在劍橋大學攻讀博士。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謝絕國外知名教授挽留,輾轉回到祖國。1950年,王應睞擔任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副所長,面對只有兩位研究員領導的生化研究小組,他召喚了鄒承魯、曹天欽、王德寶、鈕經義等一批生化領域的科學精英回國投身生化科研事業,凝聚起一支星光熠熠的中國生化研究「夢之隊」,照亮了中國生化科學的前行之路。
家國,是赤子之心,是顛撲不破的精神長城。
1955年胰島素化學結構第一次被揭示,英國著名雜誌《自然》曾經預言:「合成胰島素將是遙遠的事情」。說實在的,他們的預言並不很保守。但是誰能想到,僅僅3年的時間,中國人就做出了敢於跨越這個「遙遠」的決定。
面對新中國科研事業一窮二白,王應睞帶領中科院上海生化向人工合成胰島素的課題發起挑戰。在那樣的年代,沒有儀器原材料,沒有經驗積累,實驗步驟山重水複,一步出錯滿盤皆輸,胰島素合成困難重重。
王應睞以大家庭家長的周到細心,想方設法為科研保駕護航:沒有藥,寫信去各地尋找;沒有胺基酸,帶著大家建自己的東風生化試劑廠;沒有人才,組織高級訓練班,建中國生化的「黃埔軍校」……在課題一度陷入低迷時,他站出來提出「科研有自己的規律,精兵強將沉心靜氣才更可能接近目標」。要知道,在當時「運動」式科研的環境下說出自己的觀點並不容易。之後,復旦、北大、生化所多家單位精簡隊伍、精誠合作,課題向著高效的方向進行,最終取得成功。
擔當,是前瞻先行的魄力,也是執著堅守的定力。
這支人工合成胰島素團隊艱難走過的每一步都值得銘記,王應睞就是那個坎坷路途秉燭照亮、穿針走線的領路人,但他卻在人工合成胰島素成果上報國家自然科學獎時主動提出不署名,在發表的關於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多篇論文上,也從未署名。求實而不務虛名,這種「默默無聲、不露鋒芒」貫穿著他五十多年的科研生涯。
無我,是「功成必定有我」的格局,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
▲王應睞先生在辦公室
在王應睞90歲生日的時候,許根俊院士借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來形容王應睞先生的境界: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是啊,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而王應睞先生正是這樣一個江海情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