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後,天氣逐漸溼熱起來,有些人手上突然長這種透明「小水泡」,總是忍不住想去把它擠破,結果越擠越多,而且越來越癢。很多人覺得可能是因為上火引起的,所以去服用一些降火的藥物,難道罪魁禍首真的是因為上火嗎?
手上長透明小水泡,是上火嗎?或許很多人想錯了,原來是它在作怪
其實,這個在中醫上稱為是汗皰疹,也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汗皰疹又稱出汗不良性溼疹,是發生於手掌、足底、指趾側復發性水皰性皮膚病,常伴手足多汗。多發於春末夏初,夏季加重。
汗皰疹形成的原因是人體內的溼度過重而引起的,一旦體內溼氣過多,就比較容易在手部的位置出現這樣的小水泡,而且感覺痒痒的,很想用手去撓,這時候千萬不要忽視,也不要用手去摳。
手上「小水泡」反反覆覆?或許和4大習慣有關,希望你儘快戒掉
1、喜歡吃涼的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大量吃一些生冷寒涼性的食物,比如冷飲,冰鎮飲料、吃雪糕等涼食,這樣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大量的溼氣就會趁機侵入到體內,在身體內堆積下來,所以就會出現小水泡反覆發作的情況。
2、熬夜
熬夜傷陰,容易引起陰虛和氣虛,損害脾胃運水功能。脾虛了,身體內多餘的水分不容易排出就會導致溼氣聚積。建議在晚上11點前入睡比較好。
3、久坐
對於在公司上班的不少白領來說,久坐成了無可避免的事,而往往會讓我們出現頸椎酸痛,腰肌勞損,溼氣重等問題。中醫認為,久坐確實可造成脾虛或體內脾溼氣太重。因此對於久坐的小夥伴,可以適當地起身活動一會。
4、愛喝酒
夏天天氣比較炎熱,啤酒也進入了暢銷季,很多的人在炎熱的夏天喜歡每天會喝點啤酒,但是喝啤酒也會導致體內的溼氣加重。
因為酒助溼邪,酒精進入到身體內會影響到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導致大量的溼寒之氣在身體內存存留下來,所以溼氣過重就會容易誘發汗皰疹,出現小水泡反覆發作的情況。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溼氣?中醫將溼氣分為4個級別:
1、初級溼:
①頭髮愛出油、有頭屑、脫髮;
②口乾,口苦,口臭、口泛酸;
③痰多、嗓子不清爽;
④手腳心愛發熱、出汗;
⑤胸口悶、呼吸費力;
2、中級溼:
①嗜睡,特別疲勞、沒有精神;
②黑眼圈嚴重、眼袋下垂;
③身體發沉,四肢無力;
④睡覺打呼嚕、流口水;
⑤牙齒比較黃,沒有光澤;
3、高級溼:
①愛出汗,而且汗味重、體味大。
②陰部潮溼,瘙癢、陰囊潮溼,白帶異味;
③白帶有異味、瘙癢;
④對房事不感興趣;
⑤面黃髮暗,臉上長斑,起痘,滿臉油光;
4、殿堂級溼氣:
①食慾不好,容易噁心,消化不良;
②皮膚油膩,起溼疹等
③腰酸,關節疼痛;
④大便粘馬桶、便秘、小便渾濁;
⑤肥胖、小肚子大、減肥後容易反彈;
中醫推薦「健脾祛溼」食療方
打蛇打七寸,祛溼也要抓住關鍵。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虛了,運化不利,水溼就會內停,所以祛溼關鍵是健脾。
老中醫推薦的「祛溼小金方」,由藥食同源的材料組成,中醫原理如下:
1、赤小豆,性平,解毒消腫、去黃排膿;
2、薏苡仁,性寒,利水排毒,健脾止瀉;
3、芡實:水中人參,健脾祛溼,脾胃守護者;
4、茯苓:一克茯苓金不換,消水腫的利器,改善溼胖。
5、梔子:寒性,消腫護肝、利膽止血。
製作方法:將赤小豆、薏苡仁、茯苓、芡實、梔子、橘皮等9種藥食配成茶包,每次開水衝泡5分鐘,幫你祛除溼氣,一身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