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山中山紀念堂,聞名遐邇。若論它的前世淵源,可上溯到清康熙初年文山的改土歸流。康熙六年(1667年)知府劉欣開始在文山城龍脈寶地上創建知府府署及同知府署。初建的府署土階茅屋,僅蔽風雨,很是簡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府石文晟建大堂、二堂、住房、後樓並建花廳各三楹。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同知柯鄧枚為開化同知府署捐建二門、大堂、二堂、住房、客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知府張仲信建大門、二門並兩廂書房、吏房。以後的200多年間開化府衙不斷擴大建設規模。到乾隆年間,知府府署及同知府署的閣樓廳堂輝煌威嚴,氣宇軒昂,已成規模。
近300年來,從清朝知府府署、平安府署創建,到1914年廢開化府,設文山縣,再到1932年創建中山紀念堂,這片區域成為文山城區的政治文化中心。許多影響文山全局的事件在府衙內發生,許多重大的集會在紀念堂前廣場召開。這裡風雲際會、血雨腥風、歷盡滄桑。
老文山城全景
康熙十二年(1673年),開化鎮總兵高起隆響應吳三桂反叛朝廷,最終被朝廷大軍剿滅。高起隆率殘部潛逃廣南,被擒押到開化府衙前廣場斬首示眾。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在雲南、廣西邊界打響。文山成為重要的西線進軍路線及後勤供給基地,文山各族群眾組成「民族軍」出徵越南時,曾在開化府衙前廣場集體盟誓:「剿滅法寇,誓死捍衛大中華疆土!」
1911年農曆九月十五,由余樹松、張啟熾率領的起義軍攻打知府衙門。知府石家銘聽到牆外槍炮聲震耳欲聾,嚇得張皇失措,慌忙命令保護府衙的李哨官率50名府兵抵禦。雙方僵持一夜,但知府內兵力弱小,又無外援。不久起義軍人馬攻入府衙內。石家銘見勢不可擋,便躲藏在一間小屋內,服藥自殺。李哨官也跟著自殺在石家銘身旁。
後因開化鎮總兵夏文炳的殘酷鎮壓,起義失敗,幾位起義領導人慘遭殺害。1915年,餘樹松、張啟熾、旃桂榮等得以平反昭雪,雲南省府追認他們為革命烈士。同年12月,全城官紳市民在知府衙門廣場召開追悼大會,會後將六位烈士的牌位請入文山忠烈祠入祀。
保山人李鬱高,是文山歷史上成就斐然、讓鄉人敬仰和懷念的父母官,他從1930年到1938年,兩次任文山縣縣長,其間,為地方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例如:剿滅匪患,整頓恢復全縣城鄉教育,開發地方實體經濟,提倡婦女解放、禁止纏足、重修文廟及許多古堡廟宇、擴大興建西華公園等等。
解放初期的文山城東風路
在他的極力倡導下,1932年在平安廳舊址上修建了中山紀念堂。新建成的廳堂,巍然屹立、雕梁畫棟、寬敞明亮。紀念堂大廳中央懸掛著孫中山的畫像,畫像兩邊書寫著先生的警世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當時文山的鄉紳文人景仰李鬱高的功德、才學,特請其為新落成的中山紀念堂題寫匾額跋文,他欣然命筆。1998年版的《文山縣誌》登載了李鬱高的《中山堂額題大觀跋》。跋文譯成白話文意思大概如下:
1930年冬季,我奉令主管文山縣這地方。到1931年,境內匪盜息平,民眾安寧,眾多廢置的事情興辦起來。其中重要的一項,乃是在縣政府右側公地,建中山紀念堂。1932年紀念堂落成,為增添紀念堂壯觀景象,特設匾額為標誌。各界賓客結伴登臨,種種景致氣象萬千,一覽無遺,足顯其洋洋大觀。
解放初期的文山城東風路
文山地處邊遠,士紳文人常因地域局限而見聞較少,故開通民眾智慧,乃民眾教育館的責任。集中外典籍知識、古今珍器文物,以供民眾閱覽;平治球場,廣植樹木,使大家能暢識大自然之奧秘,增添欣賞山川景色的樂趣,尤能增益性情修養,讓民眾有大開眼界之妙感,意義非淺也。
此館設立後,將永久開放。任人入座玩樂,索取知識。希冀有好的效果產生。讓邊疆各族勞動百姓,文化知識能逐漸開闢豐富,學問能日新月異,以此增進地方之文明幸福。這是策劃建設紀念堂人士之良苦用心耳,企盼大家不負民眾教育館創建之意義。我故題跋於匾額,大略闡明志向於其中也。
1958年的文山地委
這篇跋文闡述了興建中山紀念堂的深遠意義,其目的是為了弘揚孫中山偉大的歷史功績及三民主義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把紀念堂建成民眾教育基地。這篇妙文也體現了李鬱高的人文精神和良苦用心。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寇狼爪伸進我國,不願當亡國奴的呼聲響徹全國。文山人民及駐軍如睡獅猛醒,積極投入到抗戰救亡運動中。當時的中山紀念堂院壩,被闢為軍民練武大操場。操場正面石牆上,大書「練就鋼筋鐵骨,誓與倭寇拼命」醒目標語,以激勵鬥志。文山駐軍聘來一位姓段的國術大師教授武術,時刻準備同日寇鬥爭。學生義勇軍也聘請了駐軍17團副團長張映鬥為軍事教官,形成全校軍事化,學習、生活氣氛極為緊張嚴肅,並跟隨段大師訓練小紅拳、大刀、梭鏢等武術。
1933年,文山駐軍在廣場上舉行盛大的抗日閱兵式,文山商會的「勵武國術社」,從四川請來武術大師表演了「肚上打石」「 鐵頭碎磚」等氣功。學生義勇軍表演了國術、梭鏢、大刀團體操。熱血沸騰的學子們精彩紛呈的表演,威風凜凜的陣勢獲得在場軍民拍手稱快。
這場盛大的抗日閱兵式,極大地激勵了文山各族各界人士,大家紛紛加入抗日運動行列,練習武術,隨時準備奮勇殺敵。
1958年盤龍河畔的文山城民居
學生們還經常在紀念堂廣場上集會,向廣大市民進行抗日愛國宣傳。他們滿懷悲憤地把《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大刀進行曲》等抗日愛國歌曲唱給大家聽,把許多自編自演的抗日劇演給大家看。市民看了這些聲情並茂的戲目,個個義憤填膺,離開廣場時,憤恨之情仍難以平息,一路有人在痛罵日本鬼子,振臂高呼「誓死不當亡國奴」口號。這些宣傳行動,起到了激勵精神的作用,極大地鼓舞了當地駐軍及文山各族兒女的抗日鬥志,抗日怒潮在盤龍江畔洶湧激蕩。
1939年7月7日,文山縣政府組織抗戰紀念活動。全城各界人士到忠烈祠、陸軍墓地祭奠;文山抗戰後援會在中山紀念堂廣場設四座獻金臺,城裡城外,不論富戶商賈、窮苦百姓都踴躍捐款、捐物,表示支援前方將士的一片熱忱。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消息傳到文山,全城沸騰,萬人空巷,人們紛紛湧向紀念堂廣場。聽政府官員宣讀公文後,數千盤鞭炮點燃,如雷霆萬鈞,響徹雲霄。
盤龍街製作火炮的十幾戶人家,待售的煙花鞭炮被搶購一空。十多位煙花製作巧匠,在巾幗英傑蔣五嬸的帶領下,夜以繼日地用半月時間趕製了高有五臺的煙花架,於9月3日,由20人抬到紀念堂廣場上燃放。文山人已多年未見這奇妙無比的技藝了,大家興奮異常,感慨萬千,認為中國人民的好日子快要來到了。
1945年寒冬,中山紀念堂被圍到國民黨督察區文山專員公署的區域內,成了鎮壓人民民主解放運動,圍剿滇桂黔邊區縱隊的大本營。當時的公署專員羅廷標,就在這裡指揮國民黨第26軍161師及本地反動武裝作困獸猶鬥,企圖阻擋新生政權在文山的建立。最讓文山人記憶深刻的是,共產黨交通聯絡員陳偉,被國民黨軍警逮捕,關押在紀念堂裡設置的一間牢房裡。經嚴刑拷打後,陳偉被押到東門外、盤龍河畔槍殺。
解放初期時——南橋
1950年1月6日,解放軍和滇桂黔邊縱部隊對文山城完成合圍。迫於泰山壓頂的軍事態勢,國民黨文山專員羅廷標接受了解放軍的八個條件,文山城和平解放。7日清早,各學校師生、廣大的市民群眾扛著新中國國旗、舉著標語,分別到文新街頭、北橋外公路上,熱烈歡迎解放軍和滇桂黔邊縱部隊入城。從那天開始,包括中山紀念堂在內的這片區域,成為中共滇東南地委機關、專員公署的辦公駐地。1958年4月1日,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州委、州政府就設在此地。
作者:謝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