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爆火,裡面的一個個片段堪稱經典,陳嶼和鍾曉芹離婚前大吵了一架,陳嶼的想法是:家庭就是避風港。而鍾曉芹的回覆卻亮了,一句:「都想避風,誰當港啊?」引起新時代女性共鳴。
但現階段中國家庭大部分的情況是:男主外,女主內。這也使現實社會出現了又一新的教育現狀:
「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成長問題」
有沒有孩子長時間沒見到爸爸,見面的時候總是喜歡藏起來,有點害羞又有點不敢溝通;
有沒有出生後很少見到爸爸的寶寶到一歲甚至一歲半還不會叫「爸爸」;
有沒有寶貝天天纏著媽媽問:
「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呀?」
你絕對見過這些情況,甚至還有更多。
對孩子來說父親母親,都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不僅是從親情的角度,更是從寶貝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根據《教育心理學》中的性別差異論,成年男女的不同主要體現在:
對於寶貝來說,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教養方式是不同的,寶貝的性格形成也會不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得到大致觀點:
1. 對生長發育的影響
媽媽擅長有親密接觸的照顧行為:哄孩子睡覺一定是很多媽媽的拿手強項,換尿不溼等細節的事情媽媽總是能做得井井有條。這些都是爸爸很難駕馭的領域。
爸爸就非常適合與寶貝進行運動類的有活力的遊戲,比如戶外遊戲,爸爸越有動力,寶寶越激動。爸爸舉高高的時候總喜歡把寶寶拋起來再接住,這能給寶寶較強的身體刺激,促進寶寶身高,體重,肢體協調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同時在接住寶寶的瞬間,寶寶哈哈大笑也能加強寶寶對爸爸和家庭的信賴。媽媽就很難跟上體力啦。
2. 對性格養成的影響
「媽媽帶娃,精緻就好;
奶奶帶娃,暖和就好;
爸爸帶娃,活著就好。」
媽媽帶孩子時主要是帶孩子,順便做家務,爸爸帶娃時主要是玩,順便帶孩子。
媽媽陪伴孩子們玩遊戲更多是以益智類,手工類的桌面遊戲為主,這能大大發展孩子的數學認知,觀察能力等。
從上表中我們能看出,爸爸在智力維度空間和邏輯能力是很強的,而寶貝們這些能力的提升就需要長不大的孩子——寶爸來傳遞效果更好了。
無論是現在列入國際比賽的電子競技類項目還是球類運動,包括發展空間思維的樂高積木等等,爸爸總是更勝一籌。
森森2歲時就會「吃雞」遊戲了,這都得益於他遊戲技術精湛的老爸。雖然森森當時只有2歲,遊戲不熟練但是玩起來也有模有樣,他爸爸在遊戲時會告訴他飛機的航線,降落的時間,怎麼搜索房間找到物品,看見人怎麼開槍。也正是因為與寶貝們相處更像是遊戲夥伴這種模式,寶貝開始形成競爭意識,產生勝負欲,也明白規則的合理性。
可別小看「吃雞」遊戲,曦曦媽玩的時候都不能在遊戲裡開車,因為曦曦爸不需要點開小地圖都知道每條路線,知道每個安全的地點,這可是曦曦媽做不到的呀。
不說電子競技,哪怕是玩樂高玩具的時候,曦曦爸拼搭的速度和能力都更強,這讓我想起了高中的數學幾何。(有爸爸陪伴的森森現在馬上三歲了,已經可以拼搭5*6的拼圖了,後面兩期給大家分享動圖)
科學說明男人的右腦比較發達,空間能力更強,怪不得高中和大學的「理科男」更多呢!
在爸爸的陪伴下,寶貝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建構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得到發展。
3. 對閱讀能力的影響
寶爸寶媽一定很好奇,讀個故事而已,爸爸媽媽誰讀不是都一樣嗎?其實不然,如果只是媽媽講故事,孩子聽到的更多是溫柔的女性的聲音。經典故事《猜猜我有多愛你》就非常適合媽媽給寶貝們當作睡前故事來講。但是有的故事中有「大老虎」「大河馬」「大獅子」「恐龍」這些強壯的動物,那爸爸的語言呈現出來的效果一定會更好,寶貝聽故事時的代入感也一定更強。非常適合爸爸講的睡前故事有繪本《你看起來好像很美味》。
其實很多故事爸爸媽媽一起給孩子講故事的效果更好,發展寶貝能力的同時還能在短短的十分鐘有效促進家庭之間的感情哦!
男人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承載著來自外部世界的壓力。而女人從中國傳統的角度是「持家,相夫教子」,也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從懷孕生子後激素急劇下降可能導致「抑鬱症」等,無不說明「主內或主外」的壓力都並不小。
對於寶貝來說,爸爸的陪伴不僅能促進寶貝的能力發展,更是因為爸爸是寶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曦曦媽希望今天這篇文章不僅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更是能從現下這一刻做出改變,用科學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
前幾天看見一篇小學生的作文,內容是:
我的爸爸是個飛人,經常出差,我每次回家看見客廳裡有一個大大的行李箱,就代表爸爸回來了,那是我最開心的時候。但是我又很害怕,當我醒來的時候行李箱又不在家了。
一個行李箱反應出了孩子對爸爸回家時的喜悅和離別時的不舍。
小學生懂得從書面文字表述自己的想法,抒發自己的感情,而0-6的寶寶,缺少書面表達的能力,尤其是寶寶0-4歲,甚至可能連語言的表述都難以傳遞自己的觀念,更需要我們家長從各個方面給予與關注。
下一期我們會跟爸爸媽媽分享一些對男寶寶和女寶寶的教養方式。記得關注我們哦!周五不見不散。
如果媽媽的陪伴是浩瀚星辰
那爸爸的陪伴就是炙熱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