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青島:宰相劉墉不是羅鍋 身高一米九(圖)

2020-12-12 半島網官網
  

劉墉畫像

  

和珅畫像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諸城縣逄戈莊(今屬高密市)人。清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清正廉潔聞名於世。並與成親王永瑆 、翁方綱、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北京,諡文清。  

東武劉氏一門三公

  要說劉墉,先得從東武劉氏的宗族說起,據《東武劉氏族譜》記載,劉氏始祖劉福,於明宏治年間自江南碭山縣遷居山東諸城,祖上本是清貧人家,五世公劉通是劉家的第一個秀才。他希望後人成器,分別為三子取名為必顯、必前、必大,雖必前早夭,但必顯中了進士,必大成了舉人。劉必顯官至戶部員外郎,其四個兒子分別名為劉楨、劉果、劉棨、劉棐,其中劉果、劉棨考中進士,劉楨、劉棐分別為貢生和監生,這四個人的後代被稱為東武劉氏的「老四支」。劉棨就是劉墉的祖父,官至四川布政使,在他的帶領下,劉家「父子九登科」在當地傳為美談。即劉棨的十個兒子中有八個先後考中舉人,後又有其中三人中了進士,而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就是其中之一。

  劉統勳是東武劉氏的第八世,也是劉家出的第一個宰相,這一門三公就是從他而起。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並參與《四庫全書》編輯。別看他現在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沒有劉墉高,但當年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卻比劉墉重得多。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劉統勳在入朝途中卒於轎中,乾隆聞訊親奠其門,「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統勳乃不愧真宰相。』」從《清史稿》中這段生動的描述,不難看出劉統勳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於是在其死後「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而「文正」這個諡號非同凡響,按律唯有翰林出身或官至大學士者,方得諡「文」。而「正」字更是難得,「非品、學、德、業無愧完人者,未足當此」,大清朝二百九十六年中,也僅有八人得此殊榮。

  「文正公」劉統勳、「文清公」劉墉、「文恭公」劉鐶 之(劉墉侄子),祖孫三代出了三公二宰相,這無疑是東武劉氏最輝煌的歷史,使劉氏真正成為書香門第。但劉氏後人的功績並不僅於此,據清代嘉慶十九年劉氏重修家譜時統計:從劉福五世孫劉通科舉考中開始,全家先後科考得中198人,其中進士11位,舉人35位。自清順治初年六世孫劉必顯進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年為止的六朝中,七品以上的官員就出了73位。  

「國泰案」成劉墉仕途轉折點

  可以說劉墉是在父親的光環下長大的,即使後來他官至一品,皇上稱讚他的品行時仍說,「有乃父之風」。有這樣一位父親做榜樣,自然是劉墉之幸,但雖說享受到了恩蔭,卻也受到了牽連,父親帶給他的影響並非全都是正面的。

  劉墉1719年生人,到1751年才中了進士,這時的劉墉已經32歲了,在此之前卻從未有參與科舉的記錄,具體緣由至今無從考證。但當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出現在殿試成績單上時,乾隆帝卻以為這是主考官要巴結劉統勳才這樣判券,於是劉墉剛一踏入仕途就因父親的名聲太大,痛失榜首之位。後更因劉統勳於1755年的一次失職,遭到株連進了大獄,雖然不久就被寬釋,卻由翰林院侍講降為無實職的編修,直到第二年才委任他職。

  從劉墉的為官記錄來看,他為官的前25年,一直四處奔波,足跡遍及安徽、江蘇、江西、陝西等地,官位最高也只做到地方學政,並沒有受到宰相父親的關照舒舒服服地在京當差。直到1776年,為劉統勳守孝三年期滿回京,乾隆才感念劉統勳對朝廷有功,詔授劉墉為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57歲的劉墉第一次獲得從二品的官職,留在京城的時間多了,才慢慢有了與皇上逗嘴、與和珅鬥法的機會。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國泰案」可以說是劉墉仕途的一個轉折點,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劉墉與和珅 的第一次交鋒。這一年,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貪縱營私,所屬多虧空。」劉墉奉旨同和珅 一起赴山東審理此案。劉墉一到山東,就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訪,查明山東連續三年受災,而國泰卻年年以荒報豐,邀功請賞。徵稅時,凡無力完納者,一律查辦,並殘殺進省為民請命的進士、舉人9名。但當到達濟南,盤查銀庫時,發現庫內銀兩無缺額,劉墉仔細一看這數目雖對,可銀兩的成色卻各不相同,一看就知道是為了接受檢查四處湊集來的。經審訊,果然是國泰知道自己貪贓案發,遂湊集銀兩妄圖掩飾罪行。劉墉如實報奏朝廷,奉旨開倉賑濟百姓,捉拿國泰回京。此時皇妃已為國泰說情,有的御史也從旁附和,和珅 亦有意袒護國泰。劉墉遂以民間查訪所獲證據,歷數國泰罪行,據理力爭,終使國泰伏法。此案一結,劉墉算是為山東的老百姓們做了件大好事,後來他在此案中不畏強權、秉公辦案的事跡被寫進了通俗小說《劉公案》,讓他的聲名在老百姓之間傳播開來。而此後,劉墉也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工部尚書等職位,並任上書房總師傅,仕途由此順暢了起來。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到底是什麼樣的,不是宰相,更不是羅鍋
    說起劉墉,可以說很多人知道這個人。因為主要是受《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在這裡劉墉是乾隆時期的宰相,一直在和和珅鬥智鬥勇。不過劉墉身體有缺陷,就是駝背,背上有個羅鍋。所以才被稱為宰相劉羅鍋。不過這只是影視作品上的描寫,和事實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那麼,真實的劉墉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是不是真的是宰相,身體是不是羅鍋呢?
  •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並非羅鍋,不是宰相,鬥不過和珅,存在感很低
    但是這並不是指某一個人,而是一整個機構。在乾隆年間,清政府增設了體仁閣,從而內閣製得以完善。其分別由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共三殿以及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共三閣組成三殿三閣式。每殿每閣又各設一名大學士,為最高行政官。
  • 歷史真相:美男和珅不姓和,巨人劉墉不羅鍋,紀曉嵐大和珅26歲
    (和珅真實畫像)第三:劉墉既沒當過宰相,也不是羅鍋。早在明朝初年,朱元璋便借「胡惟庸案」廢除了在中國沿襲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以後,明清兩朝均未再設有宰相一職,所以,劉墉不可能做過宰相。真實歷史中,劉墉因為書法造詣極高,確實有「濃墨宰相」之稱,但這與張居正的「宰相之傑」一樣,都只是美譽,而非實指。
  • 紀連海:劉墉不是「羅鍋兒」
    紀連海:我的觀點當然不是能成事就行,而是要看怎麼去成事?君子愛財還要取之有道。雖然不擇手段有時候比循規蹈矩、順其自然成事更快,比如和珅,除了把皇帝放在眼裡,其他人都不是事兒,雖然成得快,但敗得也快,四十九歲就被處死了。劉墉卻是一個很好的範例,應該出手的時候就義無返顧地出手,不該出手的時候,就在旁邊毫無顧忌地看著,人家享年86歲,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功德圓滿。
  • 清朝的劉墉被稱為「宰相劉羅鍋」,那他真的是個羅鍋嗎
    在清宮劇還沒有泛濫的年代,有一部叫《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大家肯定是印象深刻。這部劇講述的是劉墉與和珅鬥智鬥勇的故事。那真實的歷史當中劉墉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宰相劉羅鍋》實際上劉墉比和珅大三十歲,但是沒有和珅升遷快,他的官職始終比和珅低一等。而且劉墉也一直沒有機會與和珅較量,因為和珅一直在京城上班,而劉墉則一直在外地任職。
  • 高密劉墉故居,這位廣為傳頌的歷史名人,不是宰相,也並非羅鍋
    劉墉先生雕塑其實劉墉在當今社會廣為傳頌,少不了那些年《宰相劉羅鍋》等電視劇熱播的功勞,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劉墉的家族中,在朝中官位最高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父親劉統勳,那麼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對劉統勳都了解甚少呢?第一個原因上面有提到,第二少了一個反角和珅的陪襯,第三少了很多民間故事傳說。
  • 劉墉為何被人稱為羅鍋?影視中他是清官,歷史上真正的他是這樣的
    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經看過,有些人應該還不止看過一遍,因為劇中主人公劉剛正清廉、不畏權貴、幽默詼諧的羅鍋形象,給眾多觀眾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部電視劇和劉墉也成為了平民百姓茶餘飯後的美談佳話。
  • 看過《宰相劉羅鍋》的人,都被騙了!劉墉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這部劇上演後,不僅在大陸非常熱播,而且還席捲了港澳臺,風靡了東南亞、北美、西歐等華人聚集地……劇中的劉墉官居宰相,而且形象上是個彎腰駝背的羅鍋。這樣的形象豐富了人們對電視劇主角的印象,卻掩蓋了歷史的真相。歷史上劉墉的真實形象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其實歷史上的劉墉,既不是一人之下的宰相,更不是彎腰駝背的羅鍋。
  • 清朝沒有宰相制度,劉墉為什麼叫「宰相劉羅鍋」?
    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家最為熟悉劉墉與螢屏上的這位劉墉有月大的差別一一歷史上,劉埔雖然歷任乾隆、嘉慶兩朝、身負重職,但是他從而且他也沒有駝背的宿疾。那麼,「宰相劉羅鍋」未任過宰相,這一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提到宰相,我們就不得不簡單了解一下古代的宰相制度了。在封建社會裡,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朝廷中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官員中職位最高的。
  • 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身高一米九,半生顛沛蹉跎,給和珅當副手
    第一點:劉墉是羅鍋麼?羅鍋這個詞已經毫無疑問和劉墉緊緊捆綁在一起,甚至可以說羅鍋就是劉墉,劉墉就是羅鍋。恐怕未必,咱們也不用去翻看史書,1958年考古專家曾經對劉墉的墓地進行發掘,發現劉墉的腿骨長達75釐米,這樣換算過來,劉墉的身高很可能超過一米九......這身高都能去打籃球了,那劉墉是怎麼得了這個不雅觀的外號呢?
  • 清廉世家,一門兩宰相!看劉墉的一生,談家庭環境的重要性!
    劉墉故裡逄戈莊,簪纓世家出農鄉。詩書繼世建偉業,代有賢達振家邦。這是高密文友墨水河寫的一首詩,《頌劉墉世家》。就像詩中所描繪的,山東第一高門第劉氏家族,是清朝時期的名門望族,家族成員時代為官,清廉是他們的標籤。劉墉和他的父親劉統勳同朝為官,最後都官至宰相。
  • 歷史上的劉墉:不是宰相,與和珅也沒什麼交集
    《諸城縣誌》:「(劉墉)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提起劉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起宰相劉羅鍋 大家可能有很深的印象,畢竟很多人都看過《宰相劉羅鍋》這個影視作品。
  • 我們對「宰相劉羅鍋」有哪些誤會?
    大家熟知的"宰相劉羅鍋"是一個剛正廉明、足智多謀的清官。在老百姓眼中,劉羅鍋可謂是正義與智慧的化身,連他的"羅鍋"也顯得十分可愛,這是劉羅鍋在電視劇中的形象。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宰相劉羅鍋"卻不完全如此......傳說中,劉墉本人是個駝背,連乾隆皇帝與和也常常以此取笑他。
  • 上諭為證,原來劉墉全憑父親上位,不是宰相
    這段時間,劉墉表現還好,但在此後數年裡,劉墉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皇帝責備和申斥,甚至被搞得灰頭土臉:1、據《乾隆朝上諭檔》載,乾隆54年,三月初八日,皇帝曾批評劉墉說:「劉墉系大學士劉統勳之子,朕念伊父宣力年久,特加恩擢用。其在府道任內,頗覺勤勉,及為學政,即不肯認真。逮授湖南巡撫,聲名亦屬平常,因內用尚書,其辦理部務更復一味模稜。
  • 歷史中真實的劉墉:31歲考上進士,沒當過宰相,跟和珅壓根沒交集
    劉墉其人,無疑就是這樣一個人物。說起劉墉,我們首先得說一下他的父親劉統勳。劉統勳是山東諸城人,為政四十餘年,官至宰相,在歷史上非常有名。劉統勳於上朝途中猝死後,乾隆皇帝大為感慨難過。而劉墉就是劉統勳的長子,相信不少讀者對他的另一個綽號「劉羅鍋」更有印象。
  • 宰相劉羅鍋,原來在歷史上竟然是這樣的官員,你真正了解他嗎
    文/小將談歷史宰相劉羅鍋,原來在歷史上竟然是這樣的官員,你真正了解他嗎提到宰相劉羅鍋,大家想必都知道,這個名字經常在電視劇中出現,一提到劉羅鍋大家便會覺得很親切。那麼歷史上的劉羅鍋究竟是不是個羅鍋呢?其實劉羅鍋的真名叫做劉墉,據說「羅鍋」二字是乾隆開玩笑時賜給他的綽號。一日乾隆皇帝閒來無事,隨口寫了一首詩取笑劉墉,詩中描寫了駝背的種種缺點,十分刻薄,並賜封他為「羅鍋」。然而劉墉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立刻叩謝皇恩。原來清政府有規定,得皇帝賜名號的官員,每年可以得到吏部的兩萬兩白銀。劉羅鍋既得到了實惠,又成全了皇上的面子,可謂是十分機智了。
  • 劉墉、紀曉嵐、和珅真實是什麼樣的,三人關係又如何呢?
    受影視劇的影響,劉墉、紀曉嵐、和珅三人,如今已成為清朝乾隆年間名氣最大的官員。那麼真實的歷史上,三人到底是怎麼樣的呢,關係又如何?下面讓我們一一了解。先說劉墉。劉墉是三人中年齡最大的,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的進士,從此開始自己的仕途。劉墉為官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明而聞名於世,這點基本上沒有偏差。
  • 乾隆說自己屬馬,劉墉卻為何突然說自己屬驢?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個看似並不靠譜的小故事,還被演繹到影視劇《宰相劉羅鍋》裡。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令人啼笑皆非又充滿大智慧的民間段子「馬驢說」。劉墉並非羅鍋劉墉,也就是劉羅鍋,他是一代名臣劉統勳的兒子。我們千萬不要被影視劇那個駝背的形象給欺騙了,正史中的劉墉長相肯定不算醜,至少能對得起觀眾。
  • 說說 劉墉——外號「劉羅鍋」的由來!
    劉墉--(1720~1805年),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左都御史。那位說劉墉我知道,外號叫羅鍋,這劉墉不是羅鍋,要真是羅鍋也入不了閣當不了中堂。因為在清朝的規矩,當中有這麼一條:煩六根不全者不能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