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畫像
和珅畫像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諸城縣逄戈莊(今屬高密市)人。清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清正廉潔聞名於世。並與成親王永瑆 、翁方綱、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北京,諡文清。
東武劉氏一門三公要說劉墉,先得從東武劉氏的宗族說起,據《東武劉氏族譜》記載,劉氏始祖劉福,於明宏治年間自江南碭山縣遷居山東諸城,祖上本是清貧人家,五世公劉通是劉家的第一個秀才。他希望後人成器,分別為三子取名為必顯、必前、必大,雖必前早夭,但必顯中了進士,必大成了舉人。劉必顯官至戶部員外郎,其四個兒子分別名為劉楨、劉果、劉棨、劉棐,其中劉果、劉棨考中進士,劉楨、劉棐分別為貢生和監生,這四個人的後代被稱為東武劉氏的「老四支」。劉棨就是劉墉的祖父,官至四川布政使,在他的帶領下,劉家「父子九登科」在當地傳為美談。即劉棨的十個兒子中有八個先後考中舉人,後又有其中三人中了進士,而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就是其中之一。
劉統勳是東武劉氏的第八世,也是劉家出的第一個宰相,這一門三公就是從他而起。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並參與《四庫全書》編輯。別看他現在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沒有劉墉高,但當年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卻比劉墉重得多。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劉統勳在入朝途中卒於轎中,乾隆聞訊親奠其門,「見其儉素,為之慟。回蹕至乾清門,流涕謂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統勳乃不愧真宰相。』」從《清史稿》中這段生動的描述,不難看出劉統勳在乾隆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於是在其死後「贈太傅,祀賢良祠,諡文正」。而「文正」這個諡號非同凡響,按律唯有翰林出身或官至大學士者,方得諡「文」。而「正」字更是難得,「非品、學、德、業無愧完人者,未足當此」,大清朝二百九十六年中,也僅有八人得此殊榮。
「文正公」劉統勳、「文清公」劉墉、「文恭公」劉鐶 之(劉墉侄子),祖孫三代出了三公二宰相,這無疑是東武劉氏最輝煌的歷史,使劉氏真正成為書香門第。但劉氏後人的功績並不僅於此,據清代嘉慶十九年劉氏重修家譜時統計:從劉福五世孫劉通科舉考中開始,全家先後科考得中198人,其中進士11位,舉人35位。自清順治初年六世孫劉必顯進入仕途算起,至道光末年為止的六朝中,七品以上的官員就出了73位。
「國泰案」成劉墉仕途轉折點可以說劉墉是在父親的光環下長大的,即使後來他官至一品,皇上稱讚他的品行時仍說,「有乃父之風」。有這樣一位父親做榜樣,自然是劉墉之幸,但雖說享受到了恩蔭,卻也受到了牽連,父親帶給他的影響並非全都是正面的。
劉墉1719年生人,到1751年才中了進士,這時的劉墉已經32歲了,在此之前卻從未有參與科舉的記錄,具體緣由至今無從考證。但當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出現在殿試成績單上時,乾隆帝卻以為這是主考官要巴結劉統勳才這樣判券,於是劉墉剛一踏入仕途就因父親的名聲太大,痛失榜首之位。後更因劉統勳於1755年的一次失職,遭到株連進了大獄,雖然不久就被寬釋,卻由翰林院侍講降為無實職的編修,直到第二年才委任他職。
從劉墉的為官記錄來看,他為官的前25年,一直四處奔波,足跡遍及安徽、江蘇、江西、陝西等地,官位最高也只做到地方學政,並沒有受到宰相父親的關照舒舒服服地在京當差。直到1776年,為劉統勳守孝三年期滿回京,乾隆才感念劉統勳對朝廷有功,詔授劉墉為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57歲的劉墉第一次獲得從二品的官職,留在京城的時間多了,才慢慢有了與皇上逗嘴、與和珅鬥法的機會。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國泰案」可以說是劉墉仕途的一個轉折點,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劉墉與和珅 的第一次交鋒。這一年,御史錢灃彈劾山東巡撫國泰「貪縱營私,所屬多虧空。」劉墉奉旨同和珅 一起赴山東審理此案。劉墉一到山東,就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訪,查明山東連續三年受災,而國泰卻年年以荒報豐,邀功請賞。徵稅時,凡無力完納者,一律查辦,並殘殺進省為民請命的進士、舉人9名。但當到達濟南,盤查銀庫時,發現庫內銀兩無缺額,劉墉仔細一看這數目雖對,可銀兩的成色卻各不相同,一看就知道是為了接受檢查四處湊集來的。經審訊,果然是國泰知道自己貪贓案發,遂湊集銀兩妄圖掩飾罪行。劉墉如實報奏朝廷,奉旨開倉賑濟百姓,捉拿國泰回京。此時皇妃已為國泰說情,有的御史也從旁附和,和珅 亦有意袒護國泰。劉墉遂以民間查訪所獲證據,歷數國泰罪行,據理力爭,終使國泰伏法。此案一結,劉墉算是為山東的老百姓們做了件大好事,後來他在此案中不畏強權、秉公辦案的事跡被寫進了通俗小說《劉公案》,讓他的聲名在老百姓之間傳播開來。而此後,劉墉也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兼管國子監事務)、工部尚書等職位,並任上書房總師傅,仕途由此順暢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