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表明八零後一代是選擇丁克的主力軍

2020-12-17 紀律委員

丁克」不是新詞,但最近這個詞又被拉出來討論,緣由是正在刷屏的「全面二孩」。在一群人熱火朝天的爭論要不要生二寶時,這個「一個都不要」的族群壓力更大。調查顯示,「丁克」夫妻除有社會、家庭的壓力外,自身也在隨時與自己作鬥爭,真正不後悔的僅佔19%。在全面二孩來勢洶洶之時,「丁克」女們又在想些什麼?丁克族們都在想些什麼查曾得出過這樣的調查結論:選擇「丁克」家庭的人群具有3個明顯特徵:年輕化、高學歷和高收入。在18歲—34歲的受訪對象中,選擇「丁克」家庭的佔10.4%,明顯高於35歲—54歲受訪人群的同類選擇。在不同學歷的人群中,大專以上學歷者選擇「丁克」家庭的比例最高,達到10.3%。收入越高者,選擇「丁克」家庭的比例越高。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受訪者中比例達到13.7%,而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中僅為5.5%。按照年代來算,80後一代是選擇丁克的主力軍。

在「全面二孩」來襲的當下,丁克族們在考慮什麼?會被冠上自私標籤」出生於1980年的於腦中帶著那個年代賦予她的糾結:有70後的保守,也有80後的自我。「最近剛讀了的《無後為大》,所以,你一問我這個問題,我是帶著內心和外在的惶恐,在認真思考這個大家認為理所當然的話題。」丁雯說,作為一名丁克族,以前她會迴避這個話題,以免遭到非議。不過,現在,她覺得已沒有什麼:「丁克」不僅不弄潮、不新銳,還有點過時,但操作起來還是有許多阻力。最大的阻力來自外界,尤其是被別人貼上的標籤:不要孩子的人依然經常被認為以自我為中心,放到講究家庭觀念、親密關係的濟南,不要孩子經常與自私畫上等號,被認為「貪圖享樂」、「只追求自我」。不過,即使「全面二孩」引發熱烈討論,丁雯還會堅守自己的選擇。「即使有標籤,即使有輿論,目前還不會動搖。

我為自己做最合適的打算相較於的糾結,玉關於「丁克」的態度更加鮮明:我會給自己的生活做最好的打算,這與他人無關。和丈夫都有穩定的工作,衣食無憂,他倆的「丁克」意願很堅決——「沒覺得缺了孩子就缺了什麼」。說,她用三大法則來應對別人的異樣眼光:這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我不關心。說,選擇「丁克」是有前提的:一是經濟基礎牢固,二是氣場強大到可以讓人閉嘴。王琪玉說,她爸媽早就習慣放棄左右她的生活,公婆則是丈夫去面對,她從來不公開表態。也有面對面的交鋒。一次家庭旅行中,公公說了一句「旅行挺好的,有孫子更好了。」王琪玉也沒客氣:「有了,你就不在這裡了,我們是沒空帶你出來,你還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以後老了錢留給誰?」「你有多少錢,我都幫你花掉。自此,即便現在二胎話題這麼熱,公婆在王琪玉面前也不多言。

丁克無妨 別有「丁克思維」有調查顯示,女性比男人更想當丁克:有54%的女性,只有26%的男性。除了怕被冠上「自私」、「享樂」的標籤,在記者的調查中,丁克族們也有自我的堅守,尤其是女性族群。她們說,與選擇生一個還是兩個一樣,不生也是一種生育權的選擇。「丁克族在人群中站的比例還是非常小的,人們要做的,就是不要把這個族群妖魔化。」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說,這只是一種生育選擇而已。哲學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教授表達了同樣的看法:面對「丁克族」,你可以不贊成他們的做法,但應尊重、理解和寬容他們的選擇。作為青年人,在家庭允許,夫妻達成共識的前提下,做「丁克族」無妨,但是千萬不要產生「丁克思維」。「所謂『丁克思維』就是指為了怕麻煩、怕承擔責任而逃避義務的行為,這種以自我為中心、自私的態度很不可取。 

近日,有市民致電,反映老師讓自己的孩子罰站,認為此舉是在體罰學生。近年來對於「老師懲戒學生」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休:老師到底該不該懲罰調皮學生?家長如何看待老師懲罰學生這個問題?懲戒學生的「度」該如何把握?一涉及體罰 家長就難接受近日,一位孫姓市民致電女報,稱上3年級的兒子被老師罰站,從第一堂課開始到中午放學都沒讓孩子坐下。市民蘇女士稱,自己的孩子也曾被老師罰站,「老師把孩子帶到操場的角落罰站,之所以選擇那兒是因為沒有攝像頭,不然我肯定告學「那天我兒子回家後,吃完晚飯就躲在自己屋裡寫作業,9點多還沒寫完。」市民李女士的女兒今年上小學4年級,一般晚8點之前孩子就能將作業完成,但是這一天,女兒在課堂上因沒有背出要求背誦的課文,被老師罰抄10遍。李女士認為這是變相體罰,「沒背出課文肯定是有特殊情況,即使因為貪玩也可以理解吧,畢竟孩子那麼小,但罰抄就太過分了。

曾有網絡調查顯示,98%的家長堅決反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記者採訪多位家長發現,對於體罰範圍的界定,標準不一。有家長稱,自己讀書時經常被打手板心,雖說現在覺得可以理解,但時代不一樣了,這種責罰還是顯得另類。也有家長稱,可以接受孩子被罰抄作業或罰站,「放任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老師:光講道理收效甚微是濟南某高中班主任,在他眼中,現在的孩子「簡直管不得」。「打不得罵不得,只能談話、講道理。」他說,很多老師都經歷過這樣的無奈——精力不夠。「一個學生犯了錯,最少要談話20分鐘。但這20分鐘可以分別給4個學生講一道數學題。老師精力有限,如果只管教個別不聽話的學生,那其他的學生怎麼辦?」是濟南某初中教師,她告訴記者,學校有名女學生因不忍女廁所排隊,竟衝進男廁所方便,老師教育多次依然故我。

談話這種管教方式不管用,這種時候該怎麼辦?」她認為,中學生與小學生不同,心智、思想、數量都大幅度提升,單純講道理收效甚微,「只要人在社會中生存,就要受到規則的約束,只要越線就必須施以懲戒」。的同事邵老師稱,曾因罰學生抄寫被舉報,遭到校領導的批評,「我現在根本不罰學生,只要學生屢教不改,就請家長來學校解決。」而市民張女士曾一周內被老師三次約談,她認為這是老師故意刁難,「孩子出了問題,老師不想辦法教導,動不動叫家長實在不負責任。」專家:與學生約定懲戒方式底線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對於老師罰站、罰寫的懲戒方式不認可。「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狀,一是家長的態度變了,二是社會的輿論也變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濟南市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專家組成員盧敏分析,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為人父母,他們成長在「對懲戒學生抨擊」的年代,對於懲戒有著天然的牴觸情緒教授錢也曾在微博上表示,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採取鼓勵的方式,但單憑鼓勵完不成教育,教育不可以沒有懲戒手段。

相關焦點

  • (八零後)成長不期而遇,煩惱如約而至!
    我是八零後,有人說我們這一代是不一樣的一代,趕上了改革開放,經歷的計劃生育,遇到了大學擴招,接收了外來文化。很多八零後的人都覺得自己是雙面性的,小學時一邊說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邊雞飛狗跳的淘氣。初中時一邊學英數理化,一邊看古龍,金庸,仗劍江湖愛恨情仇。
  • 採樣調查:八零後家長反感「填鴨式」教育
    當前八零後的年輕家長們到底有多少時間跟孩子一起玩呢?他們會跟孩子玩些什麼呢?為調查當今父母陪孩子玩遊戲的現狀,日前,《寶寶來啦》節目組在北京的海選現場隨機對300位八零後家長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查問卷。從採樣數據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八零後的父母在「如何讓孩子玩好」方面,採取的是更開放的態度,不同於五零、六零後的一代,八零後的父母更希望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到成長過程中所必須的知識,而經過對其中部分家長的抽樣採訪,節目組發現很多八零後的家長在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和興趣班方面持相當謹慎的態度,他們更加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不希望給孩子「填鴨式」的教育。
  • 不想讓後代受苦,家庭新一代年輕人被動丁克,「斷子絕孫」太心酸
    在新時代也許大家都有了解過丁克人群,丁克家庭也就是兩人在一起後不打算生孩子的家庭,這種稱謂是「主動丁克」,他們選擇不要孩子的原因無非就是不想讓孩子束縛住自己自由生活的腳步,還有就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現在的年輕人分不出時間和精力出來再去供養另外一個孩子。
  • 他們選擇集體丁克,斷了家族4代傳承,原因卻令人動容
    但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彼此有著親緣關係,卻約定好一起丁克,將整個家族的血脈終結在自己這一代。他們選擇集體丁克,斷了家族4代傳承,原因卻令人動容乍一聽到「集體丁克」,人們難免會感到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能夠讓一個家族中整整一代年輕人自願決定丁克?
  • 「丁克一時爽,一直丁克一直爽」,那些選擇做丁克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當然,丁克並不是因為不能生育而無孩,有生育能力但是主動選擇不生育才能叫做丁克。 丁克概念這些年在社會上十分流行,不少夫妻,特別是年輕人都打算選擇這種婚姻模式,就為圖個輕鬆自在。 這的確是一個事實,聲孩子的痛苦就不用多說了,帶孩子有多麻煩所有人也都清楚。
  • 選擇丁克到底一時爽?丁克家庭最終過的都怎樣了?
    對我說,老老實實做我們的丁克。剛開始婆婆不同意,讓我們領養一個,說可以養兒防老。老公不同意,說誰也不能阻止他做丁克的選擇,我明白,他這麼做是因為心疼我。記得在網上看到一對跟我們一樣的70後丁克夫妻。她們從相戀到現在20年,丁克也已14年。「我們沒後悔過,因為我倆是真不想帶孩子...」兩張笑起來沒有皺紋的臉,寫著滿滿的牽絆。
  • 「丁克」家庭的概念的及發展現狀
    「丁克」家庭本質是一種「無孩家庭」, 但它不等同於「無孩家庭」。西方家庭社會學家在上個世紀70- 80 年代的研究中, 對「無孩家庭」的表述多用「childless」一詞, 但後來人們發現,「childless」對無孩家庭隱含著「缺少」、「缺憾」的含義, 不能涵蓋作為一種主動選擇的放棄生育的現象。
  • 我國首批「丁克夫婦」已經步入老年,沒有子孫的晚年過得怎麼樣?
    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夫婦都會選擇生一個自己的孩子,因為有了孩子之後不僅能延續自家的香火,還能在老年的時候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那就是「丁克」。「丁克」就是指夫妻雙方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還有就是由於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的人群。這類人群於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悄然出現,到目前為止我國「丁克」家族規模不斷壯大,其人數已經超過60萬人。
  • 那些當初選擇「丁克」的夫妻,現在生活的怎麼樣?過來人這麼說
    前言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丁克",也就是結婚後不生孩子,堅持過二人世界。其實"丁克"這一概念由來已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有部分夫妻選擇丁克,一輩子沒有生育。一般來講,丁克家庭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主動自覺型,也就是夫妻雙方都有生育能力,但是因為思想上不想生育所以選擇丁克;另一種是被動消極型,指的是夫妻中有一方或兩方沒有生育能力,以至於不得不選擇丁克,這類夫妻仍具有較強的生育意願,只是由於硬性要求達不到所以被迫過二人生活。
  • 寫給我們漸漸步入不惑之年的八零後…
    我們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的一代人,我們曾經是天之驕子,得家裡四老疼愛,成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外面炫耀的資本,父母的掌上明珠,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一代!我們曾經幸運過也幸福過!家鄉的山路我們八零後卻沒有九零後的幸運,他們這一代人卻能靠父母借著時代所創造的財富來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活著瀟灑與輕鬆!
  • 你們身邊的丁克家族最後都怎樣了?現實告訴你,丁克要謹慎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看看最近因為二胎政策引發出來的丁克家族。和大家有條件的沒條件的都要拼二胎的家庭完全相反,丁克家庭是連一個孩子都不願意生的家庭。1.後悔丁克,離婚後再生不過要將丁克理念要堅持下去也是不容易的,因為有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放棄了,比如著名的導演爾冬陞。他在60歲的時候年老來得子,可以說是十分的讓人興奮了。
  • 越來越多人選擇「佛系丁克」,看到丁克族的晚年,會改變想法嗎?
    上海市婦聯據調查顯示:上海的丁克家庭佔上海總家庭數量的12.4%。在父母的眼中,我們的人生規劃就是上學——工作——結婚——生子,只有這樣父母才會放心,人生才會完整,但在有些人眼裡並不是。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家庭選擇丁克,但近年來又火了一個詞,名叫「佛系丁克」,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佛系丁克」?
  • 第一批丁克進入老年,越來越多人選擇丁克,為何不願意生娃
    這邊國家全面放開生育,那一邊卻發現丁克的人好像越來越多。丁克是一個舶來品。指的是有雙份收入沒有孩子的家庭,丁克這個詞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引入國內的,到了2020年,第一批丁克已經步入晚年。大多數這些丁克的生活就是悠哉地到處去旅遊,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說畫畫,跳舞,下棋等等。
  • 八零後已成為買房主力大軍,優勢是什麼呢
    前輩節儉的觀點八零後能夠充分理解,但完全依靠節儉工作、生活的觀念被拋棄了。八零後迎來社會變革期,中西結合使他們在涅槃和再生中出現差別化。就住宅消費而言,屬於生活必須配置,他們也有信心成功跟上新的經濟步伐,直面房奴的痛苦。二、時間豐富,不做買房奴。
  • 李健博士老婆曝光,蜜月半生卻選擇丁克,原因與樸樹不謀而合
    李健博士老婆曝光,蜜月半生卻選擇丁克 就是這樣般配的兩個人,卻沒有要孩子,前陣子李健被拍到和妻子一起在路邊散步,兩人有說有笑看起來十分恩愛甜蜜。
  • 丁克人群裡的另類——「被迫丁克」
    網絡上有這樣一個著名話題——第一批丁克家庭怎麼樣了。點評數最多的一篇帖子,是《每日人物》採訪的四位丁克最早的家庭。四個家庭,對如今的生活狀態以及自己所做的選擇,做了自己的回答。四對家庭對於丁克的看法,沒有一對家庭選擇丁克是因為自己最初的初衷是不想要孩子或是喜歡丁克生活。
  • 千禧一代成潮流消費主力軍,年輕人的潮流生態圈如何打造?
    與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共同發布的《中國潮流消費發展白皮書》顯示,目前90後、95後與00後已經成為潮流市場的主力軍,消費規模佔到總體規模的80%。此外,年輕人群潮流消費增長趨勢明顯,超過其他人群。隨著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成為潮流市場的消費主力軍,「青年消費文化」這個主題也頻繁出現在社交網站、媒體報導和大眾視野中。
  • 除去客觀原因,選擇丁克的人未免有點自私
    前些日子看了幾篇寫丁克家庭的文章,其中一篇是寫第一批人到中年的丁克家族是否後悔,感觸頗深,文中寫了幾個案例,並詳細寫了丁克的原因,有從結婚前就鐵丁的,有年輕是流產後,就順其自然的,有女方恐懼生孩子,男方默許的。
  • 結婚多年選擇丁克,現在突然想生孩子怎麼辦?還有後悔藥可吃嗎?
    早在90年代,我國各大城市就有了丁克家族的出現,且數量逐步上升,成為一些思想前衛家庭的潮流。根據一項社會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的「丁克家族」已經超過了60萬,越來越多的夫妻結婚後不想生育孩子。人們為什麼會選擇成為丁克?
  • 丁克談「全面二孩」:適合生育時沒錢 有養老能力
    2002-2013年,來自上海的零點調查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瀋陽、西安等10城市追蹤調查發現,低收入丁克家庭(家庭月收入低於4000元)中,近36%是迫於經濟壓力。2013年,一線城市的受訪者預期,家庭月收入11500元以上才敢生育,二線城市預期則在7000- 9000元,遠遠高於平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