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最新發現,我國最古老的雕塑可追溯到13500年前,造型是一隻不到2釐米長的「小小鳥」。
6月11日,一個來自中國、法國等的國際研究小組,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公布了在河南省的一項重大發現——一個微型鳥雕像,靈井鳥雕像。研究者認為,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500多年。
靈井鳥雕像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雕像非常小,高1釐米多,寬僅0.5釐米。形體粗壯,短頭,有圓形的喙及長尾,很可能屬於雀形目。藝術家沒有雕刻這隻鳥的腿,而是削了一個可以讓它站立的底座。
靈井鳥雕像是用一塊中等大小的哺乳動物肢骨骨幹碎片雕刻而成,骨頭經過加熱處理,是燒焦的骨頭。雕刻時使用了研磨、琢削、刮削和切割四種不同技術,在較小的物體上達到驚人的平衡和美麗。
「其製作工藝從發現的半成品上得到印證,有的半成品上遺留有類似刀片刮擦的痕跡,這種刀片可能就是以往稱為『雕刻器』的細石器。」論文第一作者、山東大學教授李佔揚說,在出土鳥雕像的地方,發現了用燧石製作的雕刻器。
為什麼研究人員認為這個雕像是鳥而不是別的呢?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教授弗郎西斯科表示,一是它有類似鳥的頭、喙、喉、胸部和背部;二是兩個側面經過細緻處理,以接近大多數鳥的解剖特徵;三是在眼睛的位置加上了標記。
他認為,沒有雕刻翅膀並不構成作為鳥的障礙。「藝術表現是對現實世界做加減法的修改操作,翅膀的缺失也可能由於製作的骨頭碎片厚度不夠等原因。」
「在東亞,之前並未發現過這類雕塑藝術,之後也不見其繼承者,靈井鳥雕像的來源和去向仍是一個謎。」李佔揚說。(記者桂娟、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