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邢小強教授
2017年7月12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邢小強教授應邀出席由騰訊教育主辦的《教育大智匯》商學院沙龍活動,與多校院長和主任共同探討全球化視野下商科教育的創新變革,聚焦大數據時代商學院如何與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為商學院的發展貢獻智慧,共築中國商科教育新藍圖。
以下為邢小強副院長現場發表觀點實錄。
論題Ⅰ:「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MBA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一帶一路」戰略,從國家層面來說,是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一個重構。商學院需要在這個戰略裡發揮自身的作用。第一個是培養人才,首先要培養適合於「一帶一路」的高級管理人才,以前傳統商學院的管理人才培養一直以西方商業環境與精神為主導。從格局變遷或者演化角度來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們要重新思考商學院教育的對象、標準、知識內容與體系等。而且經貿大學的留學生比例非常高,相當一部分都來自於「一帶一路」國家,如何培養這些學生以適應未來的發展,需要針對性的體系設計與實踐。希望以後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有更多中外的對外經貿大學商學院的校友在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個是部分商學院老師要調整自身的研究邊界與內容。由於「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會湧現出大量新的問題與機會,比如新的跨境電商等,這裡面有大量的機會與案例,需要系統的梳理與總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適應於「一帶一路」的知識輸出與決策支持。我們商學院林漢川教授領導的團隊每年會出對外投資與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系列報告,未來(我們商學院)也會針對「一帶一路」國家發布類似的報告。
第三個就是與「一帶一路」國際商學院之間的合作,我們以前的國際化合作主要還是與購歐美國家建立合作,一些「2+2」或「3+1」的合作辦學模式,現在需要建立更多和「一帶一路」國家商學院之間的聯繫,機遇與挑戰並存。
論題Ⅱ:如何融合商科教育發展的國際化與本土化
我們學院1982年全面引入商科教育,最早使用美國原版的英文教材,國際化是我們的鮮明特色。我們副校長張新民教授曾在《商學院管理之道》裡把國際化定義為國際化的師資、國際化的學生和國際化的行政體系三位一體。國際化的師資方面,現在很多大學,包括我們經貿大學商學院,現在都是直接去國外進行現場招聘,這個比例會越來越高。第二個國際化的學生,如我之前所說,我們的留學生比例在全國都是名列前茅,有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商學院也有各個層次的留學生項目,從本科到博士,全英文教課。還有國際化的行政管理體系,這是我們現在要達到的,要有國際化的視野與標準,我們通過國際認證有了很大的提升。
目前,在王永貴院長和主管認證與國際化的戚依南副院長帶領下,在歷任領導與全院師生多年來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商學院已經拿到了四個認證,包括AACSB,EQUIS,AMBA和CAMEA,是很難得的。以認證作為抓手,一方面可以進入到國際商學院的主流圈子裡,有了平等對話的身份;同時,通過認證,也使得整個學院得到鍛鍊,從規範性上,從與國際對接上,都有了很大提升。這些認證的通過,對於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等都會大有助益。
再說說本土化,中國現在仍然處在發展過程之中,存在很大的變革與不確定性,這無論是給企業實踐還是理論建構都提供了豐富的土壤,需要學者,政府與企業共同去努力。我們商學院一直資助老師撰寫本土案例,特別是國際化方面的案例,一方面是對國內實踐的梳理,也為外國理解中國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事實上,談本土化與國際化只能是一個過渡階段,等到我們變得非常國際化時,這其實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大國發展,就是要讓國際的變成本土的,把本土的變成國際的。
論題Ⅲ:聚焦高新科技與商學院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這個問題需要首先界定高新科技,如果從狹義界定比較容易理解,新技術會提升教學的效果與效率,很多教學模式的轉變就是因為技術的推動,這在金融領域更為明顯。技術的創新會不會對我們的教育產生轉變,這個是必然的,知識積累與能力提升是可以通過技術上的創新來更好或更高效的改進。但這不是本質上的。如果把器物的層次提得特別高,可能會有些誤導。
一些內隱性的東西,比如說價值觀,很難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比如提升老師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自身學者的氣質,大師風範,可能主要不依賴於技術或科技的變革。毋寧說,科技變革有時會把人變得更加追求便捷與功利。
我自身是研究創新的,所以對科技的變化是非常開放與擁抱的,也願意去嘗試新的模式與方法。但有時候特別去強調一個新的東西,就有一種迎合的意思在裡面。並不確定技術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我覺得肯定會極大改變教育的形態,這是從知識積累和能力提升的角度看,會有顛覆性或破壞性的效果,但這種科技與教育的結合也可能會喪失掉一些教育本源的東西。
論題Ⅳ:數字時代如何創新商科人才培養特色
隨著新一代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與更年輕世代的出現,這個時代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比如人們變得更加注重自我、更加感性、更追求價值的實現等,這需要商學院做一些調整,無論是思維還是手段。我把我們國內的的商科教育稱作左腦教育,因為是從西方引進過來的,而西方主要是為了管理人才的供給而設立的上課教育體系,因此注重邏輯分析與推理,強調計劃性與系統性,把所有的東西都做成細的、可測量的,從而可以高效率的完成。但未來的商科人才培養,應該增加右腦的教育,比如設計思維、美學訓練、即興創作與共情等內容,能給事務賦予意義。右腦是偏感性的,偏情懷的,在馬斯洛需求層次裡是更高層級的。因為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更多人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右腦的能力提升也非常重要,這應該是未來商學院改革或發展的一個方向。在數字時代,我們培養的人才要左右腦都很強。
附騰訊教育媒體原文報導連結:http://edu.qq.com/a/20170724/0404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