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17日15時50分訊 陳顯亮,男,漢族,45歲,中共黨員,一級警長,現為重慶市潼南區公安局田家派出所社區民警。
1992年,從部隊轉業回到潼南的陳顯亮成為了一名副公安員,來到了田家鎮。25歲的他自己也不會想到,在這裡一幹就是27年。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陳顯亮的足跡布滿了整個轄區,一次又一次用雙腳丈量著派出所到各家各戶的距離,在走遍田家每個角落以後,他終於走進了群眾的心裡。
在田家鎮的群眾眼裡,陳顯亮這三個字代表著信任。田家鎮位於潼南城區東南部,與銅梁區維新鎮及潼南區梓潼街道、太安鎮、別口鎮接壤,幅員面積63.13平方千米,轄4個社區、8個行政村,常駐人口3萬餘人。這3萬多常駐人口裡,除了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壯年,剩下的老人幾乎都認識陳顯亮。以前通訊和交通都還不發達的時候,陳顯亮每天都會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交朋友」。陳顯亮「交朋友」的方式很簡單,走到群眾家中,記下群眾的地址姓名,再留下自己的名片,遇到熱心的群眾就嘮嘮家常,遇到「臉色不太友善」的群眾就少說兩句,下次再來拜訪,臨走時不忘留下一句「有事沒事都可以來找我」。既然是朋友,就要多幫襯,陳顯亮把群眾當朋友,來找他辦事幫忙的人很多,那時所裡的座機幾乎成了他的專機,面對大家的求助,只要不違法違規,他總是會熱心幫助,如果實在有難度,或者會違反規定,他也會耐心解釋,並趁機宣傳一些法律法規、政策方針。說一次別人不理解,那就多說幾次,過段時間他還會去登門回訪,了解事情解決好沒有。面對一些鄰裡糾紛、夫妻矛盾的時候,陳顯亮總是耐心的聽完雙方陳述後,給出中肯的意見。他說這類矛盾糾紛看似是小問題,但千萬不能急著下結論草率處理,群眾相信自己才會找來,一定要先把事情調查清楚,多與當事人溝通,就算最後結果不能讓雙方都滿意,至少要保證公平公正,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
在被幫扶的老人的眼裡,陳顯亮這三個字意味著親人。潼南區公安局田家派出所成立於1994年,作為派出所成立時的元老,只有陳顯亮一直堅守在所裡,見證了派出所25載風雨歷程。在所裡,陳顯亮幹過案偵、做過戶籍、搞過內勤,而他最熱愛的還是當社區民警,天天和群眾打交道,時間久了,大家更像是親人。在一次下村走訪時,陳顯亮了解到村上有一戶群眾生活困難,家裡只有兩位老人,子女都外出務工,常年不回家。得知這一情況,陳顯亮就經常在下班後去看望兩位老人,幫著乾乾家務,做做農活,拉拉家常。逢年過節,他還會自費買上一些糧油、水果送到老人家中。最初家裡人並不知道陳顯亮善舉,只知道他交回來的工資越來越少,直到老人的兒女登門道謝,見「事情敗露」的陳顯亮才向家裡人「坦白」,在爭取到家人理解支持後,從98年至今,被陳顯亮照顧過的老人有十多位。「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家裡人還是很理解的,主要是花點時間多去看看,讓老人們知道有很多人在關心他們。」陳顯亮一邊整理工作檔案一邊談到幫扶照顧老人,就像是在談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工作。
在田家派出所同事眼裡,陳顯亮這個三字象徵著榜樣。由於在所裡的時間最長,新來的領導、同事都會找到陳顯亮了解轄區裡的情況,遇到棘手的問題,也都會向陳顯亮請教。不管是領導還是同事,對於大家的問題,陳顯亮總會毫無保留的幫助。一次轄區有幾個年輕人因為小事鬧了矛盾,眼看雙方就要從口角升級為拳腳,接警的同事聯繫了正在休假的陳顯亮,了解到事情經過和雙方情況後,陳顯亮立即趕回了所裡,同時還帶著幾位年輕人的長輩走進了調解室。原來從同事的描述中,陳顯亮就發現了這幾個年輕人其實是遠房親戚,於是通知了長輩們到所裡一起參與調解。看著幾個剛才還吵得面紅耳赤的年輕人被長輩訓斥得一言不發,同事們長長的鬆了一口氣,卻發現陳顯亮偷偷溜出了調解室,值班民警趕忙追了出去,剛想道謝,卻見陳顯亮擺了擺手,「孩子回來了,家裡還燉著湯,事件處理好就行了,有事再打電話」說完就急衝衝的走了。「不管是所裡事,群眾的事,那都是自己的事,沒得推,也沒得拖」。作為一名老黨員,在陳顯亮理解中工作生活是融為一體的,並沒有很明確的界限,因為在他那裡,這些都是自己的事情。
和群眾交朋友,把群眾當親人,認真對待群眾的每一件事,這是陳顯亮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更是他畢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