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家開始鼓勵農民返鄉創業,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回到家鄉,而這一批返鄉的農民們在回到家之後,從事的工作依舊會主要集中在種植和養殖上面,畢竟這兩項工作在農村可以說是具備得天獨厚的環境支持的,於是,農產品採摘園就這樣出現了,一些有膽識、有資金、有種植能力的農民率先建立了用於實驗的採摘園。
這種採摘園一方面收取門票賺取資金,另一方面也算是直接和市場對接,銷售田地裡的農產品,最廣為人知的估計就是草莓採摘園了。而自從草莓採摘園取得成功,吸引大批遊客,甚至還將當地旅遊業一同帶動發展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能不能套用這個模式,建立新型的水果採摘園,可紛紛失敗,所以如今市面上依舊還是草莓採摘園居多。
但事情還是出現了轉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就在不久之前,曾經有一處地方出現過白菜滯銷事件,現在是冬天,冬白菜正是上市的時候,出現滯銷一點也不稀奇,但那位種植戶很聰明的在網上放出了宣傳,說是田地裡的白菜只要一塊錢一棵,瞬間吸引了大批遊客,幾畝地一天就賣光了,既省下了人工採摘和運輸費用,還成功解決了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這個事件就不禁讓人想要詢問,農產品滯銷,學草莓園「自助採摘」能行嗎?畢竟因為我國獨特的行業環境,農產品滯銷事件真的是屢見不鮮,幾乎是每年都有那麼兩三種水果或者蔬菜會滯銷,而這都是因為產品無法直接與買家打交道,採摘園卻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能夠直接產品從地裡送到買家手中,從這個角度來說,建立自助採摘園或許真能解決滯銷問題。
但想要真的把這種採摘園搭建起來,肯定還有一些必須滿足的條件才能夠行得通,在這裡,小編就粗略地提出四個想法,供大家參考。
首先,想要處理滯銷問題,那麼遺留下的農產品數量肯定比較龐大,這同一般的體驗採摘園不同,如果產品不是必需品,那麼估計很難吸引遊客們從城市走向郊區,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些能夠大量存放的蔬菜反而成了優選產品,而水果如果全靠自助採摘很難形成大量規模,這或許也是如今的水果採摘園總和當地的景點體驗相結合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就是,採摘園提供的農產品肯定要是在當地具有特色的產品,像是白菜這種比較普通且好種,家家戶戶都能夠種植,很容易會被周圍種植戶搶去生意,顧客肯定更少,除非你的種植區域具有足夠的距離優勢。
最後是宣傳和價格問題,一般來說,採摘園佔地面積大,最合適在郊區建立,如果沒有有趣且吸引人的宣傳肯定吸引不到多少遊客,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就算你提供的服務和產品再好,沒人欣賞也白搭,而價格更是重中之重,畢竟開設採摘園的主要目的是走量,倘若價格訂得太高,遊客採摘時肯定也會控制數量,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一定要好好的控制價格,做到薄利多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