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那句「成名要趁早」,被眾多後來人奉為圭臬,但對於比張愛玲還要年長4歲的英國女作家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來說,這句名言,顯然並不適用。
日前,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1916-2000)的兩部小說《離岸》《無辜》被引入國內,也讓國內讀者見識了一位「大器晚成」型的作家: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在55歲時才開始動筆寫作,63歲即憑藉《離岸》拿下了英國文學界最重要的布克獎。
「乘風破浪」的勇氣和智慧,不只是屬於活躍在舞臺的「姐姐」們,哪怕你到了「奶奶」的年紀,你也同樣可以。
正如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在《離岸》中通過11歲的瑪莎之口所說的那樣:
「你學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有用的,難道你不明白嗎,你學的每一樣東西,你受的每一種苦,都會在你人生的某個時刻起到作用。」
早年「能夠寫但沒有寫」1916年,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出生於英國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多才多藝的雜誌主編,母親是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牛津大學最早成立的女子學院之一)最早的一撥女學生之一,佩內洛普本人,後來也成了薩默維爾學院的優等生。
但是,在眾人認為最適合創作的黃金時段,菲茨傑拉德卻成了一個普通的妻子和職員。直到1971年,在父親去世之後,菲茨傑拉德才開始寫第一本書——畫家愛德華·伯恩-瓊斯的傳記。
該傳記於1975年出版,此時菲茨傑拉德已經59歲了。
1976年,在丈夫去世之後,菲茨傑拉德開始了小說創作。
在生命的最後二十年裡,她不斷帶給讀者驚喜,共出版了九部小說。其中《離岸》(1979)獲得布克獎,最後一部小說《藍花》(1995)十九次被媒體選為「年度最佳圖書」,並獲得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
2008年,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被《泰晤士報》評選為「二戰後最偉大的五十位英國作家」之一。
有一個任性的丈夫和三個孩子,這讓很多人傾向於認為佩內洛普的「大器晚成」是被家事所累。但佩內洛普自己曾表示過:「在早年的歲月裡,我是能夠寫但沒有寫,我認為一個人可以在一生的任何時刻開始寫作。」
為「失敗者」譜一曲悲歌作為一個在完全成熟的年齡才開始寫作的小說家,菲茨傑拉德的作品,多數直接取材於她自己的生活經歷。尤其是通過晚年的環境和視角轉變,她充分挖掘並利用了早期生活中那些並不愉快且並不穩定的生活經歷和職業生涯。
可以說,菲茨傑拉德的所有作品,都是深思熟慮的產物。
被作家本人稱為「悲鬧劇」的《離岸》正是如此。泰晤士河上船屋裡居住著一批「失敗者」——獨自帶兩個女兒生活的尼娜、事業有成卻無法挽留妻子的理察、跟不上時代的海洋畫家威利斯、總是準備好西裝卻從未能穿去面試的莫裡斯……生活本身有一種毀滅性的力量,令他們緩緩流動又深深迷失。他們暫時地在河上結成了一個小社區,但是暴風雨很快就要來臨。
《離岸》取材自作家早年住在泰晤士河上、船屋兩次傾覆、丟失全部家當的親身經歷,帶著對逝去時代「搖擺倫敦」的追憶。菲茨傑拉德在書中描寫了普通人的失敗、人們試圖與他人聯繫的過程中不經意造成的混亂,以及他們是多麼拼命地想要擺脫孤獨感。
這些無所歸依的邊緣人,既不屬於河流,也不屬於陸地。類似的懸浮感,正是當代都市人的寫照,如媒體評論所說「在每一個孤單的夜裡我們都是船居者」。
菲茨傑拉德本人曾坦言,作為作家,她容易被 「那些似乎生來就會被打敗或深深迷失的人」所吸引,
「他們願意承擔世界強加給他們的條件,但儘管他們有勇氣,盡了最大努力,他們還是未能屈從於這些條件。……我寫作時,就是想為這些人發聲。」
菲茨傑拉德曾在寫給圖書編輯的信中也說到:「總的來說,我認為傳記應該寫給你敬佩和景仰的人,小說則寫給那些被生活冤枉的人。」
而她也確實通過寫作實踐了這一點。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