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買表,女人買包,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全世界的女人都愛買包,中國人也不例外。你可能已經知道,女人買包有的是為了取悅自己,有的是為了身份象徵。但其實,有些女人買包,還有一些特殊的作用。
女人買包,男人買電子產品,這可能是當代兩性關係中最難逾越的鴻溝之一。
正如女人無法理解男人要買那麼多不同品牌的數碼產品,男人也無法理解女友要花三個月工資買一個包。
事實上,全世界很多女人都嚮往擁有包包,中國人也不例外。
從李湘9歲女兒王詩齡的帽子包包價值過萬,到張雨綺直播中直言愛馬仕黑金可以用來買菜,有關包包的話題總能引起一次又一次的爭論。
豆瓣評分6.3的網劇《北京女子圖鑑》,就被網友吐槽為一個物慾女的包包集錦。
身無分文的北漂女主最初就是跟隨內心對LV的狂熱,一路博弈到功成名就。
在公交上、在飯店裡、在和路人的擦肩而過中,她總像魔怔一樣凝望著陌生人手中的LV,甚至把自己的電腦桌面圖片換成一個巨大的LV Neverfull手袋。
為什么女性這麼愛包,尤其是昂貴的包?
為什麼有些女性願意花幾萬元購買一隻包,哪怕這個包在別人眼裡幾乎沒有什麼實用價值?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消費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如何解釋女性和包包的秘密。
買的不是LV,是身份
我們首先要先介紹一些男女買奢侈品通用的原因,畢竟男性在買車買表時,和女人買包的狀態有著相似之處。
我們很容易認為,富人比窮人更喜歡奢侈品。然而研究表明,事實正相反。低收入人群因為有更低的自尊,所以對奢侈品有更強的渴望[2]。
收入越低,自我評價越低,你可能對瑪莎拉蒂有著更強烈的想法。
情場職場受到雙重打擊的女主靠人生導師——奢侈包包激勵自己 /melo的體質截圖
此外,如果你社交生活不如意,被人忽視,也更容易進行炫耀性消費[3][4]。
在一項消費者行為研究中[4],55名學生分別參與一個10分鐘的線上群聊活動。一部分學生就好像透明人一樣,沒有任何人搭理他們。
這些被冷落的學生,在隨後選擇價格相等、但logo大小不同的耐克T恤時,更傾向於選擇商標大的T恤。他們仿佛在用更顯眼的品牌商標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
大logo也是明星們的最愛
《北京女子圖鑑》裡當初那個連一整根玉米都買不起的女主,那個坐在公司前臺、存在感為零的女生,或許也想從奢侈品中獲得一些帝都人的重視和自我價值的確認。
而在她逐步富裕和成熟後,奢侈品也不再承擔心理補償的功能,轉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
從更廣義上說,奢侈品是社會階層的彰顯,而人們對於奢侈品的追求表達了他們對某個階層或親近或遠離的願望[5]。
對於《北京女子圖鑑》的女主來說,當她用人生第一張信用卡買下人生第一隻LV時,她就已經跟金錢豹自助餐庭裡為了吃回本吃到胃脹氣的男友劃清了界限,轉身奮力融入那位拎著愛馬仕Birkin、脖系淡雅絲巾的女上司所代表的上流精英階層。
買奢侈品可能會成為一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 北京女子圖鑑截圖
對於那位女上司而言,奢侈品則是她與其他職場精英快速確認彼此圈內人身份、提高溝通效率的社交貨幣。
5萬的包包,是忠誠的信號
其實上面提到的這些奢侈品功能,都有些老生常談了。即使你沒讀過相關研究,也能猜出個大概。
然而消費心理學專家告訴我們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功能——對於一部分女性而言,這些上萬元的包包還有防小三的作用。
女性僅僅是想像一下自己的伴侶被其他女人搭訕,都會更渴望購買炫耀型的商品:她們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買車子、鞋子和珠寶,而不是鬧鐘、廚具和洗衣機[6]。
與此同時,這些戀情受到威脅的女性所畫出來的香奈兒和巴寶莉的logo,比其他戀情穩定的女性畫出來的logo大兩倍[6]。
也就是說,她們似乎下意識把奢侈品當成對抗潛在競爭對手的武器。
更重要的是,潛在競爭對手也的確被這個武器威懾住了。
研究表明,當女性們看到一位手拿奢華的設計師品牌包包、帶著昂貴的珠寶飾物的陌生女士和她的伴侶時,她們將不太會接近她的伴侶[6]。
這個意想不到的作用是源自何處呢?奢侈品傳遞出了什麼樣的信號?
從這張圖中,你能體會到包包和服飾傳達出了什麼信號嗎? / 穿prada的女王截圖
打個比方,小明回家跟媽媽說:「隔壁班的小紅喜歡我,她今天衝著我笑了。」在這個情境裡,小明認為小紅的笑是喜歡他的信號。
而這笑的真實含義只有小紅知道,或許她只是考了一百分,或許她想嚇走小明,或許根本就沒啥含義。
所以,不同的人對同一信號可能有不一樣的解讀,甚至很多時候這些解讀和本人的意思大相逕庭。
奢侈品就像小紅的笑,有些小明解讀出了炫耀,有些小明解讀出了地位,有些小明解讀出了小紅老公對她的忠誠和愛。
這最後一種解讀,就是潛在插足者望而卻步的理由。
2011年10月7日,一對情侶剛剛走出奢侈品專賣店
可是,女性手中的高定包包和伴侶的忠誠度,又是什麼時候聯繫到一起的呢?
不願給你花錢的男人,小心了
進化心理學領軍人物戴維·巴斯認為,擇偶的本質是各取所需:男人要女人的姿色和子宮,女人要男人的資源和保護[7][12]。女性更傾向於和有能力賺錢,也願意給自己花錢的男人在一起[8]。
簡單來說,你往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裡的徵婚牌看一眼,那些對男士諸如「月薪一萬是討飯」的標準很可能是真的。
人們對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月薪不到一萬都不好意思出來相親了
這樣的說法在現代男女看來似乎特別扎眼,什麼時候我們嚮往的愛情和婚姻,變成了如此赤裸低俗的財貌交易?
再者說,許多新時代女性靠自己的努力就能經濟獨立。《喜劇之王》裡周星馳那一句「我養你啊」也突然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
新時代的女性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男生的一句我養你並不會讓她們太過心動 / 喜劇之王截圖
可事實上,在農業社會中,女人和孩子的溫飽幾乎全都建立在成年男性的肌肉力量之上。就算進入了工業文明和資訊時代,男女的就業機會和薪資還沒有實現大範圍上的平等。
父系社會下男性作為供養者的文化傳統仍然存在於許多人的潛意識中。「男友最帥的瞬間是刷卡買單的時候」,這種說法似乎比「女友最美的瞬間是還信用卡的時候」要普遍一些。
除非是一些理想主義者和富家千金,不少女性還是比較在意伴侶的賺錢能力和為自己花錢的意願。
既然女生看重伴侶的物質條件,男生往往通過花錢的方式表達愛意或者留住女生[8]:平日的鮮花和小禮物,重要節日的金銀首飾和520紅包,還有江湖行規——「包」治百病。
楊子就在微博曬過他給妻子黃聖依買的愛馬仕限量版喜馬拉雅鱷魚皮鉑金包,和標價上億的鑽石首飾。
提問:張智霖說出了多少男同胞的心聲? / 一路上有你截圖
張智霖給袁詠儀買包也是「口嫌體正直」。在參加夫妻檔節目時,別的男生在蹦極高臺上留下的最後一句話都是深情告白,張智霖卻發自肺腑喊出:「老婆,你別再買包了!」
然而吐槽歸吐槽,每次他還是「張氏牽手」帶著袁詠儀逛街,然後耐心地坐在商場的沙發上,等她試完最新款的包包後,刷卡買單。
張智霖給袁詠儀霸道總裁式買包,你羨慕了嗎 / bilibili@叭樂叭樂
研究表明,在兩性關係中,送禮物的一方大多數情況下是男生[11]。
更重要的是,如果男生渴望和女生建立更加長期穩定關係,他們會更加願意送女生禮物[11],只要送的不是什麼多功能手電筒、金銀花露、7個西瓜、死亡芭比粉。
雖然說一個男生為你花錢不一定代表他愛你,但一個不願意為你花錢的男生一定不愛你。
這個道理,外人看得最明白。
穿戴奢侈品,嚇跑第三者
外人也的確是從男生的花錢意願來揣測他的忠誠度。而最顯眼的金錢投入,就是女生的包包服飾。
可也不知道應該高興還是無奈,人們並不習慣將女性擁有的物質資源,完全歸因於她們自身。
研究表明,當女人們看到一個拿著高定手包的女人和她的伴侶出現在晚宴上時,她們默認她的伴侶至少付了這個手包58%的價錢[6]。
也就是說,似乎女性越是雍容華貴,人們越覺得她有一位願意為她豪擲千金的伴侶。
舍不捨得為對方花錢可能也是檢驗感情的一大方式 / 小時代截圖
人們不僅從女性拎的包包上推測她伴侶的金錢投入,更由此推測她伴侶的忠誠度。在旁人看來,一個男人為伴侶花的錢越多,這個男人越在意這段感情[6]。
第三者給婚姻和感情帶來的傷害不言而喻。然而,研究表明,那些對伴侶高度上心,十分忠誠的男性對女性插足者有極高的免疫[1]。
女性插足者很難把對伴侶堅定的男性從現有感情中搶走。因而很多時候,如果女性插足者判斷男性對現有感情十分在乎,她們大多知難而退了。
穿戴奢侈品能勸退競爭對手最關鍵的一點是,這東西在女性競爭對手看來,是男方買的。十分重要的是,如果她們認為這些珠寶包包是這位女性自己付錢買的,她們去追求她伴侶的意願是非常高的[6]。
在某些場合下,奢侈品還是退散插足者的有力武器 /愛在屋簷下截圖
在這項研究中[6],177位美國女性,要想像一個女人和她的伴侶出現在派對上的場景。我們還是把這個想像的女人叫做小紅吧。
有些參與實驗的女性,被告知小紅穿戴著奢華昂貴的手包和珠寶,有些被告知小紅穿戴著不知名的平價手包和珠寶。
有些女性被告知這些物品是小紅自己花錢買的,有些被告知這些物品是她的伴侶送給她的禮物。
隨後,參與實驗的女性要猜測小紅的伴侶有多愛她。
最後,她們被要求想像自己是單身,並且對小紅的伴侶有好感。她們要評估自己接近和嘗試追求他的可能性有多大。
結果表明[6],在他人看來,給小紅買奢侈品的男人是最愛她的。相反的,小紅給自己買奢侈品暗示著男人對她非常不上心,甚至比那些自己買平價物品的女性的男人更不上心。
更重要的是,這些參與實驗的女性,對給伴侶買奢侈品的男生沒有什麼想法,卻對忍心讓小紅自己掏錢買奢侈品的男生有非常高的追求意願。
當然,這個信號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值得推敲和質疑的地方。我們至始至終都只在討論女性競爭對手對奢侈品這一信號的解讀。
如果有一天,小紅純粹為了打擊潛在競爭對手而裝扮自己,這未免太給競爭對手長臉了。
還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討論的「買包打擊競爭對手」,只是部分女性買包的部分原因。其他原因還有:取悅自己,社交需要,身份象徵,等等。
此外,我倒希望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可以不再那麼順理成章地從女性奢侈品推導到男性的金錢投入。畢竟很多女生自己就在成為豪門的路上狂奔。
最後的最後,令人羨豔的禮物背後不都是令人羨豔的感情,男生用禮物來維繫的關係也不都是女生以為的關係。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裡羅子君和陳俊生的婚姻也早就無法依靠一身名牌強而維繫。珠寶和包包不是愛情保鮮的秘訣,也不應該把它們當成垂死掙扎的救命稻草 / 我的前半生劇照
《北京女子圖鑑》裡的女主,雖然收到了男友送的卡地亞藍氣球,但她不過被當成了一個隨叫隨到的高級陪酒公關。就連一起去吃一份北京小吃的願望,都無法實現。
對有些人來說,這份北京小吃才是珍貴吧。
奢侈品永遠該是最稀缺,而不是最富餘的。
參考文獻:
[1] Schmitt, D. P., & Buss, D. M. (2001). Human mate poaching: Tactics and temptations for infiltrating existing mate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0(6), 894.
[2] Sivanathan, N., & Pettit, N. C. (2010). Protecting the self through consumption: Status goods as affirmational commodit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6(3), 564-570.
[3] Ward, M. K., & Dahl, D. W. (2014). Should the devil sell Prada? Retail rejection increases aspiring consumers' desire for the brand.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1(3), 590-609.
[4] Lee, J., & Shrum, L. J. (2012).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versus charitable behavior in response to social exclusion: A differential needs explan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9(3), 530-544.
[5] Han, Y. J., Nunes, J. C., & Drèze, X. (2010). Signaling status with luxury goods: The role of brand promin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74(4), 15-30.
[6]Wang, Y., & Griskevicius, V. (2013).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relationships, and rivals: Women's luxury products as signals to other wome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0(5), 834-854.
[7]Buss, D. M., & Barnes, M. (1986). Preferences in human mate sele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3), 559.
[8]Buss, D. M. (1988). The evolution of human intrasexual competition: Tactics of mate att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4), 616.
[9] 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1903/07/WS5c80dc02a3106c65c34ed5dd.html
[10]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wkyeng.t03.htm
[11] Jonason, P. K., Cetrulo, J. F., Madrid, J. M., & Morrison, C. (2009). Gift-giving as a courtship or mate-retention tactic: Insights from non-human model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7(1), 147470490900700112.
[12] Buss, D. M., & Schmitt, D. P. (1993). Sexual strategies theory: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human mat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2),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