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最好排名,於是就產生了眾多的高校排名機構,再加上國外的一些排名機構,我們每年可以看到的高校排名有:軟科、武書連、校友會、中國科教評價網、英國泰晤士、英國QS排名、美國U.S. News排名。當然,還有最權威的教育部每5年一次的各高校學科評估。
正確看待高校排名
國人信奉排名,每年高考前後,都是各種排名發布最密集的時候,這些排名或多或少會對高考學生及家長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對排名比較關注並全盤照收的家長。
對於高校的各種民間排名,我們需要理性看待,不能對某個排名全盤否定,但更不能完全信奉其排名。
近幾年各種排名機構也大量吸收了社會各界的意見,對於排名的科學性與排名結構進行了較大的調整,不再像原來那種一所學校一個位次的排序,而是進行區間段排位,在同區間範圍內的高校不再安排位次,個人以為這是一種好的趨勢。
除了區間化排名外,另外就是高校的分類排名,不再混合在一起排名。比如分綜合性大學、財經類高校、理工類高校、醫學類高校、政法類高校、……等等,不同類別的高校進行分別排名,這個就相對要合理很多了。而對於藝術類高校,我們還是不能牽強地將他們拼在一起排名,比如一所美術類專業高校和一所舞蹈類專業高校和一所音樂類專業高校是無法一起排名的。
哪個排行榜更科學、更權威?
對於高校的各種民間排行榜,我們在看排名之前,必須要了解它的排名規則,在沒有了解到排名規則的前提下,我們不能對各種排名下定論,哪個好、哪個不好。
我們來看這個部分的排行榜的2018年版,8個排行榜第一位清華大學佔5個、北京大學佔2個、復旦大學佔1個;第二名清華大學佔2個、北京大學佔4個、浙江大學佔1個、上海交通大學佔1個。
也就是說,在這幾個榜單中,連第一名、第二名的高校都無法獲得完全一致,何況中間的高校呢?
所以,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不獨推崇哪一個排行榜,但也不排斥某個排行榜,對於個人相對比較認可的排行榜,給予的信任度稍微高一點,其它的可能稍低一些,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給各個高校排行榜給予一個權重賦值。
比如說上述表格中的幾個排名,我可以給予國外和國內排行榜各0.5的權重,比如美國新聞排名給予0.2權重、QS給予0.2權重,那麼泰晤士就只能給予0.1的權重了,國內的排行榜權重也是如此。
通過權重賦值再得到一個綜合的結果,可能會讓大家更為欣賞。
其它的排名意見
在網上看到最多的對高校排名意見的就是「看高考錄取分數線,誰的錄取分數線高,那麼就是誰最強?」這個意見真的準確嗎?不然。
1、在高考錄取分批次的年代,排在前面批次的高校,往往就能錄取到分數更高的學生,排在後面的高校,永遠也不可能。比如在一本、二本、三本年代,你讓三本高校去錄700分的考生,是永遠也不可能的,再有實力也不能。
即使在今天,沒有了三本,還有一本和二本,即使沒有了一本和二本,還有提前批和本科批,當你沒有資格進入一本招生、沒有資格進入提前批招生時,別人就可能領先了你一步,那麼你何以競爭過別人?
2、招生類別,即使在我們高考錄取不再有本科批次的時代,你是否以為錄取分數就完全能代表學校實力嗎?有網友統計過,國內高校錄取的類別有接近30種,不同的學校開設不同的錄取形式,那麼你開設不同錄取形式的資格就會產生不同的區別。
3、一本線就是實力線?很多持錄取分數線高低就是學校實力高低的朋友,往往無形中就把一本線或者二本線的高低作為了學校實力的排行因素,可真正一本線能代表學校實力嗎?有時候也並不一定。
總結
對於高校排行榜的看法,其實和我們個人選擇學校也一樣,在甲同學的眼中,估計清華大學是實力最強的,可在乙同學的眼中最強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再換作丙同學可能實力最強的變成中央美術學院了,這個何以比較?
所以,我們目前是一個多元的世界,對於大學的排名,也應該是多元的,不要過於強求完全統一,其實也永遠無法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