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龍車磚」、「五毒磚」嗎?你知道它們和屈原、和端午節有什麼關係嗎?
古磚是歷史的載體,一塊磚就是一本書,一塊磚就是一個故事。6月24日、25日,嘉定菊園新區以「千磚萬磚粽是情」為主題,帶領市民走進明止堂中國字磚陳列館,通過看古磚、講屈原、溯端午等一系列活動,感受端午節所蘊含的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和愛國情懷。
明止堂中國字磚陳列館坐落於漳浦路118號,館內陳列著來自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類字磚、畫像磚三萬多塊,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展品最多、品種最全、質量最高的專題古磚博物館。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起於一磚。中國建築陶器的燒造和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早期。秦漢時期產生了極富特色的畫像磚和各種紋飾瓦當,有「秦磚漢瓦」之稱。古磚因燒造成的文字圖案而具有價值,他們曾經的主人,或者留下了年份、歲時,或者記敘了個人生平、家國興衰,或者描述了農耕、宴樂、祭祀等社會生活,這讓古磚成為中國傳統金石學中一個極具特色的文物品類,很早就受到金石學家的關注。
陳列館內,字磚以吉語磚與紀年磚為主,吉語磚如「永開發」、「壽畢金石」、「張氏福堂」、「去苦怒力相思」、「生則異室死則同穴」等。還有一類是記事磚,如磚上刻著「雍州北地郡靈州縣都鄉孝義裡傅」、「姓何君諱布字子思吳王將校尉居相裡立冢於三山小山背面北向山主姓厲」、「印光大師舍利塔銘文」等,以磚證史補史,著實有趣。
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講人,明止堂中國字磚陳列館副館長顧鵬鴻身穿一襲古風漢服,將陳列館收藏的兩塊端午畫像磚——「龍車磚」和「五毒磚」呈現在市民們面前,以生動的語言講述古代人民對屈原的紀念。
據悉,「龍車磚」為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出土於四川省德陽市黃許鎮。此畫像磚正是根據愛國詩人屈原寫的長詩《離騷》而刻畫的。詩中這樣寫道:「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從該磚的畫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條飛龍,拉著一輛車飛奔向前。由於龍的速度遠遠比馬快,龍鬚被風吹得向後飛揚,車輪也由於速度太快而看不清上面的軸。車上的兩人,一人駕馭龍車,另一個坐在龍車後座的就是屈原。據史料記載,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根據他的官位級別,當時出行時都是配有三匹馬的,在此畫像磚中就以三條龍替代了。
「龍車磚」上的圖案
隨後,顧鵬鴻對漢代的「五毒磚」進行了介紹,此磚是一塊警示磚。長期以來流行這樣一首民謠:「端午到,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意為端午節過後,天氣逐漸變熱,在農田裡有五種有毒的生物開始出來了,提醒路人必須要小心。在五毒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蛇、蠍子、毒蜂、蜈蚣和壁虎。其實壁虎本身並沒有毒,由於形象比較怪異,所以當時的百姓也將它作為「五毒」之一。
「五毒磚」上的圖案
活動現場,市民們還體驗了一番包粽樂趣,將翠綠色的蘆葦葉輕輕卷握在手中呈漏鬥狀,舀入泡好的糯米和赤豆,再用細線左纏右繞,一纏一系間,一個個稜角分明的小腳粽就成型了。
今後,菊園新區將進一步結合明止堂中國字磚陳列館的館藏資源,推出「古磚文化講壇」、「古磚直播課堂」、「古磚館一日館員」等特色活動,帶領市民在古磚文化中了解歷史,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