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陽出現了明顯的降溫,人呆在室內的感受與前些天明顯不同。由於貴陽很多地方不像北方城市一樣能享受到集中供暖的福利,越來越多的貴陽人,都在想著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採暖。
從傳統的火爐、到最普遍的空調以及現在流行的水暖、牆暖等,到底哪種方式最受貴陽人喜愛呢?為此,記者走訪了市場進行調查採訪。記者走訪取暖設備開始「熱」起來11月27日,記者走訪發現,貴陽市國美、蘇寧、電暖爐店等電器商城裡,不少市民都在電暖爐與空調之間挑選取暖設備。「我家用的就是電暖爐,每天大家都能圍在一起,挺好的。」家住小河的楊先生說,不久前自己購買了一臺電暖爐,取暖效果雖說沒有地暖和空調那麼好,但一家人能夠圍坐在暖爐邊吃吃火鍋、聊聊天,看看電視也挺不錯,最重要的是電暖爐的使用費用沒有空調和地暖這麼高,每個月電費也就三四百來塊錢。「可能是天氣變冷了,最近來看的人比較多,銷量開始上來了。」一家電暖爐店老闆黃先生說,相較地暖的高費用,空調的乾燥和耗電來說,電暖爐是比較常見的小面積供暖設施,優點是局部供暖迅速、無需安裝、使用簡便、無噪音;缺點是供熱面積小、對於較大空間的升溫效果有限。市民表示根據自己需求做選擇「貴陽的樓盤當中,統一供暖的樓盤不算多,而且開發商統一安裝供暖系統,費用勢必分攤到房價當中,總價自然就更高。」家住王家橋的徐先生說,他三年前選房時,因為家裡有老人和小孩,特地關注了配套統一供暖的樓盤,不過這類樓盤的價格相較同區域的普通住宅而言都會比較高一些,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總價就會高出幾萬元,最終徐先生還是選擇了普通毛坯住宅。
貴陽人的電熱烤火箱
家住太慈橋的劉大爺一家人從外地來到貴陽十幾年了,最初時,一家人每年冬天都是燒一個大爐子,一坨一坨煤往裡面丟,家人圍著火爐子烤。 「近些年,生活條件好了。兒子硬是說要給我們安裝地暖,住起來熱和一點。」劉大爺說,他們這種老小區,根本沒有什麼集中供暖,如果是裝地暖或者水暖,等於就是要把家裡重新改造一次。「搞來搞去跟裝修一樣麻煩,老兩口用電暖爐都習慣了,現在沒有電暖爐,我們還覺得家裡好像少了些什麼一樣。」
許多單身小年輕選擇的電暖爐
「我現在對家裡的地暖很滿意。」家住貴陽市水東路某小區的付先生,五年前花了不少錢給自己家裡安裝了鍋爐地熱系統。對於取暖效果,王女士非常滿意,客廳和兒童房24小時供暖,主臥在睡覺前打開,每個月的採暖費用在一千七八百元左右。業內人士表示各有各的好處據了解,熱水地面採暖(地暖)是通過埋設於地面下的加熱管,均勻向室內輻射熱量而達到採暖效果。熱水地面採暖可以由分戶式燃氣鍋爐、工廠鍋爐、小區鍋爐房等方式提供熱源。該採暖方式有利於屋內裝修,增加2%至3%的室內使用面積。 據業內人士介紹,熱水地暖在採暖季,每平方米成本大約需要幾十元,其一個採暖季的花費就要幾千元。目前地暖的安裝價格約一百多元每平方米,其成本在自主採暖方式中比較高。
較多市民選擇的空調
冬季用空調取暖,是多數市民的選擇,家住花果園的宋先生便是其中之一。由於家中有個1歲左右的小孩,宋先生花了1.4萬元買了1臺4P的大空調和2臺1P的小空調,分別安裝在了客廳、主臥、次臥,覆蓋面積約70平方米。為了省電,一般是人在哪兒,就開哪個房間的空調。但空調取暖會讓人感覺空氣特別乾燥,長時間人也容易上火。至於費用,一個月下來,用於取暖的電費在1000元以上。據了解,空調製熱是比較方便快捷的室內取暖途徑,但是缺點較明顯。空調製熱時,室內空氣中水分蒸發過快,會使得室內空氣異常乾燥,使得人感覺渾身燥熱、眼耳目口鼻喉皮膚等處感覺乾澀。因此在空調製熱時,時間長了人比較容易上火,敏感的人會容易感到頭昏腦漲。那麼,生活再貴陽市的你,這個冬季更鍾意什麼樣的取暖方式,會選擇什麼樣的取暖設備呢,快來與我們一起分享吧。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顧啟明
編輯 王浩編審 李中迪 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