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的CT影像圖
一杯珍珠奶茶喝下去,居然消化不了,腸胃道全是密密麻麻的高密度陰影。這兩天,諸暨女孩小沈的這張腹部CT影像片在微信朋友圈裡瘋傳。珍珠奶茶還能喝嗎?有關珍珠奶茶安全性的話題,再次引發多方關注。
近日,記者調查發現,奶茶裡的「珍珠」難消化,與材質、過量飲用、個體差異等原因有關。市場管理部門和醫生也提醒,無需談之色變,但也不宜過量飲用。
過量飲用闖的禍
5月28日晚上,因肚子不適,14歲的諸暨女孩小沈去諸暨市人民醫院看病。醫生給她做了腹部CT掃描,只見其腹部布滿了一顆顆圓圓的高密度陰影,從胃部、盲腸、結腸,一直到肛門,密密麻麻,有百餘顆。經詢問得知,小沈於5天前喝過珍珠奶茶。這些陰影,正是殘留在體內的沒有消化的「珍珠」。隨後,醫生開了潤腸通便的藥物,將這些「珍珠」從小沈體內清理出去。
一杯奶茶怎麼會有這麼多「珍珠」?醫生說,小沈可能隱瞞了病史,這麼大的量,肯定不止一杯奶茶,有可能之前就經常飲用,因消化不良「珍珠」便沉積在體內。
是不是每個人喝了珍珠奶茶後都會得「奶茶病」?不一定。諸暨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何玉領說,每個人的腸胃吸收能力不一樣,產生的反應也有所不同。有的人消化功能好,容易排出,但有的人消化功能差,就容易沉積在體內。此外,「珍珠」難消化與過量飲用也有關係,像小沈這個情況,就是過量飲用所致。而且,這些不易消化物大量連續食用,極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甚至出現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珍珠」材質有玄機
珍珠奶茶裡的「珍珠」為什麼這麼難消化?它究竟是用什麼原料做的?昨天,記者走訪了一些超市和奶茶店,發現奶茶裡的「珍珠」來源不一,多數被添加了一些不易消化的物質。
據介紹,正規的「珍珠」普遍採用木薯粉、糯米等材料製作而成。一些連鎖奶茶店工作人員稱,他們的「珍珠」原材料都是總公司統一配送的,質量有保證。而市面上個別黑心奶茶店,則會在原材料上動手腳,如添加塑化劑。
鏡湖一家規模較小的奶茶店負責人透露,他們一開始都是自己做珍珠,採用的材質是有保障的。後來生意好了,也用網購的成品「珍珠」。網購「珍珠」使用很方便,只要煮一煮就好了,但裡面用了什麼材料,她也說不清楚。
某超市奶茶櫃檯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奶茶品種、口味多樣,他們為了讓產品更有彈性、更有嚼頭,加入了果凍類固狀物。記者看到,在這些奶茶的成分表中,除了大量的添加劑外,還添加了黃原膠、結冷膠等膠狀物質。據了解,這些膠狀物質主要作為凝膠劑、增稠劑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可以增強食品結構和增加風味,但前提是按正常需要量使用。
奶茶好喝要有度
實際上,市面上的珍珠奶茶不是不能喝。「只要是產品,十之八九離不開添加劑,沒有必要談之色變。」紹興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餐飲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說,在2016年和2018年,他們曾經對奶茶中的珍珠粉源做過兩次抽檢,主要檢查「珍珠」裡面的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劑含量。從抽檢的情況看,所有批次的防腐劑含量全部在國家允許的範圍內。但不超標,並不表示可以無限飲用,量多了同樣也會超標。
「一旦形成產業鏈,添加一些東西進去,性質就可能發生變化。」紹興市人民醫院營養科專家陳素娥說,從營養學角度講,牛奶和茶本身是健康食品,但不同的加工工藝,會使產品屬性發生改變。比如,在奶茶中加入糖,300毫升的奶茶將額外增加300千卡能量,這相當於多吃了大半碗白米飯。有的商家為提升口感,還會加入增稠劑等添加劑,這些都是很難消化的東西。所以,飲用奶茶,一定要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