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生還》:內心的煎熬就是罪惡最大的代價

2020-12-13 莀唐

開篇先引用一首詩人北島所寫的詩中的幾句話:

一切都是命運一切都是煙雲一切都是沒有結局的過往一切都是稍縱即逝的追尋——北島《一切》

個人覺得,這四句話是對《無人生還》最好的總結。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無人生還》。

一開始,顯得略有無趣,但是從跟隨十位認為上島的那一刻,就似乎也踏上了命運的轉輪。這轉輪一直勻速的轉動著,它的引力和慣性讓人沒有辦法再全身而退,只能是跟隨著轉輪的速度,沉浮波蕩。無論你從哪裡來,無論你有這怎樣的身份,在這轉輪之中,你只能是一個小角色。

就像是,貫穿著整部作品中的那首童謠中的十個小兵人。

瓦格雷夫法官、女教師維拉、隆巴德上校、出身貴族的布倫特小姐、麥克阿瑟將軍、阿姆斯特朗醫生、風華正茂的馬斯頓、偵探布洛爾、管家羅傑斯夫婦... ...他們在沒有登上島之前,是擁有著無憂的生活,也有著令人羨慕的身份,然而,登上島之後,他們只是一個、兩個、三個... ...十個小兵人。

他們面對的是未知的命運,他們無法擺脫的是宿命的歸結,在這裡發生的一切,都是一場無力的反抗與有力的控制之間的戲劇,這不是博弈,因為不存在平等。被殺者在明,殺人者在暗。

而書中的文字將這一場場的殺戮娓娓道來,從感官到心理層面,都被緊緊地抓住。

故事的梗概已經不需要花時間來贅述,就是上述的十個人接到了邀請來到一個孤島上,然後一個一個接連死去,死去的方式與童謠中小兵人死去的方式一樣。但是,作為讀者,尤其是在第二遍看的時候,每當重現接二連三的死亡時,都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每一種死亡方式都令人深刻。而看到最後,會有一種奇怪的想法,那就是感觸生命脆弱的同時,也感悟對生命本身的敬畏。

想想看,十、九、八、七……三、二、一,無人生還,每個人都在等待末日審判,「惡人都被自己的所作纏住了,惡人都必須歸到陰間。」

等待宣判的過程是恐怖的,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無力的等待死亡的過程。

死亡一定是回來到的,但是,卻不知道何時來到。

死亡是最終的歸宿,卻也是備受煎熬的生者得以解脫的唯一方式。

很多的推理小說都在展現「宿命」這一現象中有著心照不宣的默契,不管小說裡面的內容是被盜、失蹤等行為都不可能會引起讀者更大的興趣,唯有死亡。所以,推理作家們的書中,也許穿插著的是小打小鬧的案件,但最終令讀者們痴迷的還是對於死亡的描寫。

作家們深知讀者的需求,所以,不僅僅是推理小說,包括很多小說都是展現了兩個永恆的主題,一個是死亡,一個是愛情。

很多經典文學作品中,都是因為死亡而讓愛情看起來更加完美。這兩者代表的是人生中的兩個極端,一個是悲,一個是喜。

死亡是悲哀的,因為我們無法抗拒死亡,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就註定了我們的死亡,我們的人生長短只是一個過程,最終的彼岸還是死亡。所以,當我們存活於世的時候,我們總是離生更遠一點,離死亡更近一點。

然而,對於很多人而言,喜歡看「宿命」的故事,因為我們自己明白,生於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的「宿命」都是一樣的。

對於一本小說,尤其是推理小說,會發現,死的人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蹊蹺越好。比如《無人生還》中是個人相繼離奇喪命,這就給讀者一個吸引力,我們對自己恐懼的東西往往又充滿了好奇。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善始善終,可在面對一些小說、影視作品的時候,卻期盼著看到不同於善始善終的死亡,小說家正是利用了這一普遍心理,「死亡刺激法」屢試不爽,小說也是銷售量驚人。

《無人生還》還有一點令人心生恐懼,就是開篇的那一首童謠。我們都經歷過,在小時候,明明自己說的是實話,家長們卻一邊向我們使著眼色,一邊說「這孩子,童言無忌」。

所以,孩子會毫無忌憚的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形容孩子還有一個詞叫做「童真」。而在西方國家,也是有著這樣的一種解釋,說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所以孩子的話就是在傳達著上帝的意旨。孩子的童謠,往往都是一語成讖。

我們舉個例子,當年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那氣吞山河的豪邁也終究逃不過兒歌中「上我之堂,距我之床,顛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的宿命。

不過,有一點大家可能忽略了,孩子們是可以隨時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孩子們不會總結表達,很多童謠是孩子們在傳誦,卻並不是出自於孩子們之手。

而《無人生還》用了一首流傳已久的童謠作為貫穿整個小說的部分,細思極恐,這首童謠出自於孩子們的嘴,但是,卻不知道出自於哪一個成年人的手。

相繼死去的人,和小兵人一樣的死法,這是刻意的模仿。

但到底是誰模仿了誰?

再說到小說本身,阿婆在《無人生還》中開創了以暴風雪山莊的模式,就是互相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一群人,聚集在一座建築物之內,然後因為各種原因,不得已要與外界隔離幾天,非但個人無法進出,甚至也無法與其他人取得任何聯繫。然後,在這期間發生事件,大多數是連環殺人事件,而兇手就隱藏在眾人之間。

熟悉吧,看過柯南、金田一的小夥伴是不是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劇情都是如此,實際上,開創這一劇情的就是《無人生還》。

而這個孤島雖然沒有暴風雪,但是卻有著巨大的風浪,電話打不出去,信號發布出去,人也走不出去。當第一個死者出現之後,其餘的人大都是陷入了恐慌,之後,突出的就是人的無力與脆弱,有時候外加人的自私與惡毒等等。總之,在有限的空間裡,把宿命放大,讓人無可遁逃。

個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看的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翻譯的也是非常好了。舉個例子,在《無人生還》第二章第二節末尾處寫道:

「這是個令人著迷的時刻。此刻,安東尼馬爾斯頓似乎已經超凡脫俗。此後,能夠回想起當時這個情景的不止一個人。」

這樣的闡述有一種《百年孤獨》開篇的既視感——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這種語言一直貫穿著整本小說,在讀的時候,不僅僅讀了一個故事,而且也被微妙的描寫抓住。作者的高明在於,困獸猶鬥的掙扎,越堅強越悲哀。而這種掙扎於悲哀,才是真正的引發讀者心緒波動,被小說吸引,為故事而痴迷的根本。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小說。

相關焦點

  • 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的《無人生還》,到底具有什麼魅力?
    等待的過程,煎熬中撕開的人性,生存的法則都將覆滅。誰是最後的贏家,誰主宰了一切?《無人生還》講述的是十位人被同一個人同時騙到與世隔絕的小島上,進行一場人性的考驗,最終都沒能逃掉死亡的命運。在他們踏上死亡的航船時,死亡之手也正向他們招手。愚蠢遲鈍的人們並沒有發現,但將軍和一個沒有信仰的殺手卻敏銳地捕捉到一絲危險的信息。
  • 煎熬就是野心的代價!大波動行情下如何做決策?
    可見兩天行情就是這樣跌宕起伏,不斷地打破市場的預期。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專注基本面研究的李螢老師特別發文,由心出發,成功與失敗交疊,與大家分享她的近期投資體會!無論牛市還是熊市,投資人都會承受各種內心煎熬——放飛牛股的痛苦,逼空追不上的煩惱,暴跌賣不出,市值腰斬的痛苦......還有各種折磨:橫盤的折磨,陰跌的折磨。除了行情波動帶來的痛苦,最大的苦痛莫過於選錯了投資標的造成巨大損失的切膚之痛。
  • 豆瓣評分9.0的《無人生還》:這本書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魅力?
    他的罪惡是有了故意讓人死的念頭,並且推波助瀾完成別人死亡。接著是管家羅傑斯,他唆使自己的媳婦不給老太太吃藥,後來分得一部分遺產。他的罪惡是,有了間接導致別人死亡的行為。他的罪惡是因為自己的私利,導致別人死亡。隊長隆巴德某次遇難,曾扔下二十多個本地黑人,讓他們死在林子裡。他的罪惡是:讓二十個無辜的人喪命。
  • 讀《白鹿原》對白嘉軒那些罪惡的漠視,就是對我們內心罪惡的縱容
    我既然讀書,就不會選擇大家經常提及的自我妥協,我對人情世故的態度沒有留任何容忍的餘地,就是反對和唾棄,我始終認為像「明哲保身」這樣的態度,像「人情世故」這樣的原則,都是「奴性」的一種表現方式而已,我把這種人完全的擋在我的朋友圈之外,我始終認為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好與壞在這裡不是綜合的定義人品,而是針對具體的行為
  • 內心煎熬自責不知如何是好
    雖然一開始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可是事情真的發生了還是內心很惶恐不知如何是好,一邊是哭泣的父母,一邊是絕望的妻子,我是個有罪的人,所有的錯都是我做下的,可是還要讓我的親人跟著我受罪,如果有再來一次的機會,就算打死我我也不能這麼做。
  • 史上銷量第一、賣了1億冊的神作《無人生還》,到底講個啥故事?
    無人生還。警察到了島上,也對狀況感到迷惑。兇手到底是誰?又是如何完成這個完美的犯罪呢?看到這裡,相信不少人都猜出今天要寫的書是什麼了。對,就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傑作《無人生還》。(一)故事從八位客人們前往孤島時的內心獨白開始。
  • 經典懸疑話劇《無人生還》椰城上演
    專心「追兇」的海口市民吳先生則全程關注著舞臺上每個人的一舉一動:「《無人生還》是典型的暴風雪山莊模式(指一群人聚集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內,由於特殊情況而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絡,所有人都暫時無法離開這個環境,與此同時,眾人中有人死亡,兇手就在這些人當中),我知道兇手就是其中一個,所以我想嘗試把他『揪』出來。」
  • 地久天長:煎熬的內心,何時才能回歸平靜(耀軍)
    存在於心裏面,熬煎著對生活的熱情,煎熬著無形的壓力。明明已經過了很久,但仍然很在意,連記憶都形成了慣性,在那麼些日子裡,去想,去懷念,去追思。不是不想解脫,而是解脫不了。經歷著內心的煎熬,苦尋著一個解脫的開口。留著淚水卻說自己忘了怎樣流淚,這樣無形的悲涼感越發觸動人。亦如地久天長裡的情感基調一樣,看似緩緩發展,慢慢道來,不經意間帶你進入這悽慘的人生旅途中來。從頭到腳都有一種「心累」的感覺,善良而感傷的人性之情,增添了悽悽然然的氛圍,無端生出一股所見之處皆「荒涼」的感覺。
  • 任何時候的等待都是一種煎熬!
    任何時候的等待都是一種煎熬!今天接到辦案民警的通知,我老公正式逮捕,書面通知過幾天就寄到! 說實話,當聽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內心沒有一絲波瀾,因為這是意料之中的事! 慢慢的,我也開始習慣了這種煎熬,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上有老下有小,照顧好他們是我的責任,我必須堅強!至於我老公的事情,就交給律師去處理吧!
  • 《美國田園下的罪惡》:世間最大的罪惡敵不過人心冷漠
    經過真實事件改編的《美國田園下的罪惡》是一部看完之後,在憤怒之餘還遍體生寒的片子,不僅僅是使我哀嘆人們內心的醜惡,更令我難受的是無人而援的冷漠人心。西爾維亞與珍妮姐妹由於父母工作性質的原因,暫住在了她們偶然認識的好朋友一家中,好朋友的媽媽歌特魯德有著很多女兒和兒子,他們都很歡迎姐妹倆的到來,這看起來似乎一切都很好。
  • 《鶴唳華亭》人人都無奈,蕭睿鑑虐兒子,封賤婦為後,內心也煎熬
    《鶴唳華亭》人人都無奈,蕭睿鑑虐兒子,封賤婦為後,內心也煎熬。文/巖姐 原創內容,抄襲必究!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要想過好一生,最難得還是糊塗。電視劇《鶴唳華亭》中,人人都有自己的無奈和委屈,即便如皇帝蕭睿鑑,未必內心不煎熬。黃志忠飾演的蕭睿鑑,高高在上,天下都是他的。伴君如伴虎,即便他自己的親兒子都戰戰兢兢,更不要說其他的人,他對自己親封的太子蕭定權很嚴格,甚至到了殘酷的地步,鍛鍊是真的,虐也是真的。
  • 豆瓣8.3《罪惡之家》:罪惡的根源,道德的喚醒
    1844年一位英國工廠視察員在議會作證說:「最大數量被僱傭來上夜班和長時間白班的人是婦女,她們的勞動更便宜。」根據相關數據的統計,英國工業革命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更殘酷地剝削童工、女工來擴大再生產投資的。主要因為童工、女工比較聽話,易於管理和培訓,更重要和根本的原因是報酬低。
  • 江西張玉環案,度日如年:內心備受煎熬
    導讀:幸福的家庭分崩離析,妻兒老小還要遭受旁人指指點點,讓他的內心備受煎熬。失去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只剩下行屍走肉般的靈魂,就算永遠找不出真兇,也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而冤枉好人。帶著孩子寄人籬下,受到的傷害無人知曉,遲到的正義,作用已經不大了。
  • 生活不易,難的不是生活而是內心的煎熬
    我的籤名是天生不足,自學成才,就是激勵我自己必須萬事靠自己,只有自己打拼,自己學習的才是真實的。從小我就是內心,敏感而且自卑的孩子,農村孩子,一沒好的教育資源,二沒經濟條件,吃得少,幹得多,外地遠的地方都沒去過,確實容易自卑。從小就沒有零花錢,沒有課外書,偶爾得到一張報紙都很珍惜,可惜我讀書沒啥天賦,所以成績偏科很厲害,數理化一直是墊底的。
  • 看阿婆的《無人生還》,看到開頭,你是否猜到了結局?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阿婆的小說《無人生還》,先聲明一下,我不會在文章中有任何劇透,當然也不希望好事者在評論下方劇透,那樣就失去了推理的樂趣了,誰要是劇透了,別怪我罵他祖宗十八代哈。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看這本書的,反正我拿到這本書是一口氣讀完,一抬頭,東方已經露出了魚肚白。
  • 「堅持真理」的射手座為何會內心煎熬?
    但是,通常最受今天出生的人的不穩定情緒和不安定感覺所折磨的人,其實就是他們自己。他們雖然有時過於幹涉他人,但是別人卻很難想像隱藏在他們內心的痛苦,那種對自己的不滿與內心的煎熬,大概只有感覺細膩的人才有可能發現得到吧。
  • 勞榮枝案開庭審理:這二十多年來內心是備受煎熬的
    「這二十多年來內心是備受煎熬的,我也是受害者」。
  • 神鵰:面對十六年後重逢的楊過夫婦,她內心的惆悵與複雜最是煎熬
    從故事中的種種跡象表明,包括在英雄大會上,郭靖對小龍女(外稱楊過的師父)提出把郭芙許配給楊過時,郭芙臉上歡喜的表情可見是發自內心的。所以說郭芙對於楊過的愛也是發自內心,還是從小一點一點聚集起來的,但是郭芙豪門小姐面子讓她不願表達出來,甚至常常做出一些背道而馳的事情出來,他們之間的感情也註定不可能了,那種複雜、惆悵、自食苦果的感受,或許多少個夜晚她都在默默的煎熬與折磨中度過,郭芙得到了一切唯獨失去了從小心中那份埋在心底的愛,不知是悲還是幸呢。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
  • 入職三個月發現工作內容和公司描述完全不同,且內心備受煎熬,拿到了另一家公司的offer,該不該辭職?
    找工作不就是這樣嘛,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絕對不能將就,將就是對自己發揮最大的限制。即便你現在不辭職,等過上一陣子還得辭職。因為你會被現實活生生地逼著離開,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選擇合適的工作。一旦進入拖泥帶水的階段,就是想走又不動身,不想走又靜不下心,就會令一切變得更糟糕。工作工作沒有進展,能力能力發揮不出來。本身就不好過了,再遇到急脾氣的領導,說不定還會對你進行特別「關照」,提前淘汰你。
  • 美國電影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
    無人生還影評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愛情故事其實這部電影就是一個關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重口味愛情故事,一個心理變態但卻勇敢追愛的怪大叔,喜歡把年輕漂亮的姑娘囚禁起來,還劃破自己的靜脈賭的就是認定小姑娘一定會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