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廈門日報訊(文/記者佘崢 通訊員 莊洋 圖/海滄教育局提供)福建省最近公布的省級示範幼兒園,海滄區是「明星」——這次新增了12所「福建省級示範幼兒園」(簡稱「省示範園」),有3所即四分之一在海滄。
上月底,海滄天竺幼兒園、東孚中心幼兒園和綠苑幼兒園同時晉升為省示範園。在同一批新科省示範園中,一個區佔據3所,不好說「後無來者」,但是,肯定是不多見。
至此,海滄有五所省級示範幼兒園,即海滄現有的10所公辦幼兒園中,一半是省示範園;如果加上3所市級示範園,則海滄公辦幼兒園中,八成是省、市示範幼兒園。
僅僅在三年前,上述數字都是不可思議。自海滄實驗幼兒園2009年晉升為省示範園後,很長一段時間,海滄區一直維持一所省示範園的狀態。不過,從2013年起,這個區優質公辦幼兒園的建設猶如坐上「直升機」——2013年,海滄區新增一所省示範幼兒園和三所市示範幼兒園,這次三所同時晉升「省優園」,又是一個轉折點。
分管幼兒園的海滄區民辦教育管理中心主任黃海生說,這樣一來,海滄的每個街道都至少有一所省示範園。
但是,他同時說,他們並不是為了單純地追求數量,而是希望通過省示範園的布點,來帶動片區其他公民辦幼兒園的進步。
這裡的一個背景是,在過去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裡,海滄公辦的學前教育一度停滯建設,因此,目前,和其他地方一樣,海滄八成以上的幼兒園是民辦幼兒園。海滄區教育局局長陸曉紅說,公辦幼兒園辦得再怎麼好,「一枝獨秀」也是「杯水車薪」。
2010年,海滄開始探索公辦民辦幼兒園統一片區管理模式,每個片區都有一所優質的公辦園,來幫扶幾所民辦園或者普通(新建)公辦園。海滄區幼教教研員許耀琳說,有很多細則來制約這種幫扶是實質的,而不是流於表面形式,譬如說,公辦幼兒園要派出兩名教師,每周定期到民辦園進行各種檢查。
陸曉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三所幼兒園同時晉升「省優園」,會更加令人欣喜——它意味著有更多的民辦園將被引領到更高的水平,最終會有更多的海滄娃因此受益。
【新聞幕後】
他們為什麼能進「省優」?
【天竺幼兒園】
「食育教育」健康吃開心玩
「你看,向日葵裡有什麼?」
「我們挖了好多地瓜!」天竺幼兒園孩子下地種菜。
每月有一次,海滄天竺幼兒園有一次主題餐,孩子們拿著自己選擇的餐票,來決定中午要吃牛排、拉麵還是閩南特色小吃。
主題餐只是天竺幼兒園眾多「好料」之一,更重要的是,它代表其獨一無二的「食育教育」。天竺幼兒園園長蔡一娉說,撇開深奧理論,幼兒園其實就是要讓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食育教育」足以覆蓋這三大任務。
自己種菜「吃」出健康習慣
「食育教育」指的是對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很少人會想到位於天竺山腳下的這所農村幼兒園在這方面走在那麼前沿。譬如說,幼兒園購置榨油機,除了為孩子演示「花生進去油出來」的過程,榨下的油都送進廚房自用。
天竺幼兒園的孩子接受「食育教育」的一個渠道是「下地種菜」,幼兒園在附近擁有一塊三畝的菜地,它被分割後承包給各個班級,由小孩們決定要種什麼,然後,孩子們去播種、澆水、施肥、拔草和收割。
豐收的喜悅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收成都成為孩子們的盤中餐,譬如說有的班級種地瓜,老師就帶領他們在附近堆砌土灶,現烤地瓜。
從播種到收成,孩子們了解到健康食材的生產過程,而且,這一過程改變了不少孩子不喜歡吃蔬菜的毛病。蔡一娉說,他們對自己種出來的菜都滿心歡喜,甚至連榨胡蘿蔔汁也喝得津津有味。
砌土灶「吃」出閩南文化
天竺幼兒園的「食育教育」並不是只顧吃,它還滲透閩南文化的傳承。三年前,這所幼兒園在食育教室裡砌土灶,即閩南古早燒柴火的灶。每個星期,每個班級孩子都要輪流到這間教室上一堂課,學習製作健康的閩南美食。
除了主題餐,這所幼兒園每月還有一次自助餐和一次團圓餐,後者要孩子圍著圓桌吃飯,餐桌的禮儀教育會趁機灌輸其中,諸如要大家都坐好了才能動筷,只能夾自己眼前的菜等。
蔡一娉認為,只有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為孩子一生的健康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東孚中心幼兒園】
「土」法培養自信山裡娃
「抽水機太好玩了!」
東孚中心幼兒園孩子用泥巴「搭積木」。
海滄東孚山邊村裡的東孚中心幼兒園,晉升為省示範幼兒園,「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玩泥巴學制窯 玩具原生態
這所幼兒園有個辦學的樸素想法:就地取材,即如何把鄉村的景致搬到幼兒園裡,泥土是其中之一。每隔一段時間,園長郭麗玲就要帶領老師到村裡去挖土,搬到幼兒園裡,讓孩子玩泥巴。
除了搬土,幼兒園還「搬」窯——山邊村附近是著名的窯鄉,孩子們在幼兒園學習製作簡單的窯製品。
這家幼兒園有一個攀爬牆,是老師從附近的天竺山撿來的竹筒、竹竿做成的,獨木橋則是用被人丟棄的原木建成的。這並不是因為幼兒園缺錢,而因為「買的不如我們做的」——做的玩具更符合教育者意圖,且更環保。
這所幼兒園的中庭成為這些自製玩具的集結地,每天,孩子們都到這裡選擇玩具,然後開展戶外活動,譬如說打野戰,用的「武器」之一是彈弓,當然,「子彈」是老師用紙做的。
郭麗玲驕傲地說,現在,山邊村的很多「景點」,都可以在幼兒園裡找到,譬如說,幼兒園的戲水池,「本尊」就是附近的日月谷。
玩高蹺體驗傳統習俗
其實,不僅景點,還有習俗。高蹺是東埔村的傳統項目。大人們玩的是高蹺,幼兒園就讓孩子們玩「低蹺」。
在這次幼兒園迎接省示範園的評估中,東孚中心幼兒園的一名孩子,很盡心地指導省裡來的專家踩高蹺,試了幾次沒能成功,他最後總結說:就是因為你穿了高跟鞋啦!
郭麗玲聽了孩子毫不露怯地對專家進行「批評」,覺得很欣慰——事實上,「土」法教育的幕後,隱藏的除了愛鄉教育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幼兒園要把內斂的山村孩子培養成自信、活潑、富有探索創新精神的品性淳良的人。
【綠苑幼兒園】
綠色教育讓「小鬼當家」
「吃什麼玩什麼我們做主。」
綠苑幼兒園孩子認識植物。
綠苑幼兒園正如其名,特色是綠色教育。一說到綠色教育,大家都想起花草樹木,或是環保,不過,園長餘雲圭連說:NO!NO!NO!
綠苑幼兒園的綠色教育是一種廣義的「綠色」,即要遵從孩子的身心特點和需要來開展「真遊戲」,把自主權歸還給孩子。
「真遊戲」當然是相對於「假遊戲」,後者被界定為大人根據臆想中孩子的需求開發的,在不少幼兒園廣泛存在。
餘雲圭說,在綠苑幼兒園,我們儘可能地把幼兒園「還」給孩子,或者說,「交」給孩子,讓「小鬼當家」。譬如說,每天下午的戶外活動,孩子們自己組成志同道合的小組,然後再商量要玩什麼遊戲。
小小孩甚至參與制定班級規章制度。在閱讀區域,最開始是沒有規則的,但是,在意識到一些人吵吵鬧鬧影響別人後,孩子們決定了閱讀區的第一條規矩:要小聲說話;而在書本雜亂無章地堆放後,他們自己認為很有必要加入一條:要把書放回原處。當然,他們制定的規則,一般用圖表達。
大班的孩子開始學習一些簡單的數的概念,他們會被老師帶到超市,每人拿著爸爸媽媽給的幾元錢買他們喜歡的東西。當然,孩子們也會被帶到附近的大屏山,去認識昆蟲,或是被帶到海滄灣,去感受家鄉的美好。
這次省示範園評估,專家們聽了幼兒園的一節課,介紹「我的家鄉」,一位專家的點評居然是:聽了孩子們的介紹,我竟有了在海滄買房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