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喜翠:如何與精神分裂症病人溝通

2020-10-23 高喜翠主任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狀態非常敏感,所以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溝通時,常常會不被信任,同時患者也不願意吐露心聲,加大病情治癒難度。下面介紹幾種與精神分裂症病人溝通的技巧,可以使患者心理防備降低,有益於吐露心聲,解開心結。

1.耐心──患者的康復需要時間。患者的康復過程是長期的,進步是微小的,家屬要有耐心去等待,期望值不要過高。每個患者恢復的速度也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病程發展規律。

2.冷靜──與患者相處時難免會發生矛盾和不快,家庭氣氛有時可能會變得緊張和煩悶,但一定要緩和這種局面,創造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

3.給予他們活動的空間和機會──家庭成員須懂得給予患者獨處和自娛的重要性,也須在需要的時候陪伴他們,並且提供給他們參加活動的機會。但是也要學會拒絕患者過分和不必要的要求。

4.忽略那些你無法改變的事實──別介意一些既定事實,尤其是患者的症狀,如聽到"聲音"、言語不切實際、社會性退縮和淡漠。但是不要忽視病情復發或出現暴力行為的"信號症狀",此時應立即尋求幫助。

5.簡單化──講話要清晰、平和、簡潔和中肯,必要時要重複所說的話,因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語言信息傳遞過程有障礙。

6.重視病情復發的"信號症狀"──根據以往的經驗來注意病情復發的跡象。在病情完全復發之前,這些跡象常常表現為行為和情感方面的改變。

7.不濫用酒藥──這可能會使症狀加重或引起復發。

8.傾聽,然後交流──積極地傾聽並不時作出回應,然後談出你的感受以確認你是否真正理解了患者的陳述。

相關焦點

  • 精神分裂症怎麼治療? 精神分裂症應吃什麼藥?
    原標題:精神分裂症怎麼治療? 精神分裂症應吃什麼藥?   由於現在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產生心理疾病的也越來越多,所以在壓力越大越來越大的社會條件下,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就會變大。因此,不管如何我們如何都應該適當的來讓自己得到身心放鬆,這樣患心理疾病的概率就會降低,自己也會越來越開心,但是假如我們患有精神分裂症,我們應該怎樣來緩解它們呢?
  •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由於大腦功能出現問題,導致不正常的思維、情感及行為的疾病。它是屬於重性精神病之一,嚴重影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工作、社交、生活及自我照顧的能力。那麼精神分裂症它的初期表現是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析一下。
  • 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五種心理治療整合模式
    大約一個世紀之後,精神分析對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內的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療引發了重大轉變。儘管Freud本人認為精神分析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無效,但是20世紀40年代還是出現了一系列有關精神分析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報導,這些報導還指出治療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因此精神分析療法被用作對精神分裂症的治療,通過治療關係與溝通過程,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發展健康的自我意識。
  • 王強:精神分裂症的誤解與事實
    如果像聽友講的,他只是去想像一些美好的事物,掙到500萬,如何消費這些錢。每個人都有嚮往的一個美好的願望,但是不要為此鑽牛角尖,並一直執著此事,甚至去落實(買車買房),這樣的話可能真的就離住院不遠了。將它定義成為精神分裂症,是指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分不清主觀和客觀,他的幻覺、妄想,很難用理性的思維區分開來。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病人堅稱的妄想說「我是永遠的20歲」,其實他已經40幾歲或者50幾歲,如果你問他你今年幾歲?他說「20歲」。再問他今年是几几年,他說是2020年。你哪一年出生的?他說我是1960年出生的,或者是1980年出生的,那麼你減一減是多少歲呢?
  • 精神分裂症為什麼叫「分裂」?#精神障礙專題#
    每到畢業季,在畢業、分離、情感、就業等生活大事件的刺激下,一些精神問題、行為問題也進入了高發期。 某市精神病醫院院長曾說過,人群中約20%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於是大家笑言「五人行,必有一精神病」。 那到底什麼是精神病,什麼又是精神分裂症?從今天起,我們推出「精神障礙專題」,分三期帶各位一塊兒了解。
  • 精神分裂症是怎麼引起的?精神分裂原因
    精神分裂症是怎麼引起的?引起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原因有這幾點:遺傳、外部環境壓力及性格問題所引起的。
  • 妄想症與精神分裂症之間的區別
    妄想症患者沒有精神分裂症病史,也沒有明顯的幻視產生。 妄想是一種在病理基礎上產生的歪曲信念,病態推理和判斷,可以呈系統並表現出邏輯層次,也可以瞎七八搭、不成章法。
  • 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分裂症有什麼不同?
    說起精神分裂症,相信很多人會聯想起人格分裂,其實這兩種疾病完全不是一種疾病,下面我就給大家詳細講講,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的不同?精神分裂與人格分裂的分別症狀是什麼?精神分裂的症狀:1、聯想障礙:精神分裂特徵初期表現,思維鬆弛(思維散漫)、破裂性思維、邏輯倒錯性思維、思維中斷、思維湧現(強制性思維)或思維內容貧乏及病理性象徵性思維。
  • 精神病人都很可怕嗎?一篇文章打破你對精神病人的偏見
    不過一開始醫生只是探討人格基本功能層面,後來人們開始探討精神病人時更多傾向於他們的精神問題,這一點是不同的,以至於最後大家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數是多重人格活著人格分裂患者。臨床描述、症狀精神分裂症有很多種形式,嚴重程度變化不一。但無論怎樣,這種病的主旋律始終保持一致。
  • 濟南神康醫院提醒:精神分裂症自測,早發現,早治療
    濟南神康醫院張淑芹院長指出,精神分裂症如果不治療或治療不當,會遷延性發展,病程可長達數月或數年,嚴重影響病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引發病人自殺和他殺行為。【自測】精神分裂症自測,早發現,早治療精神分裂症越早發現,治好的機率就越大。很多精神分裂症病人由於沒有及早發現精神分裂症,從而錯過了佳治療時間,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 患上精神分裂症有哪些症狀?我們又該如何治療呢?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的經常聽說精神分裂症吧,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精神分裂症呢,可能大部分人是在電視裡面常常能聽到精神分裂這個詞,然而在生活中是比較少見的,所以這樣就導致了很多患者,在患病的初期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從而就嚴重的耽誤了最近的治療時機,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要多去關注精神分裂症的效果事項
  • 精神分裂症與心理因素有何關聯?
    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症的發病與病前心理健康有密切關係。有學者曾於1995年在北京某精神病專科醫院,對住院的、病史資料齊全的、家屬能提供可靠情況的52例確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研究。採用王極盛教授編著的《青年心理學》中的5條青年心理健康標準作調查工具,並將這5條各劃分為優、良、中、差、極差5個等級,對病人病前心理健康進行調查評定。結果,從每個病人在每一條心理健康標準中的得分可以看出,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心理健康都存在著某些方面的問題。
  • 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手術治療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持續、慢性的重大精神類疾病,是精神類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據統計,中國目前有超過1600萬重症精神病患者,但其中僅一半獲得治療。精神分裂症起病多緩慢,逐漸進展,病程遷延,有些症狀在經治療後可緩解,但也可復發,或多次復發。
  • 心靈深處的湍流:解讀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
    皮內爾指出,像馬修斯這樣的病人應該離開瘋人院,改由家人來照顧,要採用人道主義原則來對待這類疾病。他的觀點無疑是現代精神醫學的開創之作。故此,菲利普·皮內爾被尊稱為現代精神醫學之父。 自菲利普·皮內爾1809年發表了期刊報告後,一直過了近90年的時間,精神分裂症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字。
  • 精神分裂症的初期表現形式
    思維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徵性的障礙。其特點是病人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思維聯想散漫或分裂,缺乏具體性和現實性。 情感淡漠、情感反應與思維內容以及外界刺激不配合,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徵。最早涉及的是較細膩的情感,如對同志的關懷、同情,對親人的體貼。
  • 精神分裂症是不是一旦發作就會終生不愈?該怎麼治療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治癒率確實較低,一般約1/3的病人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之後預後較好,約1/3的病人需要長期服藥,帶著症狀生活,而還有1/3的病人即使接受治療,其康復的效果的效果也不理想,而且逐漸轉為社會功能衰退。
  • 怎麼識別早期精神分裂症,為何要劃分陽性與陰性?
    目前,越來越多的醫生已經習慣將精神分裂症的多種表現劃分為兩大類——陽性症狀和陰性症狀。前者包括一些外在的、顯露的症狀,比如幻覺、妄想、行為紊亂等;後者包括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症狀,比如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向缺乏等。
  • 警惕精神分裂症!
    經過陳傲貴主任的詳細詢問與檢查,最終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通常表現為精神活動脫離現實,與周圍環境不協調,以及思維、情感、意志活動之間不配合。如果急性發病,出現興奮躁動、行為怪異等時可能會立即送患者到醫院治療。但小李從發病到就醫,前後經歷了一年。這是因為小李的病症以精神活動遲鈍為主,表現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寡言少語,生活懶散,學習成績下降。
  • 22年的精神分裂症康復之路
    小小的我,15歲就罹患重性精神障礙。幻聽,妄想,焦慮,強迫,抑鬱從此便與我形影不離。我每天穿著邋遢的衣服,活在妄想中,而且總是能聽到有同學和鄰居在背後對我議論紛紛,不夠友善。經介紹,我來到北大六院門診,被大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用上了當時療效最好的藥氯氮平,每天乖乖的按醫囑按時按量服藥。
  • 精神分裂症的「出格舉動」讓家屬倍感無望 還能重拾家庭溫暖嗎?
    原創文章,盜用必究家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如同裝了一顆不定時炸彈,據調查顯示,約有49%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曾有過家庭暴力行為。而我國公眾對精神障礙的知曉率不足五成,接受治療的人數只佔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療。因為情緒壓抑、憤懣,於是將攻擊他人作為一種宣洩手段,成為社會公共安全的潛在危害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為的因素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家庭環境是除疾病因素外引發暴力行為的又一主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