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相關骨盆關節疼痛包括恥骨聯合痛、骶髂關節痛、骨盆帶症候群(全部3個骨盆關節痛)。因研究定義而異,妊娠期間及妊娠後的骨盆帶疼痛的發生率為6%-65%。骨盆帶疼痛的評估目標是確定疼痛位置和排除其他原因。若通過體格檢查確定了疼痛的位置,則通常可以做出診斷。如果女性有頑固性疼痛、發熱、神經系統症狀(包括無法行走)伴骨盆帶疼痛的表現,應通過放射影像學檢查行緊急評估。
圍產期恥骨聯合疼痛較常見,但很少發生恥骨分離(恥骨分離、恥骨聯合分離、恥骨骨炎),在妊娠中的發生率不到1%。估計的危險因素包括:巨大兒、急產或第二產程過快、子宮收縮劇烈、既往骨盆病變或骨盆環創傷、多胎產以及產鉗分娩。
骨盆關節的活動性增加和/或不對稱會使骨盆區在妊娠期間和/或產褥期易發生疼痛。恥骨聯合在妊娠第10-12周受到高鬆弛素濃度的影響而開始增寬。這種增寬使恥骨聯合的活動性增加,進而引起疼痛。機械性牽拉也可能起一定作用。在觀察性研究中,具有恥骨損傷高風險(如,第二產程>150分鐘,存在3度或4度撕裂傷,器械助產,嬰兒出生體重>4000g)的女性產後MRI通常顯示骨髓水腫、恥骨骨折、肛提肌撕裂以及恥骨聯合異常增寬或囊性擴張。
恥骨聯合疼痛和/或分離通常表現為:恥骨上疼痛、壓痛、腫脹和水腫,疼痛可放射至腿部、髖部或背部。疼痛常於負重時加劇,尤其是在行走和上樓梯時。在床上翻身、提東西或從椅子上起身也可能引起疼痛。部分患者可因腹部壓力增加而疼痛加劇,如咳嗽或打噴嚏。一些女性報告會因為疼痛在夜間醒來。
向雙側股骨轉子施壓或在腿伸直的情況下屈曲髖部可觸發恥骨聯合疼痛。罕見情況下,通過體格檢查可能發現恥骨聯合水平上有可觸及的凹槽。需注意,非妊娠女性的正常恥骨聯合間隙為4-5mm;而妊娠女性的恥骨間隙可增加至少2-3mm。根據症狀持續存在以及影像學檢查發現分離超過10-13mm,可診斷恥骨聯合分離;但由於可以根據症狀和治療反應做出臨床診斷,所以放射影像學檢查並非必要。影像學檢查有助於確診和確定治療進程。需注意,恥骨聯合分離的距離不一定與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功能喪失的程度有相關性。一項研究納入有一過性或持續性骨盆關節疼痛的女性以及對照組,進行了骨盆和低位脊柱X線、MRI、試紙尿幹化學檢測和血液檢查(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全血細胞計數、肌酐、類風溼因子、抗核抗體),未發現這些檢查有助於診斷。
恥骨聯合分離女性的標準治療方法是保守治療:側臥位相對休息,使用護腰帶支撐骨盆,使用助行器或拐杖步行,以及分級鍛鍊方案。尚不明確聯合治療能否加速恢復。至少有一個專家組建議對伴發前後骨盆環損傷的女性行手術治療。非甾體類抗炎藥有助於控制產褥期疼痛。有研究報導已對恥骨聯合分離≥4cm並伴有持續疼痛的女性採取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但是極少需要進行該手術。
與骶髂關節相關的後骨盆關節疼痛很常見,且通常包含在廣義的腰痛中。危險因素包括:產次增加、既往腰痛史、情緒緊張、肥胖、母親年齡小、受教育程度低、月經初潮早、從事體力勞動以及剖宮產。
後骨盆關節疼痛也稱為骶髂關節疼痛,表現為發生在髂嵴後方與臀溝之間的銳痛,尤其是在骶髂關節附近,可為單側或雙側疼痛。疼痛可能會放射至大腿後側,可能合併恥骨聯合的疼痛或單獨存在。疼痛可能在承重時加重,但久坐也可引起疼痛。可能存在骨盆底壓痛,但似乎不影響盆底功能。該診斷需要排除腰椎引起的疼痛。
後骨盆關節疼痛的評估方法是後骨盆疼痛激惹試驗。囑患者呈仰臥位,髖部屈曲90°,檢查者在患者膝蓋上以及沿股骨向髖部施加壓力,同時將另一隻手置於患者對側髂前棘以固定骨盆。引出同側臀部疼痛即為陽性。此外,觸診骶髂關節,尤其是背側長韌帶(腰窩),可能顯示有結節或有壓痛。主動直腿抬高試驗是一項功能檢查,當患者自己抬高腿部感到困難,但在加壓情況下比較容易時,提示存在骨盆帶疼痛。
骨盆帶症候群即全部3個骨盆關節痛,疼痛發生在在髂嵴後方與臀溝之間的骶髂關節處。疼痛可放射至大腿後側。
骨盆帶疼痛的處理通常包括疼痛的支持治療,針對穩定性鍛鍊的理療,以及適當時選用支撐器或護腰帶。其他治療包括注射和針刺療法,但效果尚不明確。
(1)止痛
非藥物治療方法包括熱療、冷療及手法治療,如按摩或脊柱推拿。如果選擇藥物治療,雖然一項meta分析報導乙醯氨基酚對非妊娠患者的效果與安慰劑一樣,但妊娠期和產後均可使用該藥。妊娠12-30周和產褥期可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避免在妊娠期使用阿片類藥物。
(2)理療
理療可減輕疼痛和提高關節穩定性。穩定性鍛鍊是針對支持骨盆帶的肌肉(如髖內收肌群和髖外展肌群、臀大肌、腹橫肌),且這種鍛鍊需在理療師的指導下進行。雖然理療通常有幫助,但接受針對性理療後仍無改善的重度骨盆帶疼痛女性應進一步排查骶骨壓力性骨折。
(3)支撐器或護腰帶
護腰帶可以對骶髂關節施壓和使其保持穩定,並改善骨盆、背部、髖部和雙腿等部位的承重力分配。護腰帶的作用是提供支撐,減輕疼痛(包括後部疼痛),以及治療恥骨聯合分離。骨盆帶可顯著減少骶髂關節的活動性,繫於髂前上棘的尾部效果最佳。活動性減少與主動直腿抬高試驗結果改善有關。至少有一項病例研究描述了使用彈性骨盆護腰帶緩解重度(41mm)恥骨聯合分離。
(4)注射
經止痛藥、理療、支撐裝置等保守治療無效而有持續疼痛的患者,局部注射緩釋皮質類固醇製劑可能有益。注射前需要排除需更積極幹預的嚴重解剖結構損傷和神經系統問題。至少已有一項試驗報導了在坐骨棘上骶棘韌帶附著處注射緩釋皮質類固醇製劑後疼痛減輕。
(5)針刺治療
有研究對妊娠相關的骨盆關節痛進行了針刺治療,但結果並不一致。針刺治療可能對部分患者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作用,即使僅作為安慰劑。由於目前已有支持針刺治療的資料,可考慮根據患者要求提供針刺治療。
骨盆常在產後4-12周內恢復正常,大部分女性的疼痛在約1個月內消退,約80%的女性在分娩後6個月內疼痛完全消退。但骨盆內恥骨聯合分離或骨盆帶症候群患者的恢復期可能更長(超過2年)。至少一項研究報導有2%-3%的女性在產後1年仍存在慢性骨盆帶疼痛。在一組(共9例)產後存在非典型恥骨痛的女性中,超聲檢測恥骨間隙較大(超過21mm)的女性恢復延遲;有2例女性在產後36周仍然存在功能喪失。嚴重的分離(>25mm)可能需要手術。症狀可能在隨後的妊娠時復發且可能更嚴重,但是這並不妨礙陰道分娩。剖宮產似乎不能預防或儘量減少骨盆帶疼痛,且與產後持續性疼痛的發生率升高有關。哺乳似乎不會使骨盆帶疼痛在產後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