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中國青年網
2016-12-29 11:12 來源:澎湃新聞
我軍與許多對手進行過較量,可謂戰之能勝,戰則必勝。原因之一是官兵擁有強烈的自我犧牲精神,而這種精神的原動力來源於階級關係和階級矛盾,即階級對立而來的「階級仇,民族恨」,你死我活的尖銳鬥爭能夠激發最大潛能。所以,解放戰爭時期的「訴苦運動」,直接把百萬國民黨俘虜轉變為革命戰士,一出《白毛女》,瞬間把階級感情激發出來,化作強烈的犧牲精神。
除此之外,20世紀大半時間裡,整個世界因為意識形態對立,而長期處於熱戰或冷戰狀態,兩種狀態都與我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系統相吻合,且起支撐作用。僅一個現象即可詮釋。在階級關係鮮明,利益關係清晰的情況下,官兵的犧牲奉獻直接換來廣大人民群眾的真誠擁戴和無私支援。如《支前民謠》:「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親骨肉,送他上戰場。」這樣的軍民關係,自然能夠激發官兵的道德感、神聖感。
隨著世界政治生態的變化,社會關係的調整,階級關係為階層關系所取代,很多敵對關係走向緩解。跳出「階級鬥爭為綱」,倡導「人類共有的文明」的新思想,「跳出冷戰思維零和博弈」,倡導「命運共同體」與「共建和諧世界」的新理念,深刻改變著傳統思維和價值系統。再加上近20多年來世界發生的多場局部戰爭,都非政治制度對抗,更多是「文明的衝突」,利益的博弈。這就意味著革命戰爭轉向顏色革命,進而走向本色革命。
世界政治生態變化對我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系統影響巨大。支撐西方人精神世界的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一般不因政治生態變化而改變,但政治信仰卻是高度關照現實,隨政治生態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我們面臨一個繞不過去的命題,建築於階級鬥爭基礎上的我軍隊精神世界和價值系統,怎樣才能在世界政治生態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真正找到新的精神力量的增長點和突破口。堅持「不忘初心」,在弘揚革命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的同時,探求新的內容、途徑和方法是關鍵。
以下四個精神元素應當是著眼點,同時是創新點和突破口。
國家意志。軍人通過實現這種意志獲得價值實現,既合邏輯,也合規律,同時是世界軍隊通律。一戰期間,法國名將狄龍帶領一個團隊攻擊敵人,被碉堡中的機槍火力壓制於壕溝中,情急之下發布命令:誰炸掉碉堡賞一千法郎,沒有一個官兵衝出去,繼而接受部下建議,下達第二道命令:為了法蘭西前進!全團官兵全部衝出壕溝,結果上千人中生還者不到百人。這就是國家概念中所含的神聖性與精神激發力。強調國家意志並非「軍隊國家化」的翻版。從我軍的政治屬性看,更強調的是黨的領導,但這與國家意志並不衝突,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一種特質的兩種表現。根本而言,國家意志內含執政黨和人民的意志,強調國家意志,更多是藉助國家肌體富含的質感和情感。
根本利益。利益帶有根本性,它對單個人或集團具有強大作用力,並且因利益體和利益關係的差異,決定著價值取向和精神力量的盛衰。如果追逐的是小集團的利益,也因欲望而生成動力,但這種動力屬於功利算計,得利為之,代價過大棄之。要讓人們在追求利益過程中不計得失,甚至敢於付出生命,必須升華精神世界,這就要求把個體利益與國家利益聯繫起來,與大多數人的利益聯繫起來,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甘於獻出自己的一切,就會生成精神力量,反過來再強化行為。革命戰爭年代,我軍在階級對抗中以利益超越促進精神超越,從而生成巨大的戰鬥力。今天,我們不再簡單套用過去的階級關係和利益關係,這就需要重構價值系統和利益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內含著利益拓展和豐富,臺灣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南海也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其實,我們維護世界和平本身就是一種新的利益表現形式,因為其中包含著中國大國道路進程與品質。可見,新思維基礎上的利益觀,可以生成精神力量。
職業精神。職業精神內含著敬業與契約,社會青年選擇了軍旅就要接受一種新的價值評價體系的調整和規範。每個職業都有其特定或特殊要求,軍人的職業特徵最為獨特,沒有為什麼,只有是什麼。比如,面對死亡威脅,任何一個社會群體都有緊急避險的權利,只有軍人沒有,即使前面是死亡,只要命令下達,明知死亡也要撲向死亡,這既包含了道德要求,同時有法的驅使。軍人的天職是維護國家安全,一切的評價標準都奠基於此。國家安危與民族精神繫於戰爭的勝敗,與每個軍人息息相關,而「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又決定著,國家和人民需要軍人犧牲奉獻之時,必須義無反顧,不怕死亡。當每個軍人都認同「烈士是軍人精神的歸宿」,認同「有一個道理不用講,當兵就要上戰場」,就會生成精神力量。
軍人榮譽。軍人區別於其他階層或群體的最顯著方面,便是榮譽勝過生命。這與戰爭的屬性和本質有關,戰爭是人類最高的競技場,生命的予奪決定於衝上去或是退避。真正讓人衝上去,不懼死亡,一定不是金錢財物,而是精神力量,激發這種精神力量的重要路徑和方法,就是榮譽激勵。為什麼軍隊最早產生榮譽制度,同時又把榮譽表現在服飾上(勳表佩戴制度),就是因為這個集團需要榮譽的力量。榮譽激勵反映在軍人職業生涯全過程全方位。社會群體在普通社會活動中常常出現「逃兵」現象,受到苛責有限度和範圍,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消解,軍人當了逃兵,就等於人生貼上標籤,永遠抹不去拋不掉,這其實也是一種榮譽激勵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斷完善榮譽制度、勳表佩戴制度,不失為精神力量的增長點。
(作者為: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公方彬)(原題為《 假如戰爭來臨,我們靠什麼取勝》)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戰爭,軍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