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大波政策紅包來襲!
11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總理特別對於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和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做出了戰略部署,具體為:
1、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鼓勵各地調整優化限購措施,增加號牌指標投放。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農村居民購買3.5噸及以下貨車、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對居民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併購買新車,給予補貼。加強停車場、充電樁等設施建設。
2、促進家電家具家裝消費。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對淘汰舊家電家具併購買綠色智能家電、環保家具給予補貼。
3、提振餐飲消費。鼓勵餐飲企業豐富提升菜品,創新線上線下經營模式。完善餐飲服務標準,支持以市場化方式推介優質特色飲食。
4、以擴大縣域鄉鎮消費為抓手帶動農村消費。加強縣域鄉鎮商貿設施和到村物流站點建設。支持建設立足鄉村、貼近農民的生活消費服務綜合體。依法打擊假冒偽劣,優化農村消費環境。
此外,針對擁有巨大潛力的旅遊消費市場,會議還確定了支持「網際網路+旅遊」發展的三條具體措施。我們不妨來做一番解讀。
一、新一輪汽車下鄉要來了
這並不是決策層今年第一次強調要擴大汽車消費。早在疫情期間,從中央到各個地方已經紛紛發布文件,全方位地支持汽車消費市場的提振。而今,國常會又再度重申要「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支持汽車消費?車市的低迷是首要原因。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18年與2019年,我國汽車年度銷量與產量雙雙連續下滑,疲軟之勢已現(見圖1)。而2020年前兩個月,受新冠疫情影響,汽車當月銷量又出現斷崖式下跌,其中2月份全國銷量僅有30.99萬輛,與2019年2月的148.16萬輛相比,減少了近8成,堪稱「至暗時刻」,由此引來決策層的高度關注。
除了「救市」之外,提振汽車消費還有另外兩方面意義:
一來,汽車是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老百姓來說,車是僅次於住房的最大消費品,而汽車零售總額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一直不低,2010~2019年平均佔比達到11.24%。
二來,汽車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分量舉足輕重。汽車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品牌、性能、價格、外觀那麼簡單,其產業體系之龐大、產業鏈之長、製造工序之複雜、對於技術的要求之高,都超乎常人想像。可以說,汽車工業既是支柱型產業,又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高附加值行業,在推動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發揮著不可磨滅的引領作用。
此外,汽車工業在帶動就業、增進稅收、助力貿易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而車市的持續低迷,勢必會給上述種種帶來不利因素,也勢必會拖累整個消費市場的復甦與增長。因此,政策一再強調要擴大汽車消費,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那麼,未來車市的增長點又在哪裡呢?答案是三線以下城市和農村地區的下沉市場。
根據公安部的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的城市有66個,其中超過200萬輛的有30個,而北京、成都、重慶、蘇州、上海、鄭州、深圳、西安、武漢、東莞、天津等11個城市超過300萬輛(見圖2)。不難發現,汽車保有量與城市經濟發達程度表現為頗為明顯的正相關,越是低線城市,汽車保有量越低,而差距同時也意味著待挖掘的潛力可期,有理由相信,下沉市場很可能會是決定我國未來車市走向的關鍵所在。
實際上,鄉鎮居民對於汽車有著強烈的消費需求。根據58同城發布的《2019城鎮汽車市場消費趨勢報告》,鄉鎮與城市居民購買力差距越來越小,鄉鎮居民購車需求更顯著。另有數據顯示,61%的鄉鎮用戶上下班通勤距離超過5公裡,開車上下班的佔比僅為12%,74%的居民採用公共運輸通勤,其中又有超過6成用戶表示對鄉鎮公共運輸不夠滿意,這便意味著大量用戶都有改善通勤方式的訴求,而買車就是不錯的選擇。
所以,無論是客觀上還是主觀上,汽車消費在下沉市場當中都具有極其廣闊的增量空間。正因為如此,這次國常會才特別指明要「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在滿足鄉鎮汽車消費需求的同時,政府還將拿出真金白銀進行補貼,這對於那裡的居民來說,一定是巨大的福音。
更進一步講,下沉市場近些年的消費升級之勢有目共睹:一方面,這些地區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居民收入增長態勢良好,消費信心更足;另一方面,相比於一二線城市,低線城市居民生活節奏更慢,普遍較低的房價使得他們房貸壓力較小,進而可以有更多可以用於消費的資金。以「小鎮青年」為代表的下沉市場人群,正在成為支撐整個消費市場繁榮的關鍵力量,不容小覷,但受制於各種基礎設施不完善、優質供給缺失、消費環境欠佳等現實問題,他們的消費需求還遠遠未能被很好地滿足。
正因如此,國常會部署的「以擴大縣域鄉鎮消費為抓手帶動農村消費」各項措施,同樣也是正當其時。
二、以供給優化來迎合消費升級
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對優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然而,當前國內消費市場的供給質量依舊無法滿足國人的消費升級訴求,一定程度上對消費規模的擴大形成了制約。
這從跨境電商的繁榮之勢便可窺探一斑。公開數據顯示,2012~2019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從2.1萬億元一路增至10.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見圖3),側面反映出,相當一部分居民不是沒有足夠的消費能力,而是出於種種原因,他們在可選擇的情況下,寧願把在國內掙的錢花到國外去,繼而導致出境購物和「海淘」繁榮,而國內本土產品卻一再滯銷。
另外,在服務業有效供給方面,我國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服務業的競爭力相對不足,境外求醫、境外求學、境外旅遊娛樂已經進入國內普通家庭,這不僅引發了嚴重的消費外流現象,還造成了每年超過2000億美元的服務貿易逆差,甚至消耗了我國大量的外匯儲備。
若是能夠優化供給質量,那麼外流消費中的一部分是很有希望留在國內的,而回流的消費既能壯大國內消費市場,強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又能為國內大循環注入新的動力。
此次國常會特別提到要「促進家電家具家裝消費」和「提振餐飲消費」,雖然給人的直觀感受是精準地支持受疫情衝擊較大的消費領域,但在我看來,「綠色智能家電」、「環保家具」、「豐富提升菜品」、「完善服務標準」、「推介優質特色飲食」這些關鍵字樣裡都蘊含著共同的理念,那就是著力推動消費市場供給端的優化――這顯然要比單純地支持個別行業更具意義。
因此,從全局的視角看,想要真正釋放居民消費潛力,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立足於從供給側擴大內需。企業必須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通過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同時,要始終保持改革創新的激情與活力,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的步伐,加速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業(300832)和新產品,從而實現供給結構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不僅關乎到促消費,這還是國民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網際網路+旅遊」前景可期
由於疫情的緣故,旅遊消費市場一度遭受重創,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持續向好與國民經濟的不斷恢復,交通、酒店、景區都陸續恢復了經營,而在中秋、國慶小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65.6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分別同比恢復了79.0%和69.9%,充分佐證了「旅遊消費市場擁有巨大潛力」這一事實。
換個角度看,疫情雖然給旅遊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卻也加快了整個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步伐,在疫情防控期間,「雲旅遊」、無接觸服務等數字旅遊新業態就已不斷湧現,並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為了促進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旅遊業的健康發展,國常會明確提出要支持「網際網路+旅遊」發展,意味著旅遊新業態將迎來難得的機遇。
或許在很多人眼中,「雲旅遊」畢竟不是真實的,最多只能算作是疫情下的應急之舉,實地旅遊中的親身經歷和體驗才更符合旅遊的真諦。但要清楚的是,「雲旅遊」並非沒有價值,尤其是對於那些由於種種原因暫時不具備條件去實地旅遊的人來說,「雲旅遊」無疑是很好的選擇,它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人足不出戶便可感受到各地的風土人情,並獲得如臨實境的沉浸感和現場感;而在博物館等專業性和故事性較強的旅遊場所當中,「雲旅遊」可以精準提供現場畫面和相應的知識講解,體驗還有可能會超越實地旅遊。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政策的支持疊加各項數位技術的不斷成熟,「雲旅遊」必將不斷發展壯大,並最終成為拉動旅遊行業乃至整個消費市場增長的重要力量。
當然,不止「雲旅遊」,基於雲計算、大數據等網際網路技術,實現對整個旅遊產業鏈的重塑,助力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同樣是「網際網路+旅遊」的題中應有之義;而網際網路與傳統旅遊業的深度融合,將極大地提高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互效率,降低溝通、運營等成本,進而打造智慧旅遊產業,實現景區管理、服務及營銷的智能化,力爭通過網際網路為遊客提供吃、住、行、遊、購、娛,提升服務品質和效率,為遊客帶來更好的遊覽體驗,並依託智慧網際網路平臺將旅遊大數據可視化,利用大數據為景區提供高效準確的決策依據,針對遊客分流、疏導、應急、售前、售後等環節發揮重要作用,等等。
除了「網際網路+旅遊」外,還有以下兩大機遇值得關注:
(1)文旅融合機遇
主要包括:發揮各地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不同區域的自然風景、文化古韻及風土人情,將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發展特色結合起來;創新文旅融合方式,加強構築文化場景,引入新的文化元素,並積極打造當地旅遊品牌。
(2)消費升級機遇
主要包括:人們對於旅遊品質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旅遊市場「長尾」特徵越來越突出,定位精準的高品質、定製類產品正逐步成為行業新方向;應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消費喜好等特點,設計、包裝有特色的、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和路線,並配以貼心優質的服務。
四、結語
政策紅包還沒有發完。
除了前文提到的五大消費領域外,據上海證券報透露,接下來有關部門還將會進一步研究出臺促進服務消費的新舉措,比如推動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數字智慧文旅、在線教育培訓、智能體育等服務消費新模式,引導傳統服務企業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等等。
前方還會有很多精彩,且讓我們靜候。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