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 歷史背景、原因、條件、目的、動機的區分

2021-02-19 歷史教育家

 歷史背景、原因、條件、目的、動機的區分

 

歷史背景:指事態發生、發展、存在和變化起重要作用的歷史條件或現實環境,可分為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國內因素往往包括事件發生前的比較長的一段時間裡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直接原因(導火線、藉口)等諸因素,「歷史背景」雖包括「原因」,但「原因」的得出還需要進一步提煉概括,除此之外,背景往往還包括事件發生前的醞釀過程。

歷史原因:是指造成某種結果或引起其他事情發生的條件,是根據大背景分析得出的結論。我們通常按照原因的來源把它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按照原因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分為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按照引發作用的大小分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觀原因是來自歷史事物當事人方面的內部因素,所以又有人稱之為內部原因。客觀原因就是當事人之外的原因,也稱之為外部原因。

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就是研究原因和結果之間偶然和必然聯繫的問題。偶然原因,表面上不經過中間事物,因一個偶發事件直接誘導一個結果的出現,所以它帶有很強的偶然性,不具有本質的必然聯繫。偶然原因也有稱直接原因和導火線、藉口等等。導致一個結果必然出現的歷史事物就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具有本源性和不可替代性,它預示著歷史事物的必然產生和發展方向。

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是有機聯繫的一對概念。主要原因是諸多原因中起重要和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次要原因是在諸多原因中重要性較差、不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歷史條件:也叫「前提」。指制約、影響事物發生、存在和發展變化的諸因素,具備了哪些條件才會以後的某一件事。它同「原因、背景」意思差不多,但一般指包括積極方面的原因,產生的也只是積極的結果。原因是已經存在,可能會導致結果的因素;條件是已經存在,不一定導致結果的因素。

嚴格說來「背景」所包含的內容比「條件」和「原因」更寬,縱橫的範圍更廣,「原因」和「條件」只是「背景」的組成部分。命題時,「歷史背景」常和「原因」混用,往往問某事件發生的背景實際上就是問該事件發生的原因,但實際上仔細分析,二者還是有區別的。例如,太平天國運動發生的原因包括鴉片戰爭後外國的繼續侵略、清政府的加緊搜括,使人民負擔加重、階級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和1849年前後廣西的連年災荒、農民紛紛起義(直接原因)。但若問「太平天國運動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則除了上述之外,還應該敘述洪秀全、馮雲山的早期反清活動如何為起義作了長期的醞釀、組織工作。

目的:指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和要得到的結果,是最直接本質的表達。它反映一定階級、團體、個人等的主觀願望。根本目的一般指當事者從其階級本性(立場)、階層(集團)利益、民族利益或所處的歷史環境等方面出發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直接目的一般是指與某一歷史事件有較為明顯的、直接的聯繫,並直接促使其發生的目的。

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動機是驅使人們去活動的內部原因,而目的則是人們通過活動所要達到的結果。

編輯:趙子瑞

微信:zzr4669

 

 

 

相關焦點

  • 方法:歷史背景、原因、條件的區別
    一直很困惑,歷史當中的原因、條件和背景之間到底該怎麼區分,看了這篇文章算是有點明白了。
  • 蘇聯歷史虛無主義者的動機與目的
    為什麼在蘇聯會出現如此洪水猛獸般的歷史虛無主義,其動機和目標又是什麼?大致歸類,蘇聯歷史虛無主義的動機與目的有以下幾個層面。  一、建立三權分立的西方式政治制度  在戈巴契夫時期,蘇共黨內已經形成了一批蘇共蛻化變質的領導幹部和西方化的知識分子。
  • 幾個概念解析:原因、目的、動機、結果
    做什麼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本方法論體系:目標,方法,執行,風控。第一塊就是目標。同時做什麼,做出什麼舉動,都是有原因的。
  • 張正東:探討外語教學目的
    縱觀古今中外關於外語教學目的的研究與擬定,除了關於學習內容的研究,如需要分析、使用頻率研究等項對擬定教學目的有較大影響之外,專門研究外語教學目的的科學成果還較少見。從一些外語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來看,筆者認為在外語教學目的的研究與擬訂方面普遍存在三個問題。1.未區分目的與目標外語教學目標與目的本來是有區別的。
  • 學術觀點| 武光軍:英語專業大學生翻譯學習動機調查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來, 二語習得領域已通過大量的實證研究廣泛的開展了二語學習者因素研究, 並已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翻譯教學研究領域, 我們認為翻譯教學研究同樣不僅要研究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 還要涵蓋翻譯學習觀念、翻譯學習策略、翻譯學習動機、認知風格等翻譯學習者因素。
  • 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目的、目標和動機有何關聯?
    他心急於這一代年輕人普遍面臨漂浮不安、不想做任何承諾的現象,透過長期、大規模的研究訪談,發現他們生命的缺乏,「是動機的來源,是目的感」。但是研究顯示,如果沒有更大的「目的」(purpose)存在,短期目標和動機通常會徒勞無功,而且很快就在毫無方向的活動中消耗殆盡。戴蒙在《邁向目的之路》一書中不斷強調:「目的是驅動我們每天大部分行為背後的一個動機。」而目的的釐清,在於能清楚回答「為什麼我正在做這件事?」「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為什麼它對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
  • 緒論寫作之一: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怎麼寫?
    而對字數較多論文,緒論則需要從: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創新等內容進行闡述。1、研究目的從研究目的來講,研究目的表示的是課題需要解決的研究目標或者問題是什麼。
  • 我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目的之我見
    教學目的能否對教學有正確的導向作用,教育能否對教學目的正確領會,直接關係到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我們要根據發展變化了的時代需要,調整、修正外語教學目的,以提高我國外語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我國自有外語教學起,就一直重視對外語教學目的的研究,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國也曾有過對「外語教學目的」的全國範圍的討論,這些理論和研究對確立現在的教學目的都大有裨益。
  • 教師缺乏動機問題研究 – 我今年漢語課的大報告(簡要版)
    很多研究指出,教師如此之高的辭職率跟他們缺乏教學動機有關,而且如果老師動機較強,學生的成績一般會比較高。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也在關注教師動機和教育政策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目的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提高教師的積極性,讓學生受到更好的教育。
  • 2021年英國本科留學動機信寫作技巧
    動機信是英國留學申請中的重要材料,也是最能反映一個學生個人背景、綜合能力和學習目的的個人說明。那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2021年英國本科留學動機信寫作技巧。  1.動機信  通過動機信,錄取委員會希望了解申請者的申請動機、學業和職業規劃、相關背景。
  • 民國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之爭
    1904年,標誌著歷史教育學這門學科誕生的《歷史教授法》一文,就已對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有所區分,「科學論歷史者,在研究社會全體之進化,然以教科論歷史者,則在借歷史上理法、事實以達其教育之目的,此即二者取徑之異也」。
  • 關於志願者動機和目的的思考
    每個人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生活階段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有差異的,這種不一樣和差異就可能被別人誤會。有時候,以為別人誤會自己,說不定,自己正在誤會別人。志願者之間也不例外。志願者正常的言行可能被誤會,志願者由於社交能力有限、服務經驗不足等原因而出現的一些差錯也可能被誤會,這些誤會是正常的誤會,也是難免的誤會。
  • 心理學: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非常複雜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由於社會、教育的影響以及年齡的差異,不同的學生有首各種不同的學習動機。有時同一個學生的學習是幾種動機同時支配著。儘管學習動機比較複雜,但可以根據動機的性質和它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和意義把它分成以下幾種。
  • 【試題研究】超實用高考歷史十一類試題解題方法,不看後悔!
    02 目的型試題 一.什麼是目的型試題? 目的型歷史題主要是考查歷史事件、歷史活動、歷史人物等的主觀動機和要達到的客觀效果。
  • 如何分析動機:目的、意在、旨在
    由於年齡和閱歷的關係,學生設身處地的共情能力不足,在分析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動機時,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 傅剛: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意義、方法
    中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目的、意義、方法、教學對象等方面截然不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方法來看,外國學者在闡述、分析問題上擁有一些先進而系統的理論體系。其實,先進與否不能簡單地下定論。我們只能說,外國學者使用的方法與中國學者使用的不一樣。外國學者有一貫的哲學傳統作為文學、歷史等各方面研究的基礎。基於研究對象和目的不同,中國學者可以借鑑外國學者的研究方法,但決不可以此為標準。
  • 什麼是學習動機?怎樣增強學習動機?
    誘因是能夠激發有機體定向行為,並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內驅力和誘因都是形成動機的因素。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是學習動機心理結構的兩個基本成分,但學習需要是學習活動的最根本動力,佔主導地位。3.維持功能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克服幹擾,集中注意力,提高努力程度,遇到困難時堅持不懈直達目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係學習動力驅動學習,學習中樂趣和學習需要的螺旋上升又能產生學習動機。
  • 激發動機,助力教學
    什麼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理論有哪些?如何運用它指導教學?
  • 關於學習動機
    熟悉可能來自上學時的囫圇吞棗地死記硬背,也可能得益於近年來教育教學點星工作經驗的積累。每一種心理現象似乎都在我身邊發生過,但我卻不能清晰地認出它來。這次的精讀中偶有醍醐灌頂式的「頓悟」,常有對自身以往教育教學行為的比照與反思,更有對不同理論流派主張的躊躇和不解。看來,第一輪的所謂「精讀」也只能期待儘量多的「同化」了,至於「順應」的發生可能得等到第二輪、第三輪了。
  • 科目二 | 學習動機
    在學習與工作當中,人人都會體會到成功與失敗,同時還會去尋找成功與失敗的原因,人們會把成敗歸結為不同的原因,並產生相應的心理變化,從而影響今後的行為。美國心理學家維納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把人所經歷過的事情按成敗歸結為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等原因,又把這些因素按照性質歸屬到三個維度:穩定歸因和不穩定歸因、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可控歸因和不可控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