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香港的合作交流〕2007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教育部邀請、接待了80個香港教育界團組、 6 000 人次到內地參觀訪問。
――配合特區政府教育局在港積極推行國民教育。為期3年、共10期的第一輪「香港領袖生獎勵計劃:北京國情教育課程班」,共培訓 2 000 名優秀中學生;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選派專家,赴港培訓承擔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當代中國社會及文化的發展》課程的中小學教師,共有 1 050 人次參加;舉辦「國情教育系列講座」,約有 15 000 人次參加;在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為中小學教師舉辦國情教育培訓班;組織了香港學生國民教育「薪火相傳系列活動」訪京團,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的接見。
――繼續大力加強香港和內地青少年之間的交流。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8所高校舉辦了46個對港重點交流項目,約有1 300餘名香港高校學生到內地,參加專題研習、學術論壇、文體競賽、交流聯誼等活動;舉辦、協辦了「我的祖國2007――京港澳學生交流營」、「第八屆海外傑青匯中華」等大型青少年交流活動。
――深化、發展內地與香港在基礎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從內地有關省市選派58位中小學優秀語文、數學教師赴港,到120餘所中小學擔任教學指導;推動內地中小學與香港中小學結對「姊妹學校」,廣泛開展互派教師、交換學生、網絡視頻會議、聯誼聯歡等活動;邀請250名教育界人士(主要是各類中小學校長)到北京參加「2007港澳教育界國慶訪京團」;在香港成功舉辦「華夏園丁大聯歡――2007香江之旅」活動。
――深化、發展內地與香港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邀請劉遵義、張信剛、鄭耀宗等香港知名專家,參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批「985工程」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聘請戴希立、黃玉山等21名香港教育界知名人士擔任中國教育學會、高教學會、成人教育協會等的常務理事、理事、名譽理事;北京市教委與香港特區大學校長會合作在港舉辦第二屆京港大學校長高峰論壇。
撰稿 宋 磊 宋 波
審稿 丁雨秋
〔與澳門的合作交流〕2007年,邀請並接待了30個澳門教育團組,澳門特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大、中、小學、幼兒園的負責人及行政管理人員,教師,教育社團負責人等約700人來內地交流訪問。中國人民大學為澳門的中學生舉辦了一期國情教育課程班,清華大學為澳門的大學生舉辦了一期國情教育課程班,北京師範大學為澳門的中小學教師舉辦了一期國情教育課程班,600名澳門的中學生、大學生和60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了課程班的學習。南京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分別為澳門的幼兒園園長、小學校長、中學校長和行政管理人員舉辦了一期研修班,參加研修的人員為75人。南京師範大學為澳門的幼兒園教師舉辦了一期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教師為30人。北京師範大學為澳門的中小學數學教師各舉辦了一期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教師為60人。
邀請50名澳門優秀大中學生來北京參加京港澳學生交流營活動;邀請50名澳門優秀中小學教師參加在香港舉行的華夏園丁大聯歡活動;邀請了由澳門教育暨青年局的負責人和中小學校長、優秀教師及教育社團的負責人組成的澳門教育界國慶訪京團一行45人來北京交流訪問。
委託人民教育出版社為澳門的中小學生編寫《品德與公民》教材及為澳門市民使用的《品德與公民》多媒體材料,部分教材預計2008年暑期可交付使用。
應澳門特區政府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的邀請,內地高校訪問團一行30人訪澳,並舉辦內地高教展覽。應澳門特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的邀請,內地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港澳臺事務辦公室負責人赴澳門交流訪問。
內地高校招收澳門學生 1 648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人,碩士研究生215人,本科生 1 270 人,預科生129人,插班生1人。
〔與臺灣的合作交流〕2007年,在兩岸第三屆經貿文化論壇閉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宣布「歡迎臺灣的高校來大陸招生」,在臺灣社會和教育界產生了積極反響。
教育部有關直屬高校組織實施了55個在祖國大陸舉辦的交流項目,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傳統項目,也有新策劃的項目,應邀參加活動的臺灣大學生、研究生、教師和行政管理人員約 3 500 餘人,規模逐年擴大。有的傳統項目已連續舉辦多年,由於有較強的吸引力,已成為品牌和精品,如吉林大學舉辦的臺灣學生「北國風情冬令營」活動已連續舉辦六屆,在臺灣大學生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每年都有不少臺灣大學生通過不同的形式和渠道表達參加活動的願望;山東大學已連續七年舉辦由兩岸大學生參加的「孔孟故裡尋根夏令營」活動,參加活動的臺灣大學生無不為祖國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而折服;吉林大學舉辦的「兩岸知名高校兩岸交流事務部門負責人聯誼活動」,為兩岸高校搭建了聯繫的渠道和平臺;清華大學舉辦的「兩岸同心大學生志願者西部行支教活動」,內容新穎,主題鮮明。
教育部直屬高校聘請5名臺灣知名人士為名譽博士、名譽教授、兼職教授,聘請30名臺灣學者任教、講學、合作研究;舉辦了30餘個由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參加的兩岸學術研討會;協助中央電視臺和臺灣中天電視臺在福建省廈門市舉辦由海峽兩岸和香港、澳門地區高校參加的「第六屆海峽兩岸知識大賽」活動。
首次邀請並接待臺灣部分高校學生會幹部、社團負責人一行36人來北京、山東交流訪問。接待了臺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校長一行。邀請臺灣部分中小學教師參加在香港舉行的華夏園丁大聯歡活動。
教育部部分直屬高校黨政一把手、在校大學生、研究生和教育部機關直屬單位赴臺交流人員約 1 500 人,進行訪問考察、參加學術研討會、合作研究、研修、參加交流營、研習營、文體比賽等;大陸高教訪問團,考試中心訪問團,大學生體育協會訪問團分別應邀赴臺交流訪問。
祖國大陸高校及科研院所招收臺灣學生 2 235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33人,碩士研究生760人,本科生621人,預科生129人,插班生193人。
撰稿 張 棟
審稿 丁雨秋
〔接受港澳臺教育捐款情況〕2007年,香港邵逸夫基金會向內地提供第20批教育贈款2億港元,用以重點支持西部及中部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採取與各地方政府資金配套的方式,共興建了大、中、小學校教學用房341所;上述中小學項目已陸續完工,大學項目按計劃在建設中。
香港嘉華集團董事長呂志和先生決定2007年向內地捐贈900萬港幣,在中部老少邊窮地區建設27棟教學樓或實驗樓,幫助改善當地中小學辦學條件。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舉行第二十一屆理事會暨顧問委員會聯席會議。會上討論並通過了獲得2007年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及青年教師獎資助和獎勵的青年教師名單。
曾憲梓教育基金會、周凱旋基金會等秉承「科教興國,培育英才」宗旨,分別出資630萬元和330萬元繼續資助在內地高校就讀的家境貧寒、品學兼優的大學生完成學業。王寬誠教育基金會2007年捐贈18.81萬美元,用於資助高等院校舉辦或派人出席國際會議。新鴻基地產郭氏基金資助100萬港幣在香港舉辦「內地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培訓班」。此外,邵方逸華職教貧困學生獎學金、劉家昌/章家甄職教貧困學生獎學金、太古獎學金、新鴻基郭氏獎學金、華夏學子獎學金等項目繼續實施。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教育部接受來自港澳臺教育基金會和愛國人士的捐款和各項目費用總計為5.5億元人民幣,22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66億元。各項教育捐款極大地促進了內地,特別是中、西部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撰稿 餘 彬
審稿 丁雨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