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氣出現變化的時候,因各人的體質不同,一些人可能會感冒,出現一些體溫的變化。在身體不適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測量一下自己的體溫。那麼,人的基礎體溫是多少呢?體溫過低應該怎麼辦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基礎體溫是多少
許多人都以為正常人的體溫是恆定的,但事實上,體溫在人體的各個部位都不一樣,並且每天的早晚也不一樣。那么正常的基礎體溫是多少呢?
正常體溫:體溫的正常值是一個範圍,口腔舌下溫度為37.0(範圍在36.3到37.2),直腸溫度為36.5到37.7(比口腔溫度高0.3到0.5),腋下溫度為36.0到37.0(比口腔溫度低0.3到0.5)。
體溫不是固定不變的,可隨年齡、晝夜、性別和情緒等因素變化而出現正常波動。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體溫易受環境溫度影響;兒童由於代謝率增高,體溫可略高於成人;老年人由於代謝率低,體溫在正常範圍的低值。
正常人清晨2到6時體溫最低,下午2到8時體溫最高,但波動範圍不超過平均數上下0.5。女性較男性稍高。運動、沐浴、進食、精神緊張等因素的影響均可出現體溫一時性增高。安靜、睡眠、飢餓、服用鎮靜藥後可使體溫下降。
此外,男性和女性的體溫也不同,一般女性的體溫比男性大約高0.3 ℃ 。並且女性的體溫還和月經有關係。因此,人的體溫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範圍,並不是恆定不變,一般,37.7度屬於低燒了。
在健康狀態時,如飲食正常,衣著適宜,人體的體溫一般是比較恆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於36.20 ℃~37.30℃),而不因外界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但人體正常體溫並不是指某一具體溫度,而是一個溫度範圍。
如對大多數正常人來說,口腔體溫範圍在36.7℃~37.7℃之間 (而37.19℃僅是一個平均值),腋窩溫度範圍在36.0℃~37.4℃,直腸溫度範圍在36.9 ℃ ~37.9℃。人體的體溫雖然比較恆定,但人類個體之間的體溫有一定的差異,少數人的標準體溫可低於36.2℃,也可高於37.3℃。即使同一人體溫在一日內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晝夜間體溫的波動可達1℃左右。
體溫過低的危害
大腦老化
體溫調節功能下降,不能及時下達抵禦寒冷的命令。
消化系統老化
會導致人的胃口變差,飯量跟著減少,消化和吸收功能也不好,使得機體代謝產熱少,難以滿足熱量的需求。
皮膚老化
對外界氣溫和冷熱變化的感知能力減退,皮下血管硬化使收縮力變差,熱量散發過多而導致體溫降低,尤其是體溫低於35℃時,患者意識模糊,思維反應遲鈍,動作不協調,呼吸心跳減慢,此時若不及時採取升溫保暖等措施,極易造成心跳驟停而猝死。
體溫過低怎麼辦
寒從腳下起
鞋的材料要選通氣性好的,如帆布,皮革等,穿橡膠與塑料鞋,腳在出汗以後,易發生凍傷。硬而緊的鞋子妨礙腳部的血液循環,也易發生凍傷。當腳趾有麻木感時,可作踏步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
注意著裝保暖
防寒服隔熱值高、攜帶方便,既能防風,又能防水,是一種理想的防寒用具。因此,在寒冷的地方,穿著保暖是很重要的。
補充能量
人體在寒冷環境中要維持體溫,就必然代謝增加,體力消耗增多,只有增加營養物質的攝取量才能滿足人體需要。因而高熱量的蛋白質、脂肪類的食物應該比平常增加。酒精和水不能產熱,寒冷時絕對不要飲酒,飲酒雖然暫時可以造成身體發熱的感覺,但實際上酒精使血管膨脹,增加了身體的散熱,導致體力衰弱。
體外加熱
體溫過低加重時,身體就難以再次自我加熱,因此須從體外加熱。如進行體外快速加熱會促使冰冷的血液流人體內,進一步加重病情。可將熱體放在以下部位:腰背部,胃部,腋窩,後頸,腕部,襠部,這些部位血流接近體表,可以攜帶熱量進人體內。
總結:本文為大家介紹了人的基礎體溫,相信大家看完之後對自己的身體都更加了解了。此外,文中還為大家講述了一些體溫過低的危害和對付措施,僅供大家參考,如果有這種情況的可以尋求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