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座頭鯨大叔
偶然間我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句話:
那些溫暖的親情令我嚮往又厭惡,我甚至不知道我如果擁有該怎樣去面對。我將自己禁錮在絕望痛苦的深淵中沉澱著,表面看起來紋絲不動,內心卻早已一片狼藉。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精英律師》中有這麼一個劇情:
慄娜是一個大律師的秘書,在職場工作中用意氣風發來形容也不為過,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買了一套房。但是一天她父親的到來打破了人們心中對這個幹練女生的印象。
原來,在慄娜的回憶中,父親給予她的印象並不太好,從小生活在打罵的環境中,沒有得到過一丁點的關愛,在慄娜出生的時候他沒有出現過,在慄娜母親去世的時候他也沒有出現過,可以說這位父親從來就沒有盡到一位父親的責任。
現在年紀大了,自己也沒有收入來源,也沒有自己的家,於是找到了慄娜要求她進行贍養自己的義務,被慄娜拒絕後,死皮賴臉的留在慄娜家中。
在說起憑什麼要慄娜照顧自己時,就憑一句「因為我是你爸」似乎就可以讓慄娜放下過去受到的傷害來照顧自己,從來就沒有設身處地的為慄娜想過。並直言: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
後來,羅檳談起這件事的時候說:一個男人,年輕的時候拋妻棄子,現在年紀大了,又要求自己傷害過的兒女進行贍養和照顧,這不等於是懲罰無辜的女兒,鼓勵混蛋的爹娘嗎?
是啊,這樣對慄娜來說是多麼不公平啊。
為什麼慄娜從小就要受到父親的打罵,還要被拋棄,更是在以後的幾十年裡不但沒有等到父親的一句道歉還被反過來說為什麼不贍養父親。
試問,這樣換到誰身上能夠接受?
那麼,原生家庭從小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到底要不要原諒?
前段時間,微博有這麼一則內容,是北大博士後離家二十年,再未與家裡取得聯繫。
消息剛出的時候很多吃瓜群眾紛紛表示,20年杳無音訊,母親過世的時候也不見人,是為「大不孝」。
但是後來爆出的原因卻是,他原來是個「特優等生」,之前就以非常優異的成績考上了211名校,之後他也沒有停止繼續求學的想法,考研之後又拿到了博士後。
他的家境不好,就一直在這種困苦的日子裡不斷努力,想要可以徹底擺脫身後的「貧窮」。
理想總是很豐滿的,現實也總是很骨感。
從高中開始他的家人就曾經要求他輟學,在大學之後基本就斷了經濟上的支持,除此之外,還經常跟他要錢。這不是一個不能理解的現象,但關鍵是在於對於剛剛上學的他來說,生活方面,學業方面的生活已經是捉襟見肘,何況還有這麼長的「路」要走。
在他和妻子離婚去了美國的時候,他的父親找不到他為了要錢還不斷騷擾著他的前妻和家人,為此連居住的地方都換了。
此後,他也下定決定,跟家裡斷絕關係。
有人認為是他心狠,也有人認為情有可原。我不做評價,但也確實為此感到惋惜。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一個現象越反常,越超出人們的認知,其背後也必然會有一個超越常理的答案。
用這句話來解釋,再好不過。
電視劇《都挺好》也說明了這個情況:
成長過程中在家庭受到的那些不好的經歷,會造成成年以後性格上的缺陷。
蘇明玉就是這樣,她從小在家庭就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她在這麼重男輕女的一個家庭裡,就像是孤零零的小草,母親的打罵,兄弟的不友好,都讓她感受不到任何的溫暖。
她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就是「都是為人女兒,都是一個家庭的家人,為什麼區別對待,為什麼這麼對我?」
於是她想要衝破「禁錮」自己的牢籠,她想要走出去,證明自己的實力,證明自己可以擁有與男人一樣平等的情感權利。
她把自己的「委屈」「憤怒」化作了自己登高的墊腳石,所以後來功成名就,一路高升。從小就是家庭裡地位最低的她到後來卻是家裡孩子裡面最有錢最成功的。
所有的幸運都要靠自己來創造,這是我從她身上體會到的。
電影《風雨哈佛路》有這麼一句臺詞:「我為什麼要覺得自己可憐?這就是我的家庭,我還為此感到幸運,我感到幸運是因為我把所有的安全感都拋到了腦後,所以我迫使自己向前,必須向前,沒有後路。「
所以對於蘇明玉來說,長大後離開那個傷害自己的原生家庭,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堅強是她的選擇。
知乎上有這麼一篇文章,標題是「當你無法原諒父母時,那就不要原諒了」。
人心,真的是鐵做的嗎?
當然不是!
現實中有很多人,在回憶中承受著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但又時常為自己不能像其他的家庭一樣感到自責和內疚,這種矛盾的自我攻擊使自己長期陷入痛苦當中,無法脫身。
這其實跟他們的經歷有關,小時候的那些不好的經歷,時刻在影響著他們的一生,這就好比是在事情過程中他們給自己內心一個強烈的警告,導致後來這些事成為自己內心最大的「禁忌」,不可觸碰,也不可放下。
所以他們現在做的選擇都出於意識層面,由那些沒有被撫慰過的願望和情緒催動著。
也因為親情無法分割,所以只能默默承受著,也因為有著怨恨,所以跟家庭保持著距離,更因為要放過自己,過更好的生活,所以才念念不忘,時有迴響。
-END-
今日話題: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可以被原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