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結婚不需要婚檢,生娃不需要考試的年代,輪到結婚卻被要求冷靜了?!
最近關於離婚冷靜期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2021年1月1日起離婚冷靜期將被正式提上日程。
以後離婚需雙方申請、經過30天冷靜期後再共同領證,有一方不領就離不成,要麼去法院起訴離婚,要麼回去好好反思,再冷靜一下。
在2020的最後一個月,大家對冷靜期的討論正在促使更多人去反思自己的婚姻,是湊合過下去?還是趕趟兒給離了?
數據顯示,1985年至2018年,每年離婚率從0.45%上升至3.2%,在2018年,離結比為38%。也就是說每新增100對結婚的人,就新增38對離婚的人。
如果按照統計學數據的趨勢,以後離婚超過結婚的情況出現僅需20年。
今年,民政部2020公開數據表示,2019年辦理結婚登記人數947.1萬對,離婚登記415.4萬對。 同年離婚/結婚的比例,達到了43.8%,距50%僅一步之遙。
如今的人好像越來越熱衷於離婚了,這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到底是因為衝動還是結婚找錯人?
要不是失望到了極點
誰又想選擇分開呢?
知乎有一個提問,為什麼人一不合適馬上就分開?
在外人看來,是因為兩人沒耐心,把婚姻當兒戲,一言不合就鬧掰,可是在當事人眼裡,婚姻就是個失望——給次機會——再次失望的過程。
人對一段穩定關係的依戀遠比我們想像中高得多,在選擇離婚之前,大多數夫妻都曾有過努力。
像阿嬌和賴國弘的離婚,不是因為感情不和就馬上一拍兩散,他們有給彼此一個冷靜的機會,不止嘗試修復婚姻,也更明白自己內心的想法。
最後發現,對方確實不是自己真正適合的伴侶。
大多數婚姻裡的兩個人,能搞清楚明白自己內心想法的又有多少呢?要不是失望到了極點,誰又會選擇分開?
最近一檔韓國綜藝《我們離婚了》一直被熱議,節目裡,離婚夫婦重新過上同居生活。
在韓國極具國民度的李英河、鮮于英淑是典型的家庭和諧但性格不和而離婚的一對,女方情感細膩話也多,男方粗心大意不善言辭。
女方期待被好好呵護、尊重的愛情,男方卻對別人比對老婆更好。婚姻生活可想而知矛盾重重,女方離婚後也是被傷透了心。
另一組則是對剛離婚7個月的新婚夫婦,看起來性格相和,甚至相處模式仿佛熱戀。
但他們最大的問題在於男方那固執又偏見的大男子主義父親,而男方卻以父親年紀大了為由,一次次讓妻子選擇忍讓。
那些離婚視角下再次回顧的一地雞毛,把觀眾希望他們復婚的一腔熱情也打回原點,只能承認,過不下去確實是有原因的。
離婚不是為了更加幸福
而是為了減少不幸
幸福的家庭大多類似,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們離婚了》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不幸福家庭的影子,同時也開始審視自己的婚姻。
夫妻兩人在彼此身邊的時候,愛與失落會糾纏成不甘和怨懟,親密關係裡的角力讓進退都變得艱難,每一次袒露心聲或是爭吵都還在試探對方和自己的底線。
所有的離婚都是蓄謀已久,許多當下的委屈可能看起來被吞咽了下去,但是回過頭來看,都是結痂的傷口,總是忍不住想問問對方,難道真的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在乎的嗎?
拋去了戀人、夫妻的身份,兩個人就能以朋友的身份相處,節目給這些「積怨」一次攤在陽光下的機會。
但與其說嘉賓是期待對方的回應,倒不如說是期待與自己和解,放過那些曾經糾結的不甘心,寬容那些沒有感受到被愛的回憶,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危機婚姻的徵兆
很多人會把冷戰當作危機婚姻的徵兆,但在婚姻中,當我們以苛刻的諷刺挖苦的方式跟對方講話時,危機就已經悄無聲息地降臨了。
夫妻兩人從開始的習慣性批評,到言語的指責和鄙視,然後對方極力辯護無效,最終選擇冷戰。
婚姻裡面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85%的男人在面臨難的選擇時會選擇冷戰。冷戰大部分是由男人發動的,女人會吵架但是男人會冷戰。
男人是特別容易被激怒的人,這跟原始社會有關係。原始社會男人要保護家庭,需要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他們分泌激素的速度比女性快得多。
而女性的主要任務是哺乳,生氣以後,能夠快速的平緩情緒。男人被激怒後難以平復,心跳和脈搏承受不了吵架壓力,所以男性選擇冷戰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但是冷戰也不是一件好事。
冷戰只是暫時將問題與情緒擱置,時間久了終會爆發。
有些意識到問題的一方會嘗試進行情感修復,情感修復有很多種表達方式,比如在發現情況不對時,有人會去扯一扯對方的衣角,有人會開個玩笑,甚至有人會去拍對方一下或者給對方一個擁抱。
如果兩人是良性的互動,問題就解決了。但如果一方想情感修復而對方完全不接招,我們把這叫做情感修復失敗,這是一個不良徵兆。
所謂的感情就是生活中各種小事所堆疊的回憶,當一個人說起配偶的時候全部都是糟糕的回憶時,兩人的婚姻就基本瀕臨破裂了。
大多數走向離婚的夫妻都經歷過這個過程,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婚姻是不是已經進入到這個過程中了。
有些婚姻,叫危機婚姻,感情倦怠,為事吵架暴脾氣,這些還能通過幹預挽回。
可那些冰冷的,毫無回應的死亡婚姻,維持著「有人要」面子的婚姻,這不叫幸福,有時放手,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 婚姻走向破裂的7個標誌:
1. 當溝通方式已經變得消極時
一旦溝通惡化,通常很難讓它回到正軌。消極的溝通方式包括任何讓一方感到沮喪、不安全、被忽視或者想要退出談話的事情,也可以包括談話的語氣。
消極的溝通不僅包括任何傷害感情的交流,也可以是精神或身體虐待,以及非語言交流。
2. 當一方或雙方考慮出軌,或一方已經出軌時
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離都覺得出軌不好,婚姻一旦出現裂縫就很難再補回來。被傷害後又選擇原諒的做法,本質和選擇原諒家暴的女人是一樣的。
選擇原諒的原因在於,你對這段親密關係存在隱藏的期望。但或許你並沒有意識到,對這段戀情滿懷期望的同時,她的付出模式已經處於卑微的狀態。而婚姻應該是平等的,愛一個人需要正確的方式,卑微的愛往往得不到真正的愛。
當然從婚外情中恢復也並非不可能,但這需要大量的努力和耐心。沒有什麼神奇的公式可以讓你從婚外情中恢復過來。彼此保持坦誠,婚姻或許能被挽救,至少能確定的是,向前看對雙方都是更有益的。
3.當夫妻倆似乎「只是住在同一個地方」時
當夫妻雙方缺乏溝通、交談和親密感,或是缺失了夫妻雙方認為重要的其他元素時,彼此只是「身體上共處一室」,生活得如同一潭死水,沒有激情。
這可能需要外界介入幫助他們找出遺失的東西並教會他們如何尋回。
4.當伴侶不知道如何解決他們的分歧時
當一對夫婦開始經歷不和,並且他們意識到了不和,這只是問題解決的一半。
這時候可能需要尋求外界的幫助,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才能讓他們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5. 當一方開始因負面的感受而有所行動時
負面的感受,如怨恨或失望,可能會變成讓人痛苦的,有時會演變為傷害性的行為。
即使我們能暫時掩飾這些感受,它們最終也會浮出水面。
6. 當分手似乎成為了唯一的解決方法時
當冷戰變成離家過夜或最終導致暫時分居時,這可能意味著問題已經很嚴重了。離家出走通常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相反,它強化了離開是有益的這一想法,往往導致更多的缺席。當缺席的一方回來時,問題仍然在那裡,只不過由於時間的流逝,問題往往被迴避掉了。
7. 當一對夫妻只是為了孩子而在一起時
夫妻通常認為他們做的是正確的事情,但待在一起實際上對孩子是有傷害的。孩子不應該成為夫妻決定是否要在一起的決定性因素。
孩子們一般都直覺很強,很聰明。不管夫妻們怎麼認為他們可以假裝幸福,大多數孩子都能看出來,這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更多的問題。
如果夫妻雙方能夠解決問題,朝著積極健康的關係發展,這對所有人來說可能是最好的決定。
冷靜不是婚姻的萬能解藥
遇到問題時賴伴侶,可能是婚姻裡的一種常態。很多時候,明明做選擇的的是自己,往往承擔結果的卻是伴侶。
很多夫妻關係出問題,都是卡在一切必須按照某一方的期待和觀點來做,過于堅持,不肯接納伴侶的不同。
在全美關係增進研究所最新的報告稱,兩個人結婚之前更重要的是交流各自的生活細節,有一些重要問題不在結婚前問的話,很有可能就會成為婚姻不和睦的導火索。
比離婚冷靜期更重要的是,結婚冷靜期。結婚前有多不冷靜,離婚時就有多深思熟慮。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暈輪效應」。 人和人的交往中,容易把一個人的優點當成他的全部,尤其是在戀愛的時候。 容易自我洗腦,放大優點,對缺點選擇性忽視 。
真愛並不至上,家務瑣事,會消耗很多感情。 戀愛時覺得這都不是事兒, 結婚後才發現,家務永遠做不完。
老公嫌棄老婆麻煩事兒多,老婆抱怨老公不管家。兩個人在一起,生活質量反而比一個人的時候降低了不少。
而結錯婚的下場,有時候不止後悔。有時帶來的精神折磨更令人崩潰,抑鬱症、精神分裂、失眠等,更有甚者遭遇家暴或冷暴力,這根本不是婚姻而是地獄。
如果孩子們捲入其中,他們可能會受到負面影響,如不接受現實、感到被遺棄、也會產生憤怒、責備和內疚的情緒,同時也會一心想讓父母和解並付諸行動。
結婚時冷靜,起碼能減少婚後的糊塗。 若是婚姻真的破裂,起碼也有心理預期,不至於一敗塗地。
// 結婚之前不妨先想通一些問題:
a. 你欣賞我身上哪些東西,哪些不能接受?
情侶在熱戀階段大多只會看到對方的優點,對方對自己的不滿之處也會盡力避免,但是如果在婚後日常生活中長期壓抑這種不滿,問題終一天會爆發。
b. 意見分歧時,你的家人是如何處理?
兩個人的婚姻實際上是兩個人家庭生活模式的碰撞,我們處理衝突的能力都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
一段關係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如何應對分歧。所以,這個問題將有助於你了解伴侶到底會模仿父母處理衝突的方式,還是會避免?
c. 你能接受我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嗎?
在婚後,很多人還是想在某些生活領域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對於尊重隱私,到底意味著什麼,雙方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期待。
所以,不妨問一問伴侶他在什麼情況下最需要私人空間。
d. 我們是否會生小孩?
結婚之前,情侶應該坦率地討論是否生小孩、生幾個、什麼時候生,還有在計劃生育前討論避孕方法也很重要。
e. 婚後財務怎麼管理?
有很多情侶為了避免尷尬,不討論分擔財務的問題,但這一點尤其重要。
你需要理解你的伴侶對財務獨立的看法,詢問他是否期望將你們的財務分開管理還是一起經營。
向伴侶披露自己的債務信息也很重要,因為雙方都需要考慮,是否願意與之承擔債務。
f.你願意為婚姻貢獻什麼?
在婚姻裡,不僅有「我」,還有「我們」,想要婚姻幸福,除了為「我」負責以外,還要為「我們」負責。
沒有彼此磨合,何來一生浪漫。婚姻是買一送十,你買了這個喜歡的一,後面跟著十個你不喜歡的東西。
為「我們」負責,就是要學習接納這十個不喜歡,虛心地去接受磨鍊,看看自己從中可以學習到什麼。
以對方為「鏡」反思自己,多認識自己,和內在的渴望相連接,就能看到更多的選擇。先做出改變,不為討好,只為做更好的自己。
如果自己不願意改變,只要求對方改變,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要飯的。區別只是有時我們用討好來要飯,有時用指責來要飯。
接納婚姻中的不喜歡,是我們對婚姻做出的一項重要貢獻。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婚姻就是一道由幸福和痛苦組成的一元二次方程,最糟糕的得數是痛苦大於幸福,而最理想的得數是幸福大於痛苦。
沒有一種人生叫正確
婚姻是道開放題,離還是不離,沒有人能替你給出標準答案,離婚只是一種選擇,沒有對與錯。要始終堅信,婚姻失敗不是因為自己不好,只是雙方並不適合。
既然結婚不代表就會幸福,那麼離婚也就並不就意味著就是不幸。只要對未來充滿希望,永遠都不會輸。
雖然我們在不經意間被生活戴上諸多鐐銬,但我們依然有選擇的權利,沒有人能為你選擇正確的人生,你可以尋找鑰匙卸下鐐銬,也可以選擇戴著鐐銬起舞。
畢竟這世上沒有完全契合的兩個人,我們能掌控的只有自己而已,我們不用為伴侶負責,但要學會尊重伴侶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薩提亞女士曾說過:「人生有兩件大事,一件是餵飽我們的饑渴,一件是醫治我們的傷口。」
在墜入愛河時,我們對愛的饑渴被餵飽了,好像吃了止痛劑,什麼傷都沒了。兩個人都激情澎湃,拼命尋找相似之處。可激情褪去,傷口依舊還在。
你以為時間能治癒一切,但其實你從未解脫,如果不解決根本問題,即使擺脫婚姻的桎梏,它也會從另一個地方跑出來。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不管在童年,還是成年後,內在小孩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情緒得不到釋放、價值觀得不到肯定,它就會一直蹲在那裡哭泣,停止成長。
它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無論我們做何選擇,它總會跳出來搗亂,把生活搞砸。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即使內心一鍋沸水,表面也要故作鎮定。
只有內在小孩被看見、被療愈,並且與我們一同快樂健康地成長,才是對自己最深度的療愈。
願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愛自己,收穫豐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