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館陶人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創辦人之一

2020-08-14 玉東觀察

人物經歷

張丕介(1905~1970年),字聖和,山東省館陶縣人。幼年入武訓義學就讀。一九二〇年高等小學畢業。畢業後考進山東省第三師範學校,在校時即參加中國國民黨。一九二六至一九二八年四月,歷任山東省黨部重要職位。一九二八年冬季,前往德國留學,進福來堡大學深造。一九三五年,獲德國經濟學博士學位。次年應南通學院之聘,講授經濟學及農業經濟學,並與同好合作創辦「濠上半月刊」。

抗日戰事起,隨教育部遷至四川,任教育部農業教育委員會專任委員。教育部在陝西省創設西北農學院時,奉派參與籌設工作,擔任院務委員。國立西北農學院正式成立後,留任教授兼訓導長及經濟學系主任。一九三八年,該院改組,即返四川重慶。次年夏季,張氏與蕭錚、湯惠蓀等組織「華西墾殖公司」。從一九四〇年至抗戰勝利之期間,一直任教於中央政治學校,並曾於一九四一年,擔任農林廳墾務局西北調查團團長,到河西走廊一帶,調查可墾荒地;一九四三年由國立貴州大學借聘,任農學院院長,併兼農業經濟系主任及農場場長。

一九四九年,大陸局勢逆轉,輾轉赴香港定居,與徐復觀創辦《民主評論》。同年的秋天,與錢穆、唐君毅等創辦「亞洲文商專科夜間學校」。次年春天,改組為「新亞書院」,錢穆任院長,張氏任總務長兼經濟學系主任。一九五九年,新亞書院改為專上書院。一九六三年,香港政府合併新亞、聯合、崇基三所書院,組成「香港中文大學」。張氏歷任新亞書院總務長、經濟學系主任、新聞學系主任、商學及社會學院院長,併兼任歷屆校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合計在香港任教達二十年之久。一九七〇年病逝於香港,享年六十六歲。

創辦新亞書院

新亞研究所1979屆校友、臺灣東吳大學教授黃兆強說,新亞草創時靠的是三根支柱,前兩根是錢穆和唐君毅,第三根就是張丕介先生。用徐復觀的話來說,新亞是靠錢穆先生的名望、唐君毅先生的理想和張丕介先生的頑強精神而支撐的。

1935年,31歲的張丕介獲德國福萊堡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任南通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中央政治學校地政系主任等職。回國任教後,張丕介注重土地改革問題研究,並多方試驗。1940年代初,國內一班地政研究者成立了中國地政學會和中國地政研究所,張丕介任秘書長。

後來的臺灣土地改革即由中國地政學會和中國地政研究所策劃及主持,而土地改革方案,則是張丕介等人積十年之努力研究所得,並獲廣泛採納。張丕介逝世後,徐復觀為其撰寫的墓志銘中寫道:「後十餘年,臺灣有土地改革之舉,其基實奠自君。」香港樹仁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宋敘五總結,張丕介等人提出的土改政策核心在於「耕者有其田」政策。政府首先曉諭民眾,今後唯有耕者有其田,政府不再允許佃農和地主存在,由政府徵購地主土地。佃農可分期償還土地購買價,如願意也可提早償還成為自耕農。後來的實踐證明,臺灣的土地改革非常成功。

1949年初,張丕介來到香港。當年6月,徐復觀籌得一批錢,在香港創辦了一個雜誌,張丕介做主編,靠著雜誌稿費,新亞一班人的生活才得以勉強維持。以錢穆和唐君毅為例,當時他們初到香港,幾乎每期都有寫稿,有稿必登。且在無稿之時,可以預支稿費。預支稿費的數目是:錢穆每月1000港元,唐君毅每月800港元,當時一個刊物的校對,每月薪水只有80港元。除了錢、唐二人,初來香港的不少學術界中人,也可以借著給雜誌寫稿,以維持生計,再慢慢找出路。早期創辦新亞書院的一班學者中,只有錢穆一人是專門為了辦學校赴港。但到港不久,早先商量好一起辦學的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去臺灣做官,錢只好另邀當時在港的唐君毅和在廣州新認識的張丕介等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

新亞草創時,除了出任經濟系主任,張丕介還身兼新亞的大管家——總務長一職。用宋敘五的話說,錢、唐都是理想家,張丕介則是實行家。張丕介後來在《粉筆生涯二十年》一書中回憶:「新亞書院的誕生,可以說是少數書生的冒險,教育理想和社會需要,是她的先天基礎。但是她自始就缺乏應有的物質條件。於是她的窮成了她的最大特點,也成了她生存與發展的最大危險。最初四年的情形特別壞,有時壞到使人幾乎絕望的地步。」

當時,新亞的學生都剛到香港,生活毫無著落,課外工作機會又很少,免費入學之外,連自身的生活也要學校幫忙解決。張丕介稱,看他們那種精神沮喪與體力衰退的情況,鑽石人也要為之辛酸。最困難的時候,張只好把妻子的首飾等物拿出來典當。1956年暑假後,新亞最困難的時期已過,學校從桂林街搬到了農圃道的新校舍。在桂林街時期,新亞以「存活」為最高目標,一切口號都沒有實際意義,到了農圃道時期,學校的經費已相對寬裕,錢穆即時提出了三個口號:行政制度化、學術研究化和生活藝術化。

有了口號,要付諸實行,這一次將這三個口號變為現實的也是張丕介先生。當時,張先生已卸下總務長的兼職,出任章則委員會主席,為學校制訂各類章則,作為一切行政措施的依據,將錢穆的「行政制度化」要求落到實處。為了達成錢穆「學術研究化的要求」,張丕介創辦了《新亞書院學術年刊》。張丕介還是1958年5月創刊的《新亞生活雙周刊》的創辦人和首任主編。該刊物名為《新亞生活》,就是為了響應錢穆「生活藝術化」的號召。至今,該刊還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出版。時光,反覆的被書寫。寫一程山水,春意翩翩,寫萬千的情意,羽化成美麗的語言,心中始終有一處溫暖,如雨後的晨露,洋溢在眉眼,不增不減。

相關焦點

  • 亞洲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簡稱港中大(CUHK),香港中文大學是書院聯邦制大學建制,同時它也是世界大學聯盟成員。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 香港的八大公立院校之一,僅次於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嶺南大學在大陸的知名度不高,但好歹是香港的八大公立院校之一,不是隨便就可以上的,你能考上,說實話也挺不容易的。經濟學系系的學術水平排名香港第三,僅次於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其中13%的學術成果被評定為最高的四星級,達到世界領先水平(World Leading),剩下有20%的學術成果被評定為世界卓越水平(World exellence)一.就專業來說,文學院是嶺南的王牌。尤其是中文與翻譯。(哲學也好棒棒,但就是比較冷門)。
  • 世界名校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亞洲最美、最好的大學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簡稱港中大,於1963年成立,是香港唯一採用書院聯邦制的大學。對於很多不了解的人來說是一所比較陌生、存有誤解的大學,初聽它的名字你肯定以為它光是一所只有文科的大學,其實並非如此它是一所以「中國研究」、「生物醫學科學」、「信息科學」、「經濟與金融」、「地球信息與地球科學」為五大重點研究領域的公立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該領域的研究堪稱世界級,它是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學院合併而成,被譽為是亞洲最美校園之一,某些專業領域甚至超越清華北大,更別說遙遙領先內地的很多大學了
  • 傳說中的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
    領袖培訓理大每年組織大型綜合訓練營,例如「歷奇訓練」和「青雲路領袖培訓計劃 2.0 」,讓學生通過互動的講座及密集的培訓,發掘個人潛能、培養團體精神及領導才幹。校企協作教育理大積極提倡校企協作教育,培育學生的全人發展,提高專業技能。本科專業學生可在就讀期間,參與實習工作及透過實際工作環境,把所學知識活學活用。
  •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怎麼樣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系統於1963年成立,迄2011年藏書量約達250萬冊,現時包括以下幾間分館:  大學圖書館(1965年成立)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1951年成立)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1949年成立)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1956年成立)李炳醫學圖書館(1980年成立)建築學圖書館(1994年成立)利國偉法律圖書館(2004年成立)各館之行政均由大學圖書館館長統籌
  • 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本科專業介紹)
    「香港中文大學法學院(CUHK LAW)成立於2004年,是香港三大法學教育機構中最年輕的。作為創始成員之一,中大法學院自成立以來不斷壯大,我為此感到自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勸人學法,千刀萬剮」?當然啦請別當真,這只是一句玩笑,但它也確實側面體現出了法學的難,難的不得了。
  • 香港法學碩士 | 香港大學 PK 香港中文大學 PK 香港城市大學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介紹香港的法學碩士項目,香港開設法學碩士的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下面請看這三所學校的法學碩士項目對比介紹。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HKU,成立於1911年,通常被認為是亞洲最具名望的大學之一,有亞洲「常春藤」之稱 。
  • 香港中文大學
    周邊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位於香港的沙田區,佔地面積達134公頃的校園,北臨吐露港,遠瞻八仙嶺,130多幢建築物傍山而立,座落在青翠樹叢中,是亞洲區內最優美的校園之一。 學生人數  全日制本科課程 : 9,434人 兼讀制本科課程 : 72人 研究院課程 : 8,081人 總人數 : 17,587人  錄取批次的安排  香港中文大學已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錄取重點高校名單。
  •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排名情況如何?
    香港中文大學(簡稱中大),英文名稱為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簡稱CUHK),成立於
  • 香港中文大學:招生300人 錄取只看高考分數
    主持人尹俊:我了解香港中文大學是中英文教學?  梁麗芳:大部分是英文,通史教育會用中文授課。  主持人尹俊:我剛剛對話完香港的城大,84年建立的,很年輕的學校,中文大學60年代就建立了。其實在香港也算是老的大學之一。  梁麗芳:我們應該是第二所比較老的大學,也是最早的兩所大學之一。  主持人尹俊:積澱更深厚一些。
  • 香港中文大學招生300人 錄取只看高考分數
    說到香港的高校,內地的學生了解相對比內地的大學了解的少一些。一開始請梁老師簡單介紹一下香港中文大學?梁麗芳:香港中文大學是成立於1963年,我們是一所公立的大學,也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跟香港其他的大學有不同,我們有書院制度,我們培養學生在主修專業之外,提供一個平臺,讓他們個人得發展,包括提供交流機會,種種交流活動,還有不少通史教育等等。香港中文大學是比較年輕的大學,但是是多元化的,兩文三語的大學。主持人尹俊:兩文是中文和英文。三語?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豫招生33人,畢業獲香港中文大學學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為你圓夢。7月25日下午5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河南招生組組長範息濤、副組長王亞坤一同做客「大河有高招」訪談直播間,為考生解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招生政策,幫考生和家長支招志願填報。「大河有高招」系列訪談由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豫視頻主辦,美景東望雲朗、美景美地麟州協辦,助力河南學子金榜題名。
  • 廣州花園酒店創辦人之一黃球先生逝世 享年97歲
    廣州花園酒店創辦人之一黃球先生逝世 享年97歲金羊網  作者:彭紀寧 陳卓棟  2018-01-03 金羊網訊 記者彭紀寧、陳卓棟,通訊員譚耀廣、譚芸馨攝影報導:3日,記者從江門市外僑局及新會區委統戰部了解到
  • 全國最難考大學之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知多少?從1998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率全港之先錄取內地本科生,每年高考成績下來,來內地爭搶各省狀元的學校除了清華北大等985學校,還有一個競爭力很大的大學,那就是香港中文大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香港的政治局勢比較混亂,很多難民湧入,一些內地文人教育家為了香港的教育發展而成立的一些書院,其中文大學的三所成員書院,分別是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學院,就是在這個時期發展孕育出來的。
  • 香港中文大學招人啦!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招聘實習生相關介紹
  •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戀殖」情緒是香港人的盲目和偏見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戀殖」情緒是香港人的盲目和偏見 陳然/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5-01-27 07:25 來源:澎湃新聞
  • 南都專訪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
    據悉,香港中文大學是最早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學術、科研等交流的香港高校之一,早在2006年已與深圳市政府、中國科學院開展夥伴合作。段崇智出生於香港,是國際知名生物醫學科學家,於2018年1月1日就任香港中文大學第8任校長。今年12月7日,段崇智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回顧多年來港中大與內地合作的成果。
  • 香港中文大學將與北京大學合作,香港城市大學在北京擴招
    4月9日,香港城市大學公布2019年內地招生計劃,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也陸續透露2019年內地招生政策,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下,港校通過擴招、新專業、新課程、新合作等方式,吸引內地考生報考。
  • 「灣仔碼頭」創辦人臧健和離世 香港業界贊其一生體現「香港精神」
    中新社香港2月12日電 (韓星童)「灣仔碼頭」母公司通用磨坊12日對中新社記者證實,有「水餃皇后」之譽的香港知名水餃品牌「灣仔碼頭」創辦人臧健和逝世,享年73歲。香港業界人士均對臧健和的離世深表惋惜,並稱讚其創業精神正體現了堅毅不屈、求真求變的「香港精神」。
  •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怎麼樣?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於1963年,是香港第二所成立的大學,亦是香港八所受政府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並可頒授學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中大是由新亞書院(1949年成立)、崇基學院(1951年成立)、及聯合書院(1956年成立)組成,及後逸夫書院於1986年成立,是香港唯一實行書院聯邦制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