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
在線教育成為2020年熱門行業之一
街頭巷尾、各種綜藝影視節目裡
常常見到在線教育平臺的廣告
可在收割「流量」的同時
平臺突然倒閉、消費者維權難的事件
也時有發生
這些情況成因緣何?
在線教育市場又該怎樣發展?
《中國消費者報》採訪了幾位業內專家
聽聽他們的分析
燒錢大戰瀰漫在線教育市場
獲客難一直是在線教育企業面對的一大難題,流量和生源成為必爭之地。為此,各家在線教育公司靠著冠名綜藝、入駐電梯廣告、刷屏信息流廣告等方式獲取更多的曝光率。同時,9.9元購買四次課、原價499現價49元等靠低價獲客的價格戰也由此開打。
《2020移動網際網路廣告洞察報告》的數據顯示,教育行業目前處於燒金營銷模式階段。跟誰學贊助了多個知名綜藝節目;網易有道旗下K12網校有道精品課請了郎平代言,同時投放海量的公交站牌廣告和電影院線貼片廣告......據第三方機構估計,在線教育頭部10家機構僅去年7月、8月的暑期市場投放量,就超過10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以來騰訊、頭條的在線教育廣告收入約為三四百億元;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等K12頭部在線教育機構平均一天的流量投放超千萬元;跟誰學去年第三季度銷售費用從去年的3.304億元增至20.558億元。
然而,巨大的營銷投入,並未帶來預期的效果。跟誰學發布的2020財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顯示,其第三季度淨虧損為9.325億元人民幣;網易有道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相應運營虧損為8.94億元人民幣。
之所以出現虧損
市場營銷大戰導致成本高昂
即是一大原因
招商證券數據顯示,在線教育的轉化率(低價轉正價的比例),夏轉秋平均為15%-30%;留存率(正價用戶續班的比例)平均在50%-80%,轉化率和留存率均處於較低水平。
在去年11月舉辦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感嘆:
「在線教育之所以興旺,靠資本輸血。每收入1分錢,要花掉2塊錢,行業融了這麼多錢,收入只有幾百億元。」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中國消費者報》表示,拿資本比較追捧的在線教育領域來說,即使在線教育「頭部」機構的營利能力都比較差,因為獲客成本加上師資成本,導致經營成本極高,虧損嚴重。
「總體看來,當前教育機構為獲得融資,都存在一定程度『炒作』和『包裝』的問題,而在拿到融資後,機構追求經營規模,就進入燒錢模式,這加大了教育培訓機構間的競爭,也抬高了營銷成本。」
大量融資仍難解「破產」難題
某電商大資料庫顯示,2020年在線教育行業共有111起融資,融資總額超539.3億元。除行業內參與者外,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等企業也紛紛進入在線教育領域。
然而,雖備受資本市場青睞,但在線教育行業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去年12月28日,主打K12一對一輔導的學霸君因資金鍊斷裂被傳「爆雷」,距今最近的一筆融資是在2017年。
今年1月1日,學霸君CEO張凱磊在《寫給所有學霸君虧欠的人》的公開信中寫道:「奔跑了8年的學霸君還是在2020年的冬天倒下了,學霸君1對1和優學小班要歇業了。」
不只是學霸君,去年以來,已陸續有明兮大語文、百弗英語、巧虎KIDS等多家知名機構陸續宣布倒閉。更多線下教育機構面臨營收減少、線下複課難、場地租金壓力等難題。與此同時,頭部玩家對市場營銷的投入,也提高了競爭門檻。
相關閱讀(點擊圖片打開連結)
熊丙奇表示,毫無疑問,融資反映出資本市場對這一企業前景的看好,願意投錢。但是,融資說到底是投入,拿到這些融資能否經營好企業,獲得利潤,才是最緊迫的事。
「觀察近年來破產倒閉的具行業知名度的教育培訓機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前期融資不斷,呈現很好的發展勢頭,可一旦繼續融資受阻,就可能因資金鍊斷裂,一夜關門。如2019年倒閉的韋博英語,就是因為融資計劃不斷推遲,導致資金鍊斷裂,門店接連關閉。」
提高教育質量才是根本
「不論是教育培訓業的從業者,還是資本,似乎都在以第幾輪融資來判斷一家教育機構的『前景』。似乎融資越多,這家機構就越厲害。這是資本炒作教育題材,而非真正在做教育。獲得融資的機構,為回報資本,必然加快發展速度,做大規模和體量,在這一過程中,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質量和成本,就會陷入經營困境。」熊丙奇如是說。
《中國消費者報》調查發現
由於家長們對於在線教育的需求不同
各有各的說法
○「年紀小的孩子堅持一兩種學習方式,養成堅持學習的習慣就好。做英語老師的朋友看了我們選擇的某一平臺課程,認為內容也比較豐富。」家長珊珊說。
○而家長賢三的孩子正在某在線教育平臺學習。「我們也試過直播課,但對三歲寶寶來說,專注力不行,最後還是放棄了直播課。」
○「我家寶寶三歲半,用了半年時間上完一家在線教育平臺從萌芽到第二階段的課程,但到了第三階段就覺得有點難,線上課的弊端就凸顯出來了。」「寶媽」賢三說,孩子認識了不少單詞,但不會說句子,加之語言環境受限,學成了啞巴英語。後來轉為線下和外教學習。」
○家長飛燕認為:「線上只能練聽力和口語,如果是知識型學習跟外教學習,就太慢了。大部分孩子剛學的時候成績提升比較快,但學習一兩年後很容易進入瓶頸期。」
熊丙奇認為,辦教育、辦學校不是開工廠,受教育者要獲得好的教育,不是標準化式的教育產品,而是具有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育服務。這就是為何一些線下教育大品牌快速開教學點,以及在線教育大規模擴張遭遇滑鐵盧的重要原因。快速開教學點,師資、管理跟不上,只有所謂的「品牌」,消費者並不會買帳;資本看好的是在校教育的規模優勢,而這恰恰是其最大的劣勢,個性化、交互性差,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導致在線教育叫好不叫座。
注重教育服務提升
警惕淪為「資本遊戲」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採訪時表示,教育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不能完全市場化,要注重教育服務提升,警惕淪為「資本遊戲」。若只顧著現金流、跑馬圈地、投資回報等商業思維,註定行之不遠。在線教育最終還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教學質量。「在線教育就是通過技術手段打破教學的空間限制,通過技術的不斷完善來逐步縮小和線下教育的差距。因此,在線教育平臺首先要在軟硬體方面下功夫。此外,師資與教學體系也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場景不斷完善。」
陳禮騰認為,疫情成為在線教育平臺的試金石,如何留住用戶將對平臺未來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線教育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好壞是關鍵,其中涉及音視頻技術、課程資源、教學質量等。現在正是體現各平臺綜合實力的時候,誰能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誰將在接下來的市場發展中取得先機。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作者/王小月
編輯/孫蕊
監製/何永鵬 田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