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燦的紀念章安靜地躺在紅絲絨禮盒裡,無聲地訴說著主人40年的奮鬥史。距離授章已有一段時日,每每想起當時場景,64歲的湖北武漢律師李先卿依舊心潮澎湃。
今年9月28日,武漢律師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律師制度恢復40周年大會在武漢舉行。武漢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曹裕江,武漢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子清等向全市20名執業30年以上的資深律師授予紀念章,李先卿是獲紀念章律師之一。
回溯武漢律師40年發展史,武漢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關太兵說:「40年來,武漢律師在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律師隊伍已成為法治武漢建設中一支不可或缺、充滿活力的力量。」
篳路藍縷
李先卿的印象裡,40年前的那個冬天分外溫暖。
1979年12月9日,伴隨著改革的春風,伴隨著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構建,司法部發布《關於律師工作的通知》,吹響了恢復重建律師制度的號角。同年,李先卿成為湖北首批執業律師。
「1980年,全省只有90多名律師。當時律師屬於公職,各地都要向省編委要編制才能要人,武漢要了49個編制。」李先卿回憶。
1981年6月,武漢市共建律師機構11個,時名「法律顧問處」。
作為法學研究重鎮,武漢高校雲集,為律師發展厚植了土壤。
「武漢的法律顧問處業務開展得好,除了黨委、政府大力支持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武漢大學、湖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前身)法律系的專家結合。」現年77歲的姚啟超律師說。正如姚啟超所言,開始執業不久,武漢律師就做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
1982年,時為武漢國營一八一廠工程師的韓慶生,兼職為一家鄉鎮企業做設計,因600多元勞動報酬而身陷囹圄,入獄的罪名是「技術投機倒把罪」。「沒有社會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構成!」作為韓慶生的刑事辯護律師,時年39歲的楊霞頂住重重壓力,堅持為韓慶生做無罪辯護。她的觀點得到學界、業界廣泛支持。
據當時報紙刊載,韓慶生和楊霞第一次出庭辯護時,法庭辯護整整進行了一天,公訴人說一段,辯護人說一段,一共辯了十輪。楊霞發言時,因其辯詞動人幾次被旁聽人員鼓掌打斷。
韓慶生案引起舉國關注。1983年,韓慶生平反,楊霞也告別了冷板凳,「新中國人才流動春天」自此開啟。
律師,不只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更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推動者、貢獻者。隨著律師制度改革全面鋪開,武漢律師行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1987年,武漢市律師協會正式掛牌成立;1988年,武漢第一家合作律師事務所——武漢揚子江律師事務所成立;1994年,武漢第一家合夥制律師事務所——武漢天元律師事務所成立;1995年,武漢首家個人律師事務所——武漢英達律師事務所成立……
律師命運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休戚相關。回首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湖北省律師協會會長嶽琴舫滿含深情:「武漢律師一直演繹執業尖兵、行業創新、專業服務的職業角色和行業典範,將武漢城市精神自然融入到職業中,也將律師的聲音融入到時代轟轟前進的巨響裡。」
武漢市律師協會的一組數據有力地佐證了嶽琴舫的觀點:武漢現有律師事務所373家,執業律師7328名,律師人數超過百人的規模所達到10家。2018年,武漢律師全行業業務收入達21.56億元。
承前啟後
中國法院博物館收藏著一份特殊的人大代表建議案——《關於儘快在我國建立和健全環境保護審判庭的建議》。建議案提出人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首席執行合伙人蔡學恩。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蔡學恩提出在全國統一設立「環保法庭」的建議,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視。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決定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參政議政只是蔡學恩的諸多工作之一。
作為較早從事涉外業務的武漢律師,上世紀90年代初,蔡學恩跟隨老師姚啟超開展武漢長江二橋合資建設的法律事務工作,「從此,我立志在為武漢律師業涉外業務發展上進行探索和創新。」他說。
2017年10月,經過公開招標選拔,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被確定為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執委會唯一的律師服務團隊,為軍運會組織籌備保駕護航。「此次軍運會全部啟用武漢本土律師團,這是組委會對武漢公共法律服務能力的充分肯定和信任。」武漢市司法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市律師行業黨委書記聶德宗表示,武漢律師業務從最開始的刑事辯護、法律顧問到提供法律服務、助推「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等,已滲透社會生活各個層面。
武漢市律師協會的統計顯示,該市律師40年來累計辦理刑事、民事、行政等訴訟案件107萬餘件,辦理非訴訟法律事務120萬餘件,累計擔任黨政機關、企事業等單位常年法律顧問63萬家次。這些華麗數據的背後,飽含一代又一代武漢律師的心血。
現如今,蔡學恩有了更多「歷史的責任」。他希望,自己能像老師姚啟超律師培養他一樣,「為下一個十年培養更多的優秀專業律師人才,為武漢律師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心力」。
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光谷)創始合伙人、TMT事業部主任萬方便是蔡學恩著力培養的年輕律師之一。這名「80後」歷任武漢鬥魚TV(D輪)、廣州荔枝FM(D輪)法務部總負責人,正帶領團隊在網際網路這片高端法律服務市場的藍海裡「開疆拓土」。在萬方看來,機遇正在當下,「你有網際網路這個契機去追趕甚至超越傳統領域的那些『大咖』」。
永葆初心
今年是楊彥萍參加「1+1」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的第10個年頭。10年間,楊彥萍接待上門來訪群眾的法律諮詢3000多人次,辦結指派案件500多件,集中宣講法律知識600多場次,受眾超過10萬人次。
今年也是金志方擔任武漢市漢陽區江堤街豐收社區法律顧問的第6個年頭。6年來,金志方堅持做臺帳,詳細記錄每次社區值班情況,現已有厚厚好幾本。負責任的她深受居民信任,被社區評為「最美志願者」。
作為武漢律師的優秀代表,楊彥萍和金志方有一個共同身份——共產黨員。在律師制度恢復重建40年的光輝歲月裡,從「國家法律工作者」到「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再到「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律師定位幾經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黨對律師工作的全面領導。
「律師行業基層黨組織已經成為武漢律師事業健康發展的先鋒骨幹力量。」武漢市律師協會會長胡迎法介紹,武漢現已成立律師事務所黨組織163家,其中黨委2家、黨總支3家,黨員律師達到2209人,佔全市律師總人數的31.35%。
與此同時,武漢打造了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的律師黨建品牌:2012年,在全國率先推出社區律師「周四有約」品牌;2015年,社區、村法律顧問全面覆蓋,開展名優黨員律師進社區活動,開創服務群眾新模式。
2018年7月,中央組織部、司法部召開全國律師行業黨建工作座談會,武漢作為6家發言單位中唯一副省級城市代表在大會上作經驗交流。武漢律師黨建經驗推向全國。
40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裡,如白駒過隙;40年,在法治中國的進程裡,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東奔西波盡為他人事,南訴北訟不忘故友情。風雨兼程四十載,迎風起航再前行。」在慶祝律師制度恢復重建40周年大會上,李先卿說出了7000多名武漢律師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