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源於元末賈魯堵口,它引發了元末農民起義。元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今山東曹縣境的白茅堤決口,溢入運河,又淹了沿河的鹽場,直接影響元朝的經濟命脈。元統治者幾經磋商,於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命賈魯為工部尚書、總治河防使,徵發汴梁(今開封)、大名(今河北大名)等黃河南北13路15萬民工及廬州(今安徽合肥)等地2萬多軍隊到黃河上堵口。賈魯採用疏、浚、塞並舉的辦法,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終於在當年十一月用沉船法將口門堵住。後世這樣評價賈魯堵口:「賈魯修黃河,恩多怨亦多;百載千年後,恩在怨消磨。」
然而,參加此次堵口的河工們本為貧苦遭災的饑民,被強徵為河工,又被迫在軍隊監視下勞動,不滿情緒日甚。活動在今安徽阜陽一帶的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決定利用此機起義,他們宣稱「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同時散布一首民謠:「休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及至賈魯治河時,果真在黃陵崗(今河南蘭考東)黃河堵口工地上掘出獨眼石人,於是河工們奔走呼告,人心浮動,終於引發了規模浩大的元末紅巾大起義,直至元朝滅亡。堵口兩年後,賈魯隨丞相脫脫鎮壓農民起義時,死於軍中。
龍鳳農民政權時期的錢幣
元朝末年,政治極端腐敗,統治者為了自己享樂,不斷增加徭役和賦稅。搜刮錢財,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黃河下遊,由於黃河不斷決口泛濫淹沒天地,老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於是不斷有人拿起武器,反抗官府的黑暗統治。官府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規定平民百姓家不得私藏武器,違者處死。還規定,凡五十人一起議論國家者罰,百人在一起論事者處死。可是官逼民反。不管當局規定多少苛刻的制度,一場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還是在黃河岸邊爆發了。
起義的發動者和領導者是韓山童和劉福通。當時的白蓮教很盛行,遍布各地的教徒都有聯繫。在白蓮教徒中韓山童和劉福通的關係最為密切。他們同情黎民百姓的痛苦,等待時機,準備發動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元武裝革命。推翻元朝的反動統治。機會終於到來了。這一年的黃河汛期,河水猛漲,封丘黃陵段出現險情。黃河一旦在這裡決口,不但以北方圓幾百裡的田地莊園將被淹沒,黃河繼續北上,還將危機元朝統治者的老巢大都。元廷驚恐萬狀,再也顧不得人們聚集在一起出事不出事,慌忙下令徵調黃河兩岸民工百姓築堤保河,防止黃河決口。成千上萬的百姓被強徵到皇陵一帶,他們在監工的大刀和皮鞭下推土築堤。而朝廷發下的一點兒糧食,經過各級官府的盤剝,到了民工這裡,已寥寥無幾。民工們出盡牛馬力,連肚子也填不飽。一時間民工叫苦連天,怨聲四起。
這時候,韓山童和劉福通也在築堤民工中間,他們見築堤民工這麼多人集中在一起,都是受苦人,又都非常痛恨元朝的統治,不滿官府的壓迫,認為是起事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們在一起商討,終於找出一個喚起大家起義的好辦法。他們暗地串通幾個和自己關係密切的人,用一通舊石碑,鑿成一個只有一隻眼的石人。深夜人靜時,把石人埋在築堤挖土的地方。接著,二人在白蓮教教徒中反覆傳播這樣一句話:「挖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這句民謠沸沸揚揚傳揚出去。黃河岸邊,不管是築堤民工,還是黎民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家都紛紛傳誦著這句民謠。「造反」,是老百姓的心裡早就起了的念頭,但他們苦於沒人挑頭,反該怎麼造?義該怎麼起?他們都盼啊盼啊,恨不能一下子從地下挖出個石人來,好舉旗造反,推翻元朝的統治。
這天中午,一隻眼的石人終於被築堤民工挖出來了。韓山童和劉福通早有準備,他們馬上趕到現場,鼓動大家起事。韓山童摸著石人的頭,慷慨激昂地對大家說:「看哪,這石人只有一隻眼睛,大家不是常說『挖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嗎,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接著,劉福通跳上一個土崗子,高高地挽起袖子,舉起雙手,對著紛紛前來觀看石人的民工高聲呼喊著:「鄉親們,『挖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這是我們大家早就知道的,元韃子壓迫我們,把我們不當人,現在我們到底把一隻眼的石人挖出來了,這是上天叫我們起來造反!此時不反,更待何時?再說,即使我們不反,官府一旦聽說我們挖出來一隻眼的石人,也會把我們抓起來殺掉的,與其等著他們來殺死我們,不如起來造反,轟轟烈烈幹一番大事業!」劉福通見民工越聚越多,又指著韓山童對大家說:「這位韓山童,乃是大宋朝徽宗的後代,我們尊他為王。我的祖先是劉光世,也是大宋朝的臣民,我也願領著大家,跟著韓山童起事。願意造反的人站起來,拿起傢伙,準備參加戰鬥吧!」在他二人的宣傳鼓勵下,民工們情緒高漲起來,紛紛摩拳擦掌,齊聲高呼道:「反吧,反吧,俺大家情願聽二位指揮,殺盡天下貪官汙吏!」中午時分,這裡就聚起了民工三千多人,在韓山童和劉福通的指揮下,起事的民工們用手中的鐵鍬和钁頭殺死了官府派來的築堤監工,然後,二人又叫起事的民工們,以頭上裹塊紅布為標記,號稱「紅巾軍」,浩浩蕩蕩地殺了出來。
紅巾軍的起義,好像一粒火種,立即點燃了民眾造反的乾柴,全國各地的農民群眾紛紛舉行起義,響應紅巾軍,他們互相配合,英勇戰鬥,終於使腐朽透頂的元朝很快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