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1128年至1855年黃河流過的故道,在江蘇徐州境內總長234公裡,佔江蘇境內黃河故道總長的47%,周邊區域長期高亢缺水、交通不便、生態退化、土地貧瘠,沿線有115個經濟薄弱村、22萬多貧困人口,分別佔徐州全市的32%和25%。
如今在沿線一些村莊,河暢、路通、岸綠、業興、民富、景美的願景,正一步步成為現實,幾乎村村都有老百姓口耳相傳的「新鮮事」。
要種30多年沒種過的水稻了
「張仁全昨天又找我商量種水稻的事了,他打算包下400畝地。」李萬倉指著眼前的一片農田頗有興致地說,村裡上一次種水稻還是分田到戶之前的事,離現在有30多年了。
李萬倉是徐州豐縣華山鎮雙樓村的村書記。對於雙樓村來說,種水稻絕對是個新鮮事。雖然村子離1851年因黃河決口形成的大沙河不遠,但以往水系不通、道路不暢,只能種一些旱地作物,而且主要「靠天收」。
去年,豐縣農業資源開發部門投入專項資金,挖通挖深溝渠,建起了翻水站、節制閘,把水源引到了田間地頭。這讓在外搞運輸掙了點錢的張仁全動起了種水稻的心思。
在與雙樓村臨近的華山村,豐磊家庭農場已經先張仁全一步種起了花菜。「路通水暢了,我們才敢種經濟作物。一開始就碰到了好年景,我們訂單種植,一季畝產4000斤左右,利潤能到七八千塊,一年能種三季。」豐磊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張豐磊說。
種地能有這麼高的收益也是村裡的新鮮事,最近,好多村民都來找張豐磊訂購花菜種子,也想一起種花菜。
徐州市黃河故道綜合開發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惲芝健介紹,當地四年來累計投資20.01億元,將徐州境內原來斷斷續續234公裡的黃河故道全線貫通,新增調蓄水1億方、新增灌溉面積30多萬畝,可以增加5億斤的年度糧食生產能力。
老太攤煎餅一天賣1000多元
走進徐州銅山區倪園村,村民們也在「傳播」一件新鮮事:黃金周裡,村口擺煎餅攤的劉士平老太一天賣了1000多元。「沒那麼多,那是賣水什麼的全算上的。」記者找到64歲的劉士平時,她正在悠閒地攤著煎餅。「遊客挺多的,配的小菜都是自己種的,他們喜歡吃!」
位於徐州市呂梁風景區的倪園村,以前較為偏僻,道路坑窪,經過近幾年的打造,如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前兩年,徐州市利用黃河故道開發引導資金,結合村莊景觀改造,把村子南側原先的荒山地建設成一個集旅遊、觀光、科研及生態修復的植物專類園——徐州紫薇園,這個佔地千畝的植物園,與周邊的倪園古鎮、懸水湖、農家樂形成聯動,每到假日遊人如織。
「從爺爺輩就開始走家串戶賣香油,景區開了就搞了這個店,一年純收入一二十萬吧!」在倪園村一處農家院,44歲的尹龍介紹起他家現做現賣的產品:黑芝麻油40元一瓶,白芝麻油35元一瓶,芝麻鹽、芝麻醬樣樣都有。去年,尹龍給自己產品註冊了「懸水湖」商標,還註冊了微信號,在包裝上打上了二維碼。
徐州將黃河故道沿線作為重點片區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積極發展休閒觀光、文化旅遊、農產品加工、物流等產業,沿線115個經濟薄弱村和22萬低收入人口於去年底全部實現脫貧。
示範園裡的「先進」小苗結果了
「示範園裡前年的小樹苗現在結果了,這是從義大利引進的先進蘋果品種。」在豐縣梁寨鎮淵子湖南岸的高頭自然村,這是村裡人人都知道的「新鮮事」。
走進這片2000畝的黃河故道現代農業優質果品示範園,只見紡錘形的矮化蘋果樹鱗次櫛比。種植大戶張會廣略帶自豪地說,果園採用國際先進的矮化自根砧種植技術,每個蘋果都能見到陽光,含糖量可達18%,很受歡迎。老張還打算用「開心農場」的模式給周邊市民「認養果樹」。
豐縣農業資源開發局局長仇奎海介紹,通過示範園區帶動,老百姓收益提升明顯。在果園打工的村民陳啟蘭說,她家的三畝多地以 「雙700」流轉給了果園,即每畝每年700斤玉米和700斤水稻,算上每天60元的打工收入,年收入有兩萬多元,是種地的好幾倍。
「高頭村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黃河故道衝刷形成的高地,淵子湖還是黃河1742年決口形成的。」梁寨鎮黨委書記王磊接過話茬說,這裡原來的貧困帶如今成了觀光帶和經濟帶。「老百姓得實惠,就支持政府工作,當初園區『徵地』,3天就全部完成了。」
近年來,徐州市對黃河故道兩岸405萬畝區域實施綜合開發,依據各地資源稟賦重點扶持經濟林果、優質糧油、特色蔬果等主導產業,形成了9個重點現代農業示範區、14個重點示範園,以及一片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
如今,隨著沿河二級公路基本貫通及綠化帶建成,一條風光秀麗,產業帶動突出的「綠色經濟生態走廊」已經展露雛形。(記者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