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多年前,韓流文化還沒有正式流入我國,那時候是臺灣的偶像劇「制霸天下」。而在我們的課本當中,也提到過臺灣的阿里山和日月潭,所以那個時候,很多人對臺灣還是有一種莫名的嚮往,想去臺灣看一看這美好的景色,也想去臺灣感受一下偶像劇當中的情景,更想去吃一吃臺灣夜市當中的美食!要了解一個地方,大多都會從吃的入手,那麼臺灣都有哪些經典的美食呢?
芋圓
首先第1個出場的是芋圓,其實在現在,芋圓並不是一個很稀奇的東西,很多人在家中也可以製作,只不過有時候比例控制不好,直接做成了非牛頓流體。所以思前想後,還是出去買一份直接吃比較實在。雖然芋圓已經成了一種「爛大街」的美食,但實際上,芋圓的一些口味還是有所不同的,最好吃的芋圓,還是要到臺灣去吃。芋圓有一種吃法叫芋圓西米露,當中通常還會加入西米露,薏米,紅薯,珍珠,還有一些紅豆,最後舀要上一勺冰涼涼的糖水,清涼解暑的芋圓西米露就做好了。
對於芋圓這種甜品,大部分都是女生去吃,很多男生會嫌芋圓太甜,或者是芋圓長得實在是太可愛了,不太符合自己大男人的身份。其實芋圓也算是一種比較挑人的食物,小孩子吃的時候要注意,而且一次不能吃太多,畢竟混入了木薯粉,吃多了太難消化,反而會腹脹,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讓人驚悚的「棺材板」
第2個要出場的臺灣美食是棺材板,其實這個名字挺嚇人的,尤其是對於喜歡吉利的國人來說,怎麼都不會起一個這樣的名字。如果你第一次去臺灣的夜市,突然看到菜單上出現棺材放這三個字,你的內心一定會想:難不成我是誤入了一個主題聚會嗎?那麼棺材板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呢?其實是跟這道美食的形狀有關係,棺材板是將吐司中間挖空,然後放入雞肉、雞肝、蝦仁、紅蘿蔔、馬鈴薯、牛奶等配料,在用之前挖出來的吐司片蓋住,形狀非常像棺材,所以有了棺材板這個名字。
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想不通,明明這麼小清新的一道美味,卻偏偏要叫一個這麼驚悚的名字,如果真的是初來乍到,肯定會對這道美食敬而遠之,因為大家不妨設想一下,來到臺灣旅遊,突然你的小夥伴問你吃不吃「棺材板」,你會是什麼樣的反應?相信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有一種背後發涼的感覺。這哪是吃東西呀,簡直就是練膽量!假如讓你給「棺材板」這道美食重新起名字的話,你會叫它什麼呢?
必打卡的臺灣滷肉飯
第3個要出場的臺灣美食就是臺灣滷肉飯,這也是來到臺灣之後必打卡的美食之一。其實在各大省份都有滷肉飯的身影,但是每一個省份的滷肉飯都具有地方特色,雖然外觀看起來一模一樣,但仔細品嘗過後才發覺,原來長得像並不代表就是一個東西。其中還有很多滷肉飯店會打著臺灣的旗號在售賣滷肉飯,但味道跟正宗的臺灣滷肉飯相比是天差地別。許多人慕名而來,大多是失望而歸。所以有機會來到臺灣的話,一定要品嘗正宗的臺灣滷肉飯,滷肉飯的分量很足,如果都是女生且食量不大的話,可以兩個人分一份。
肉多澱粉少的鹽酥雞
第4位要出場的臺灣美食就是臺灣鹽酥雞,在夜市的攤位中,鹽酥雞是最常見的。鹽酥雞的製作很簡單,將雞肉切成小塊,裹上澱粉之後放入油鍋當中,炸至金黃就可以,再配上一點番茄醬,這美味無人能敵。但是我們吃的鹽酥雞,大部分都有很厚的澱粉,真正吃到的肉是比較少的,而臺灣的鹽酥雞則正好相反,是肉多澱粉少。剛剛出爐的鹽酥雞是最好吃的,因為一旦冷卻之後,口感會發生180度的轉變,難怪老人們會說趁熱吃,原來都是有現實依據的。
第5位要出場的臺灣美食就是臺灣擔面,擔面的湯比較清澈,頗有一種小清新治癒美食的感覺。擔面的食材比較豐富,有蝦,有肉丸,有滷雞蛋以及一些滷肉和蔬菜,算是非常均衡搭配的一款美食。喜歡吃清淡的可以點一碗擔面試一試。問過一些去過臺灣的廣東朋友,對擔面的味道都是讚不絕口的,很多老年人也喜歡這種口味。如果你飲食清淡的話,不妨嘗一嘗臺灣的擔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