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能對孫子溺愛到什麼程度?說說我見過的。
一個朋友的孩子,有7歲了,因為夫妻倆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便一直由家裡奶奶帶著。到現在為止,孩子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奶奶一遍又一遍地去求。
如果奶奶正在外面做早飯,醒來後的孩子想上廁所,不能自己去,必須得奶奶來抱著去。
然後從穿衣服到吃飯,孩子都不能自主完成這些事情,兩手抱著手機眼都不眨,衣服讓奶奶給穿,吃飯也要讓奶奶喂,直到送去學校門口,才捨得把手機放下。如果在穿衣服或餵飯的過程中,奶奶耽誤孩子看手機了,還會被兇。
能想像到那種畫面嗎?我就坐在那裡低頭看著手機,每一口飯你都要拿勺子餵到我嘴裡,還都得餵我喜歡吃的,另外還得連哄帶捧。
在家裡面,孩子就是一個「小霸王」,說一不二,一家人處處都得順著他,一丁點不合適都不行。關鍵是什麼?
朋友也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因為他從小也是這樣過來的,即使感覺到了不妥,也就有那麼一丁點兒吧,或者因為妻子有意見了。
中間有一次,妻子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想要回家自己帶孩子,可卻發現孩子根本就不依賴她,另外公婆好像極不放心的那種,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副不放心的表情在後面看著,看見她要發脾氣了立馬就過來把孩子抱走。
所以她現在根本就沒法兒管了,也管不了了,惱火又無奈,仿佛都看見了孩子的未來樣子。
說真的,如果孩子的性格養成了,將來過好了什麼都好,一旦闖禍或沒過好,所有的單是都要父母買的,到時爺爺奶奶年齡大了,有心也無力。
等到了那個時候,夫妻倆的矛盾怕是就來了。
還有一件事,之前去醫院探望一個長輩,當時她的孫子和女兒都在,但孫子特別調皮,也是家裡的「小霸王」,突然沒有任何理由地就要去打小姑。
小姑就不肯,一直往後躲,這時長輩的小孫子一下子就氣哭了。
猜那位長輩說了什麼?對著女兒說:「你不能讓他打一下嗎?又不疼,就知道惹他哭。」可想而知,在家裡又是給寵成了什麼樣。
確實,一般老人都是比較疼孩子的,可疼愛也應該有度,許多事情的嚴重性他們並不能意識到,永遠堅持三個理念,孩子笑、孩子飽、孩子暖。從來都不知道,對孩子的縱容會衍生出多麼嚴重的問題。
玉不琢不成器,樹枝不修剪,怎麼會有後來的旺盛。
許多女性可能都希望以後婆婆能幫自己帶孩子,甚至她們眼中「好婆婆」的標準,就是能幫自己帶孩子,太糊塗。
前兩天家裡有事,來了許多親戚,事後聚一起聊天的時候,便聊到了這個話題,而我則從一個堂妹的口中,聽到了不同的想法,她說:「等我有孩子了,絕對不會讓婆婆帶!」其實這才是明白人!
至於為什麼,堂妹也說了。
那本來就是自己的責任,不能讓婆婆替自己承擔,能承擔起這份責任或有能力養,自己就生,沒有暫時就不生。
年輕人和老人的育兒理念也是不同的,如果生活在一起,總會有不愉快的時候,一點點積累,到最後難免會有婆媳矛盾。我看不慣她的做法,她看不慣我的做法,該說不該說的,都很難讓對方接受。
另外堂妹提到一個觀點,反正我是認同的,她說:「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密感,更多是通過後天培養來的,而非身體裡流淌著一樣的血,一直就有的。」
就像馬爾克斯說:
「她欣喜萬分地發現人們愛孩子並非因為他們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為養育中產生的情誼。」
反過來孩子對父母也是一樣,在0-3歲每天跟著誰生活,抱著誰睡覺,這種從小建立起來的親密感是一生的,是你後來培養不了的,誰帶跟誰親。比如等你到老的時候,孩子會不會嫌棄你。
我們也要換位思考,婆婆這一生也不容易,為家付出大半輩子,現在兒女成家立業了,也該有自己的生活,去過自己的生活,同樣是人,怎能那麼自私呢!
最重要的,自己帶出來的孩子,帶好了也好,帶不好也罷,自己沒什麼好怨好怪的。
也許很多人還沒有到承受代價的時候,不管多麼有道理,也聽不進心裡去,可是等覺得有道理的時候,聽進去也晚了。
在這件事上,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邏輯、三觀和品性。
雖然從道理上來說,婆婆沒有幫兒媳帶孩子的義務,但一家人生活,除了道理不還有情嗎?然而這個情,是幫襯,而不是替你承擔責任。
甚至你打著這種情的名號,對婆婆進行道德綁架,或者要求她要怎麼樣怎麼樣,只是由你自己制定出來的標準,也只能證明是你自身的問題。
總是拿完美的標準要求他人,卻對自己過於寬容。
提到兒媳想讓婆婆帶孩子,一般無非兩種可能,要麼經濟條件不允許,自己想出去賺點錢;要麼是拿婆婆當免費勞工,因為她是孩子的奶奶,就必須得替自己承擔責任。
如果是後者,什麼理由都不是理由,自己貪圖享受才是真的。
換句話說,如果婆婆幫你盡到了母親的責任,那麼你又盡到了什麼責任,不想吃苦,這已經是很多年輕人都有的通病了。
長遠來看,這只是小聰明,享過的福最後都得雙倍搭進去,年輕時的苦不算苦,年老時的苦才是真的苦。當然了,一家人之間該有情的,在兒媳最困難的時候,婆婆也應該幫襯著點,伸出援助之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