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一個正經送飯的,
成了萬能跑腿員」
李青陽,男,26歲,河南人氏,兩年前來到上海成為一名美團外賣騎手小哥,在靜安地區送外賣。
今年春節他留守上海,原打算過年後再回家,可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至今還定不下回家的日期。
在鼓勵市民減少外出的同時,像李青陽這樣的騎手小哥偏偏做的是全天滿街跑的工作。「父母會擔心嗎?」「會,但是我會保護好自己。」
他的每一次送達,都讓市民減少了一次出行,為此他覺得很值得。雖然言辭樸素,但是情感上很驕傲。
開工之前的防護消毒「多件套」
上午8點半,李青陽來到了自己的電瓶車前,一天的工作又要開始了。
疫情期間為避免人員集聚,平日裡每天早晨的例會被省去,如今他每天9點自行開工,但在此之前,還有諸道嚴格的防護步驟要做。
先是對手部的清潔消毒,接著開始消毒最重要的東西——送餐箱。李青陽取出消毒水和乾淨的毛巾,對送餐箱例外進行了徹底的清潔消毒。接著測量體溫——當天的體溫是35.9℃,完全符合要求。
最後他拿出了預備好的口罩戴上,再繫上頭盔。
嗯,臉完全看不見了,增添了一絲神秘感,身上統一的制服就是李青陽行走江湖的標誌。
等這些準備都做好了,接單開始!
眼看著「無接觸配送」比例飛升
8:55,他接到了當天的第一單,來自靜安楓景苑小區的一名住戶在便利店下單購買了日用品。李青陽騎上電瓶車趕往取貨,十分鐘後成功拿到了東西,接著又趕緊送往下單的用戶手裡。
過去說起外賣小哥,大家都知道是「送飯的」,但如今,超市單子驟然增多,他們儼然成了「一半送飯一半跑腿」。李青陽說,目前跑腿的單子能佔到所有單量的三四成。
由於對方選擇的是「無接觸配送」,因此快要抵達時李青陽和用戶確定了一下物品放置的地點。抵達小區後,他將東西放在用戶指定的地點,然後拍照傳給對方,在得到對方的確認後離開。
「無接觸配送」是今年疫情期間由美團外賣率先推廣的創新措施,後為各大平臺所採用。李青陽感受頗深的,是上海用戶對這一舉措的逐步接受與認可。
1月下旬剛推出時,選擇「無接觸配送」的還只是一小部分顧客,後經平臺推廣與媒體宣傳,越來越多人了解到這一可選項,「無接觸配送」的比例就上來了,到如今,幾乎所有的單子都是「無接觸配送」。
此舉不僅避免了騎手小哥與用戶的直接接觸,對雙方都是一種保護,而且還提高了配送效率。
「送飯」「送菜」「跑腿」多合一
9:30,三和花園一名住客從元華超市購買了蔬菜。李青陽馬不停蹄地趕到超市拿了貨,然後一路奔往三和花園。
在他的配送區域裡,三和花園幾乎是最西面的小區了。
中午時分,不便外出買菜的用戶選擇手機下單從超市買菜,於是李青陽又成了一名「送菜小哥」。
這名用戶請他在小區門口等一等,說要親自來拿。如今,滬上小區實行嚴格的門禁管理,因此送單基本只能送到小區門口,一些想要當面交接的用戶讓他等他們一下。「不會等很久,基本在5分鐘左右人就會過來了,用戶都比較抓緊,互相理解配合。」
11:30,他接到一份來自寫字樓的外賣單子,梅龍鎮廣場的一名用戶下單了一份如今商家的滷肉飯。李青陽取了外賣後送到了辦公樓樓下的指定位置,和用戶確認後結束了送餐過程。
李青陽告訴周到君,目前外賣商戶中大約60-70%仍處於歇業狀態,寫字樓復工的人員數量也未及平時,因此他們每日配送的外賣單數相比過去要少,相反是超市、便利店跑腿的數量上來了。而在所有仍開業的餐飲中,最受歡迎的是茶飲,許多奶茶店在疫情期間仍然堅持營業,他每日也是跑奶茶店的次數比較多。
雖然收入減少還是每天堅持上工
和人們印象中疫情期間外賣小哥會「忙瘋」了不同,李青陽說現在的單量相比平時是要淡些,這意味著他每日堅持上工,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冒著更大的風險,收入也不及平時。
不過非常時期工作總是有成就感的,談起堅守崗位的理由,李青陽沒有華麗的語言,但是表達了類似的意思:這是一份很有必要的工作,因為能幫助市民在特殊時期減少外出,把每一份單子順利交到用戶手中,也是為疫情防控工作盡到自己的一份力。
等疫情結束了回老家「補過春節」
李青陽本打算春節之後錯峰迴老家,沒想到疫情一來,回家暫時成了奢望。如今他每天在上海市中心的大街小巷裡奔忙,成為了商家和用戶之間的一道連接線。
還沒成家,最擔心他的自然是父母,他們有空就會給他打電話,噓寒問暖,詢問他現在工作的情形。李青陽總是說沒事,他能保護好自己,「我們的防護措施還是很強力的。」
他每天在南京西路附近的20來個小區、商場、超市、寫字樓之間跑著,街上的人很少,電瓶車一路馳騁接觸不到人,取餐送餐、取物送物,目之所及人人都戴著口罩,也會刻意保持彼此間的距離。
李青陽對爸媽說,等疫情結束了,一切都回到了正常狀態,那時他就會回家,「補過一個和親人團聚的春節」。
來源|新聞晨報·周到 記者 徐妍斐
編輯|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