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出臺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方案明確規定「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節目簡介:
提及「家訪」二字,想必每一個經歷過學生時代的人都不陌生。老師來之前惴惴不安,老師走之後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從去年開始,鎮江市江濱實驗小學申報並實施了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線下家訪」已然成為該校的一個特色項目。
本期《成長》藉由「家訪」的形式,跟隨鎮江市江濱實驗小學的兩位老師走訪兩個性格迥異的男孩,實地討論「養育男孩」的話題。
◆ ◆ ◆ ◆ ◆
張芮寧
小學高年級男生
——學習了解情緒、表達情緒
朱晨風
鎮江市江濱實驗小學 教師
朱老師:
「張芮寧給我的感覺很文靜、很乖巧,他的情緒不太外露,平時有沒有關注到孩子情緒的變化?」
張芮寧媽媽:
「表達情緒的方式可以多樣的,除了通過大喊大叫或者發脾氣去表達情緒,我更想讓兒子通過畫畫、彈琴或是運動出汗等健康的方式來舒緩情緒。」
朱老師:
「藝術化的表達是一種方式,但更希望孩子在平時能用溝通和說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一些內心的情緒。」
老師建議:
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從小時候的天真單純直來直往,變得敏感,開始在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和反應。我特別關注安靜的、中間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看上去心平氣和,內心是有感受的,他們也許會把老師、父母的批評內化,用自己的方式吞到心裡,如果父母大條,就不容易發現孩子消極的一面。我們不怕調皮的孩子,至少你能看見他的喜怒哀樂。所以我希望父母鼓勵孩子大膽表達情緒,真正讓我們「看見」他。
◆ ◆ ◆ ◆ ◆
傅梓晟
小學低年級男生
——培養自制力和責任感
謝榮梅
鎮江市江濱實驗小學 教師
謝老師:
「孩子在學校裡表現出來的優點是愛讀書,識字量大。但不足之處在於自控能力稍弱,上課會隨便講話。另外孩子在家做家務嗎?」
傅梓晟媽媽:
「會做的。例如洗碗、疊衣服、幫忙照顧妹妹或把自己的玩具收好。但如果工作量比較大,他有時會做一半就有點想放棄。」
謝老師: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建議還是要引導孩子有始有終地完成,多做家務對男孩子自制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老師建議:
小學低年級的男孩子,他們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同時自我管控的能力比較弱。自制力對於男孩來說非常重要,簡單說是一種能夠控制自己、支配自己並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自制力強的人,既善於促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又善於抑制自己的不良念頭和行為。尤其男孩子在未來的成長路上,面臨更多選擇,十分需要自制力和良好的習慣。
校長說:
糜曉俊
鎮江市江濱實驗小學 副校長
「我們學校去年開始,申報並且實施了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目的是構建敞亮向上的家校共育生態園。
首先,規範家訪流程。什麼時間去家訪、家訪時間的長短都要進行事先預約。
其次,探索家訪模式。學業式、訪談式、獻愛心式、溝通式、報喜式等等。
最後,構建反饋機制。為孩子制定一個預約式的培養方式和內容,老師的線下的面對面的家訪,能夠使我們的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變得更加的有溫度。」
科長說:
徐琳琳
鎮江市京口區教育局教育科 科長
「家校融合工作一直是我們鎮江市京口區教育局的一項重點工作,在我們京口區千名教師走訪萬戶家庭已家喻戶曉。區域把家訪這項工作納入到家校融合工作的考核,要求家訪覆蓋面能達到百分之百,也就是我們的老師要能在小學的六年或是初中的三年內能夠走訪所教班級的每位學生家庭。這是區域從方向上的引導,也是從數量上的規定。
家訪應該是一種最為傳統的家校溝通的方式,但也是最能夠讓我們的家長和老師架起心靈溝通橋梁的一種方式,相信我們的千名教師走入萬戶家庭的家訪還會繼續,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能為我們的家庭教育注入最為溫暖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