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7月10日訊(記者康鵬 通訊員武經宣)日前,工信部官網公布《2019-2020年度物聯網關鍵技術與平臺創新類、集成創新與融合應用類示範項目名單的通知》,名單包含130家企業和科研院所機構,其中,有5家機構來自武漢。
示範項目分為兩類,分別是「關鍵技術與平臺創新類」和「集成創新與融合應用類」。
其中,高德紅外公司的「微機電與傳感技術創新平臺」、武漢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有限公司的「新型顯示器件MURA缺陷視覺檢測技術」入選「關鍵技術與平臺創新類」;
南鬥六星系統集成有限公司的「基於輔助駕駛產品車聯網應用」、武漢智慧地鐵科技有限公司的「新一代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結構監測與安全評估系統研發及應用」、中南設計研究總院的「中信智慧水務」入選「集成創新與融合應用類」。
小小紅外晶片可測體溫
精度可優於±0.5℃
高德紅外測溫晶片被廣泛用於公共場所。通訊員餘小小供圖
高德紅外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微機電與傳感技術創新平臺」指的是該公司開發的紅外探測器晶片,是所有紅外儀器的核心。例如疫情防控期間使用的測溫儀,正是有了晶片技術,才能有精準溫度。
經過多年刻苦鑽研,高德紅外研製出了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國紅外芯」,打造出高性能3條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批產線,其中非製冷探測器、碲鎘汞及二類超晶格製冷紅外探測器等線,一舉打破了西方長期技術封鎖。
據悉,高德紅外推出了多款紅外探測晶片,其中包括專門針對人體測溫檢測開發的機芯組件,對人體體溫的測溫精度可優於±0.5℃,廣泛應用於機場、車站、醫院、口岸、大型廠區校區等大流量人群場合;還有可集成到行動裝置或各種單通道入口、單位門禁、考勤系統等的晶片……
給生產線配備「火眼金睛」檢測產品缺陷
用人工智慧破解技術瓶頸
新型顯示器件MURA缺陷視覺檢測技術,可以幫助生產企業提高缺陷檢出率。樊達宜供圖
「手機、平板等設備使用的OLED等新型顯示器,製造工藝複雜、易產生缺陷,因此,檢測設備是行業創新鏈的基礎和關鍵設備,可實現產品質量管控,促進產業鏈工藝改進。目前,美、德、日、韓等國內外現有檢測設備,均存在許多缺點,不能滿足企業對缺陷檢測的要求。」
日前,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朱欽淼介紹,其研發的「新型顯示器件MURA缺陷視覺檢測技術」,在關鍵技術與裝備上,掌握了一批自主專利,打破美日技術壟斷,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將推動中國高端顯示製造與檢測的發展。
據悉,國家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創新中心是工信部成立的第九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主要面向國家戰略和支柱行業,聚焦數位化設計、數位化分析、數位化製造等方面關鍵共性技術,為數字製造和智能製造關鍵領域研發核心工業軟體和核心工藝裝備。
針對當前新型顯示器件產線(如OLED等)對自動化缺陷檢測的重大需求,該中心研發高精度傳感器技術,基於人工智慧的高精度缺陷檢測算法,突破傳統技術瓶頸,解決新型顯示器件實際生產中自動化缺陷檢測中的MURA缺陷檢測難題,極大提升工業自動化生產線生產率,如同給生產線配備了「火眼金睛」。
未來,這一技術和裝備將可應用在華星光電等重點顯示行業、企業,為行業帶來數百億元的間接收益。
替代人工巡查地鐵隧道
打造「全時全域」監控專家
新一代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結構監測與安全評估系統示意圖。周川涵供圖
現階段,傳統的地鐵運營者僅僅實現了對「風、火、水、電、車」的監控。隨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每年有大量新增的地鐵隧道穿越城市下方,地面的施工、地下水位變化等因素,都會引起隧道結構和受力的變化,致使各種突發事件時有發生。
為此,對地鐵基礎設施(隧道、路基等)進行「智能化綜合監控」的需求已成為行業關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日前,武漢智慧地鐵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周川涵介紹,此次該公司入選工信部名單的「新一代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結構監測與安全評估系統研發及應用」項目,使用波分+時分混合復用傳感信號解調技術,形成「大容量、高精度、長距離、高可靠」的傳感物聯網,併集成大數據、雲計算平臺的一套「全時全域」解決方案。
過去,城市軌道交通隧道存在以人工巡查為主、發現隱患不及時、定位不精準的弊端。
「有了這一系統,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實時在線監控,隨時發現、隨時定位、及時處理,給地鐵安全運營帶來保駕護航全新體驗。」周川涵介紹。目前,這一技術已應用於武漢地鐵7號線和8號線1、2、3期上。